作者:袁海善 編輯:倫智英 8 山東老家過年的大幕,是從臘月二十三拉開的,老百姓稱其為“小年”。 過小年,主要是大掃除和祭灶。 從早晨開始,大人們便忙碌起來,將屋內的箱箱柜柜,盛糧的大缸及所有壇壇罐罐都搬到院子里。我和妹妹也跟著屋里屋外的一陣亂跑,不時拿點兒力所能及的小物件。在忙碌中,感受著小年的歡樂。 屋內拾掇完畢,父親便穿上蓑衣,頭帶葦笠。打扮停當,便拿把很長的掃帚,在屋內從上到下清掃積攢了一年的黑灰,也欲掃除一年中的晦氣,憂愁及貧窮。 天剛煞黑,父親便開始祭灶了。父親拿出早就買來的灶王爺畫像,將上方的木刻黑馬裁剪下來,放在簸箕里,再抓把麥麩喂馬。等馬“吃飽”了,父親便將“馬”拿到院子里,架一捆新谷草,極虔誠地將“馬”與谷草一同點燃燒起,火苗子便興奮地騰空而起,照得天井一片通明。傳說,這是灶王爺乘馬到玉皇大帝那里述職,匯報一年來的工作情況。 在屋內鍋灶一側墻上,貼了灶王爺及兩位灶王奶奶的畫像。自《婚姻法》頒布后,實行了一夫一妻制,后來畫像上的灶王爺就只剩一個老婆,顯示了在人間法律面前,人神平等。 灶王爺身下的一方小供桌上,擺上了點心,柿餅,還有糖果等零碎小吃,供灶王爺及兩位灶王奶奶享用。食盤前面,香爐里的三柱香冒著裊裊青煙,整個屋子里便彌漫起一股淡淡的清香。 灶王爺兩側,貼有一幅“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對聯。人常說,“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灶王爺吃了人家的點心,柿餅及糖果,就得給人家辦事。到玉皇大帝那里就要弄點虛做點假,盡說好話,不說壞話。從天上回來,還要帶回來一年的平安吉祥??磥?,人神賄賂官員之事,早已有之。 小年的飯菜,依舊是往日吃的煮地瓜或蒸地瓜干。年景好時,也能吃上幾張紅高梁煎餅。 過完小年,孩子們便在漫長的等待中,迎候著大年的到來。孩子們盼望過年,其實就是盼望一年中難以吃上的餃子,還有點心,柿餅及糖果之類的稀罕東西。 年前的幾大個集,顯得格外熱鬧。大集上你擁我擠,人頭攢動。各色零碎小吃,名目繁多的煙花爆竹應有盡有。還有小孩子玩的泥老虎一拽“咕咕”響,風一吹"呼呼″轉的彩色風輪,一溜兩行的各色年貨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接,只是口袋里寒酸。 父親趕集回來,我和妹妹都急急湊了過去,眼晴直勾勾地瞅著父親從懷里一樣一樣掏出的柿餅,糖果之類的小吃,令人唾涎欲滴。父親分給我們幾塊,余下的包好藏在吊在屋梁上的籃子里。 大年三十早晨,頭一件事便是貼對聯。我常常給父親當助手,幫著刷漿糊,拿拿遞遞。對聯貼在門上,紅彤彤的很是耀眼,大紅紙和墨汁的香味兒久久不息。 欣賞對聯,是我的一項喜好,走在街上,我常常流連觀望每家每戶大門上的對聯。發(fā)現優(yōu)美的對聯,我便駐足欣賞一陣,細細品味其中豐富而優(yōu)美的意境。至今,我仍記得許多很美的對聯。 我家大門上的對聯,通常是“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 屋門的對聯是“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 哥哥嫂嫂住的屋門,則是幾年一成不變的“紅梅多結子,綠竹又生孫”。 