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 :炙甘草湯 炙甘草湯(炙甘草、生姜、人參、生地黃、桂枝、阿膠、麥冬、大棗),在《傷寒論》中主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 《金匱要略》載《千金翼方》該方的主治是“治虛勞不足,汗出而悶,脈結代,行動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外臺秘要》該方的主治是“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者”。兩本書記載的方名和主治都不統一。 對于仲景的方名而言,以藥名作為方名的情況多是小方、如甘草干姜湯、芍藥甘草湯、干姜附子湯等。而本方是一張九味藥的大方子,不合仲景方名之常例。仲景以藥名方,皆選方中之主藥,其用量也相對要大。但本方炙甘草的量并非最大,只用四兩,而生地黃用量卻獨大,用一斤。由此可見,復脈湯的方名更適合本方。 另外,《傷寒論》的條文是否存在脫簡,也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對此,清代經方家莫枚士也有獨特的看法。他在《經方例釋》中說“疑經文本當云: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復脈湯亦主之,且二方互可并治”,并舉了兩個例子來證明:一是《傷寒類要》以一味甘草治療傷寒脈結代,心動悸;二是《千金》甘草湯以一味甘草治療肺痿涎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者。莫氏的觀點值得重視。 那就是本方最初很有可能是古代的一張軍醫(yī)用方,是用于那些在戰(zhàn)場上受傷后造成大出血的士兵們的。大量的出血,也同樣可出現脈結代、心動悸。方中用大劑量地黃和阿膠就是為了止血,這一點從內補當歸建中湯的條文中可以看出:“若去血過多,崩傷內崩傷內衄不止,加地黃六兩、阿膠二兩”。黃土湯和膠艾湯都主血證,也都用地黃阿膠,由此類推,可知本方也應主治血證。桂枝甘草取桂枝甘草湯冶悸之意。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急當先固,人參之用亦該如此。大出血致使肌體極度衰弱,故又配合大劑麥冬、麻仁、大棗。尤其是方中大棗用至30枚,量大,糖分足,可以給虛弱的身體補充大量能量。在沒有輸血補液的古代,這的確也是一首對證之方了。徐靈胎在《蘭臺軌范》中也說本方“治血脈空竭”,誠可謂是獨具慧眼。 《神農本草經》說地黃“長肌肉”,麥冬主“羸瘦短氣”,大棗主“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麻仁主“補中益氣”,甘草“長肌肉,倍力”。這些藥物主治的共同點都是其人枯瘦乏力。因此,我在臨床上常以此方治療以腫瘤為代表的惡病質類疾病。腫瘤病人經過手術、化療、放療后常常表現形體消瘦干枯,動輒氣喘心慌,大便干結,病情進入虛癆階段。此時只要食欲尚佳者都可用本方。我的經驗是:治療食道癌時,麥冬要用60克或更多,嘔吐者加半夏;肺癌還應加天冬、枸杞子;心悸甚者加龍骨、牡蠣,桂枝再加量;貧血時加鹿角膠。便秘者用麻仁,不寐者,可改為酸棗仁。另外,我還以此方治療肺腫,多加山萸肉3、五味子、龍骨。 |
|
來自: 沙澧閑人個人館 > 《心,腦,神經,胸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