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回家跟老同學(xué)閑聊,他見我經(jīng)常曬書,就問我每天花多長時間看書。實際上我看書時間不多,寫作、思考和與人交流更多。 也就是說,我輸入和輸出的比例約為 3:7,至少用在寫作和思考上的時間一定大于看書。因為我認為輸出更重要,它不僅是看書之后的成果,也可以有針對性地逼迫自己去學(xué)習(xí)。 比如我計劃寫一個關(guān)于時間管理的專欄,就先動筆寫起來。一開始沒寫幾行字就卡殼了,于是不得不強迫自己多讀這方面的書和案例,讀一個小時,整理和寫作兩個多小時。 如果我只是沒有目的地大量閱讀,把時間管理的書全部讀一遍,也不一定篩選出自己想要的專欄素材,即使找到了效率也不高。還不如從“寫什么”出發(fā),帶著明確的目的去讀。 這種從結(jié)果出發(fā),反過來再去看讀什么書,效果更好,即輸出倒逼輸入。話又說回來,輸出之后才算有自己的作品,否則只是花大量時間看書,最多給人一種“他喜歡讀書”的標(biāo)簽而已。#讀書# |
|
來自: 未來決定現(xiàn)在 > 《GTD時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