那時,還沒有實行計劃生育,莊戶人家都盼望著人丁興旺。哥哥嫂嫂沒有辜負家族的期望,共生下了三個兒子,兩個女兒,讓村里人生出了許多羨慕。 父親,母親,還有我和妹妹住的屋門上的對聯是,“挑燈教女繡,燃燭課兒書”。對聯是請我的小學老師寫的。那時的老師都寫得一手好毛筆字,就連學生臨摹的字帖,也都是老師給寫的。 記得老師在寫這幅對聯時說,“這內容有些重男輕女,女孩子也應該讀書學文化”。聽了這些話,我便對老師肅然起敬,深感老師懂得許多許多的人生道理。對老師這句話,父親也深以為然。 幾年后,妹妹便成了那個年代全村唯一的女中學生。來東北后,便當上了村里的民辦老師,教出了許多優(yōu)秀學生。 屋里的年畫是大姐和二姐貼的。哥哥嫂嫂屋里多是些大胖娃娃。平日里,哥哥很喜歡吼兩嗓子京戲,或山東地方戲茂腔。哥哥對戲劇有一種天然地喜好,便買來些“鍘美案”,“宇宙峰”等四屏年畫。窗戶的兩側,又貼上“麒麟送子”的“窗戶傍”,更生出許多的喜氣。 大姐二姐還在屋里的箱柜,糧缸等家什貼上“酉"字。院子里的水缸,石磨,圈門上,凡是能貼的物件也都貼了。“酉”與“有”諧音,期盼著豐衣足食,樣樣都有。堂屋正面墻上貼著“抬頭見喜”。大門外墻上貼著“出門見喜”,把屋里屋外裝點得一片火紅,喜氣洋洋。 那時,沒有玻璃門窗。門是厚厚的木板門。窗,是結實的木楞窗。大姐二姐用豆油將木楞上的窗紙油了,便增加了許多的亮度。又有滿墻花花綠綠的年畫,滿屋子便煥然一新,光彩照人,處處漾溢著濃濃的“大年”氣息。 大年三十,最重要的一項儀式莫過于“迎家堂”和“迎財神”了。 傍黑,由大爺率領二大爺和父親,還有大哥,二哥,三哥,五弟,以下還有好幾個大大小小的侄子輩兒,一行十幾人,提著燈籠,拿上香紙,鞭炮等去“迎家堂”。走近塋地,便找個平整地方,燃起香火,燒了紙,再“噼噼啪啪”燃放了鞭炮。老老少少便跪下磕了頭,一隊人有燈籠照路,便往大爺家走去。許是一種儀式,一路上走得很慢。 一路上靜悄悄地,誰都不說話,許是怕驚動了列祖列宗們。進了大爺家門,走在最后面的人,便把早就預備下的一根木棍攔在門外。這叫做攔門棍,以防止那些無家可歸的游魂野鬼擅自闖入。 屋里的正面墻上,早已掛一張嶄新葦。葦上便是家譜。家譜下方,是一張偌大的八仙桌,桌上擺滿了各色菜肴。一盤燒煮了的淡黃肥雞擺在供桌中央,雞的嘴里叨一根翠綠的菠菜,雞頭高昂著,顯得氣勢軒昂。 八仙桌前端,有兩座三層,約尺把高的花樣大饅頭,上窄下寬,呈山字狀。饅頭上插有許多大紅棗兒,故稱其為“棗山”。“棗山”兩側,兩根大紅焟燭穩(wěn)穩(wěn)地坐在燭臺上,火苗子不停地一跳一跳著,愈發(fā)顯出一種莊重,肅穆和神圣。 大爺極其莊重而虔誠地親手燃了三柱香,插在香爐里,又燒了紙。眾人又下跪磕了頭,迎家堂的儀式才告完成。 迎財神與迎家堂的程序幾乎一樣。不同的是,迎財神須先請先生看了今年財神爺來的方位,便去哪個方向去迎,以防南轅北轍,誤了財神爺進家。 財神爺穩(wěn)坐在屋里正面墻上的新葦蓆上,一臉的和藹慈祥,愈發(fā)顯示出高貴與大度。財神爺面前,也是一張偌大的八仙桌,桌上也擺有燒熟了的淡黃肥雞等豐盛菜肴。