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 無極生太極。 大道無情,運(yùn)行日月。 無為無不為。 大道無名,長(zhǎng)養(yǎng)萬物。 無物生有物。 吾不知其名,強(qiáng)名曰道。 首辵(chuo四聲)為道,先天地而行生者也,雖曰強(qiáng)名,亦卻自然。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dòng)有靜。天清地濁,天動(dòng)地靜。男清女濁,男動(dòng)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清與動(dòng)為本,濁與靜為末,一降一流,一施一受也,清濁相融,動(dòng)靜交媾,則萬物于此滋生矣。 清者濁之源。 無生有。 動(dòng)者靜之基。 有返無。 人能常清凈,天地悉皆歸。 天清地靜,一齊返入于無矣。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 擾神之心,妄心也。 人心好靜,而欲牽之。 好靜之心,真心也。 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靜。 遣欲者,必先舍事。靜心者,必先遣欲。 澄其心,而神自清。 澄心者,洗心退藏也。心如止水,其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 無眼耳鼻舌身意,自無色聲香味觸法。 三毒消滅。 三毒者,陰神害人性,陰精害人命,陰氣伐人五臟,即三尸也。三尸皆人身陰賊,或言三彭、三姑者,皆妄。 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 神不能清,先由欲不能遣。 能遣之者,內(nèi)觀其心,心無其心。 知三心之不可得也。 外觀其行,形無其形。遠(yuǎn)觀其物,物無其物。 知四相之俱忘也。 三者既悟,惟見于空。 返照入空矣。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 觀空到無所之地,空斯大矣,若有所,則不成空。 所空既無,無無亦無。 觀空到無所之后,空亦無矣。若有空,則不能無,無之又無,無亦不立。 無無既無,湛然長(zhǎng)寂。 萬法皆空矣。 寂無所寂,欲豈能生。 寂之又寂,何慮何思。 欲既不生,即是真靜。 此靜之所以先宜遣欲也。 真常應(yīng)物,真常得住。 真靜為常,則曰真常,吾師云:“真常能應(yīng)物,應(yīng)物自不迷,不迷性自住?!奔赐酥家庖病?/p> 常應(yīng)常靜,常清靜矣。 定觀云:“有事無事,常若無心,處靜處喧,其志唯一?!?/p>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 人無妄心,則有真心。 雖名得道,實(shí)無所得。 沖而用之,不自滿假。 為化眾生,名為得道。 去妄歸真,可稱道人也。 能悟之者,可傳圣道。 性功既悟,命功乃傳?;騿栐唬荷涎詫?shí)無所得,此言可傳圣道,然則清靜一經(jīng),尚未言道乎?曰:非也,你把“無所得”錯(cuò)講了,這就是入道返觀,講究本來妙訣。 老君曰: 心長(zhǎng)語重,故復(fù)開示。 上士無爭(zhēng),下士好爭(zhēng)。上德不德,下德執(zhí)德。執(zhí)著之者,不名道德。 無爭(zhēng)則無欲,好爭(zhēng)則多欲,不德乃有德,執(zhí)德便無德,人無至德則至道不凝,執(zhí)德者不弘也,安能具虛靈廣大之德,以合我虛靈廣大之道乎? 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此節(jié)反言,以申上文“清靜入真道”之意也,抑有可嘆者,以不靜之妄心,驚至清之真神,著物妄想,心不能靜,真神反化為妄心也,安能得道乎?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悟道之人,終不外乎清靜,清靜之法,終不外乎遣欲?!扒灿笔谴苏鲁跃o處,又況心靜則火降,神清則氣慧,定中生慧,本命自來。更有自然而然,不知其所以然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