桌子前端也有“棗山”和大紅焟燭,一樣的燈火通明,一樣的莊重、肅穆與神圣。 財神爺畫像兩側,懸掛著一幅筆力遒勁的大紅對聯,上聯“興家立業(yè)財源主”,下聯“治國安邦福祿神”,大有氣吞山河,功蓋日月的氣勢。 后來我長大了,總感到財神爺有所瀆職。多少年來受人供奉,好飯好菜侍候著,全村卻沒見一家發(fā)了財享了福,仍是常年吃糠咽菜,日月艱辛。 老家的人吃年夜飯都是在子夜,這正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時辰。這時,全村的鞭炮連成片地驟然響起,一陣高過一陣,以歡快而稠密的鞭炮迎接新年的到來。 餃子煮好后,父親便將飯桌搬到天井正中,擺上三碗餃子及三雙新筷子。再燃上三柱香,燒了紙,放了鞭炮煙花,這是山東家老百姓雷打不動的敬天儀式。 敬天儀式結束,全家人才能吃餃子。除夕夜,孩子們都不敢說話,害怕說錯了話,一年不吉利,便只顧埋頭吃餃子。 娘的記性好,后來跟我說,那年我吃了三十九個大餃子,帶尖的兩大黑碗。那年,我才八歲。 吃過年夜飯,便開始拜年了。 山東老家都是近支團體拜年。老老少少十幾人,從最高輩份開始,依次一家一家地給長輩拜年。走進各家屋內,須先給列祖列宗或財神爺磕了頭,再朗聲說道,“給爺爺磕頭,給奶奶磕頭!”屋內會有人應答,“免了,免了,快進屋坐著,吃花生糖果”??牧祟^,便進了里屋,爺爺或奶奶便遞給一把花生或幾粒糖果,慌忙接了揣進衣兜。走過幾家,衣兜便鼓了起來。 大街上,一支支拜年隊伍南來北往,川流不息。遠遠近近的鞭炮聲此起彼伏,偶爾還會有“鉆天猴”“哧溜”一聲鉆到天上,流星般劃過一道亮光。也常有孩子提根“滴滴金”燃著,一路金光閃爍。 拜年隊伍常常相遇,便彼此打個招呼,“哈,過年好?。 睂Ψ揭彩且痪洹斑^年好??!”一句客套話,便把以往的芥蒂消除了,也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拉近了。 大年初三早晨,家家戶戶“打囤子"也是山東家的老風俗,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父親從鍋底撮一鍬草灰,也到大門外的空曠地上“打囤子”。父親選一個點站下,以端著的鍬為半徑,慢慢轉動著身子,雙手握著鍬均勻地撒著草灰。草灰便留下一個圓圈兒。父親又在圓的中心放幾粒玉米,大豆,高粱等五谷雜糧,這便是“糧食囤子”,意在期盼獲得一年的好收成。父親一連打了好幾個,一直排出很遠。我發(fā)現,父親打的“糧食囤子”最圓最好看。 正月初三四,村里會請來戲班子,也常常組織本村年輕人自排自演。哥哥是村里的文藝骨干,在戲里總是扮演著主角。一連幾天,戲臺上“依依呀呀”地唱著,鑼鼓“咚咚鏘鏘”地敲著,全村的老老少少,還有鄰村的男男女女都蜂擁著來看戲,很是熱鬧。 戲唱完的第二天,幾條山路上,便傳來了木獨輪車往地里送糞的聲音,吱吜,吱吜,吱吜…… “一年之計在于春”,新的一年忙碌又開始了...... 作者簡介:袁海善,網名:白頭醉翁,吉林白山人,松樹礦退休職工,愛好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