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縱寒征難控。庭閉門開受凍。陣陣往來風,語嗡嗡。 口吐腸鳴腹脹。水溢毒侵胃創(chuàng)。半夏入衷腸。瀉心慌。 附:黃帝內(nèi)經(jīng)云,腎是先天之本,脾胃乃后天之本。把中焦的脾胃固好,能夠吃得下睡得香,身體自然會好。足陽明胃經(jīng)上的幾個重要穴位,足以說明這一點。這幾個重要的穴位就是膝蓋下方的足三里、位于少腹兩側(cè)的氣沖穴、位于乳頭尖的乳中穴、位于下巴的承漿穴、位于眼睛下方的承泣血、位于腦門兩側(cè)的頭維穴。因為這些穴位常常用到,又因為他們和生活息息相關(guān),在這兒拿出來探討一下,也給自己增加點記憶。足三里這個穴位,許多學過針灸的朋友都知道,足三里穴是胃臟精氣匯集之地,《外臺》 言,常人30歲以上的,有事沒事炙炙足三里,對身體非常有好處。腸胃功能也好,身體的免疫功能自然就不會差。很多東西都是通過汗解(無論什么病毒通過汗液排出體外,這就是中醫(yī)新冠肺炎的重要解法,不論你有幾種病毒,統(tǒng)一麻杏甘石湯,不像西醫(yī)要去打N種疫苗),汗液就是我們胃里的津液,如果汗一出掉,津液損失補充不足的話,就會生病。如果聽西醫(yī)醫(yī)生說免疫力,感覺是個虛無縹緲的東西,如果讓中醫(yī)來說免疫力就是指腸胃的津液充足不充足(個人觀點)。很多人肚子痛,自然而然腹部的氣沖也會痛,也就是說有瘀積在這里,淤積自然會痛。位于乳頭的乳中穴大家都很熟,這是敏感部位,也是奶水的涌泉池,直接和胃息息相關(guān)。常常有人這樣說,我胃里不舒服,請家人幫助揉揉這個位置就舒服了。承漿穴平時看相的人都會很注意這個地方,這是一個人老年運的重要位置,也就是說老來衣食是否豐厚?這個名字也取得非常好,意思就是說老來能否承接中年的瓊漿玉液的滋養(yǎng),或者承接這種氣運和子女的供養(yǎng)。直接和吃息息相關(guān),說到吃自然和胃分不開。眼睛下方的承泣穴,我們常常看一個人濕氣是不是很重就看這個位置,脾主濕,如果這個地方鼓起來,代表這個人濕氣很盛。這個地方應(yīng)該很光亮代表胃的活動能力強盛??聪嘀谐3S眠@個部位來看她的子女,男左女右。最后一個就是太陽腦門兩側(cè)的頭維穴。相書上說這兩個部位叫做日角和月角,中國古文化難學的地方就是這些地方。相書上這樣說,經(jīng)穴上又那樣說,常常弄得稀里糊涂。這兩個部位是看父母宮,如果這兩個部位飽滿有光澤,代表父母雙全,名望中堂。如果這個部位有一側(cè)黑黑的或者灰灰的,父母親雙方有一方已經(jīng)離開人世。其實這里面也有很大的關(guān)系,父母親失去以后,人就會悲傷,人一悲傷自然就吃不下飯,胃是后天之本,沒有日月五谷精華的濡養(yǎng),脾胃自然就不好,人體的免疫力自然就會下降。其實他們之間還是有著非常密切的關(guān)系。只不過中國古代的看相先生不一定懂中醫(yī),懂中醫(yī)的不一定懂得看相,有些東西學問需要觸類旁通,既懂中醫(yī)又能看相的才可以將這些知識揉和起來,綜合分析,看看他們之間是否有某種聯(lián)系的存在。然后根據(jù)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習慣和人類的語言習俗具體說法,慢慢地你就會找到一條線索,讓把它們串聯(lián)起來。這時候這些知識就變成你自己的知識了。讀書倘若能夠做到這樣,就叫做活學活用了。好了,說了很多的穴位。下面進入我們今天的正題。也就是說當你胃里很不舒服的時候,又有嘔吐或者下痢,這個時候張仲景給出的處方就是半夏瀉心湯。如果學會了這個處方的用法,所有的腸胃疾病問題那都不在話下。先看這個半夏瀉心湯的組方。半夏、黃芩、黃連、干姜,炙甘草、大棗、人參,一共7味藥組成。我們都知道這個半夏就是去嘔利水化痰的重要中藥,這個處方的名字就叫做半夏瀉心湯,一定是重用半夏,放在開頭,讓你不會搞錯。黃芩,黃連我們都知道都是非??嗟乃?,苦味的藥能夠燥,能夠堅。也就是說腸胃里面由于水太多,首先讓這個苦味的藥進入胃中,將這些水收斂起來。同時黃芩黃連是解毒的要藥,小孩子常常吃壞肚子的話,就是需要這兩味藥,黃連主要解心臟的毒(所以民間有黃連入心的說法,再加上黃帝內(nèi)經(jīng)有苦能入心說道),黃芩主要解胃毒(黃柏主要解尿毒,以及下焦的毒),這兩位苦藥一進去,胃發(fā)炎就會解決問題,剩下的四味藥也是說了很多次的保護胃津液的藥。張仲景的看法就是補藥,而且是大補的藥。人參、炙甘草、干姜、大棗同時用上,想必胃的津液損失非常嚴重,如果不嚴重的話可以選擇兩三樣也自然不會錯,但張仲景四樣全用上了,就是防止出現(xiàn)意外。這里用了干姜,說明胃部是寒的,干姜的功效就是溫中暖胃。用了炙甘草,炙過的甘草苦能入心,甜能入脾胃。和普通的甘草功效就不一樣了。好了,這七味藥揉和起來,形成半夏瀉心湯。假如這個人沒有嘔吐的現(xiàn)象,小肚子里面也沒有咕嚕咕嚕地叫,就是肚子很難過。那么這個半夏就可以去除,就成了甘草瀉心湯,重用炙甘草,溫中暖胃。如果病人是熱利、舌苔是黃黃的,肚子也叫得很厲害,這個時候就變成了生姜瀉心湯,干姜變生姜重用生姜。如果能夠熟練運用這三個瀉心湯,所有的腸胃疾病不論是慢性胃炎、胃下垂、還是胃病等等都會迎刃而解。如果病人腹痛可以再加芍藥。張仲景接著就來個黃芩加半夏生姜湯。就是在半夏瀉心湯的基礎(chǔ)上去掉黃連去掉半夏,加上白芍,把炙甘草換成甘草,把干姜換成生姜,說明病人不是寒痢,是熱痢。這么看來就是要中藥的性味很熟,才能夠隨時變化。張仲景這樣靈活變化的重要原因,就是他對本草的性味掌握得滾瓜爛熟,否則絕不會成為一代醫(yī)圣。根據(jù)病人的病癥隨時轉(zhuǎn)換藥的用法以及劑量的多少,這是中醫(yī)里面最難的地方。不僅根據(jù)病癥,還要根據(jù)病的進展以及病人的體重等等因素,綜合考慮才能定下量。中醫(yī)難學就是它沒有一個固定的方程式,一切都在變化之中,就像易經(jīng)一樣,變是永恒存在的。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到,如果用易經(jīng)的思維來學習中醫(yī)就會容易得很多,加上易經(jīng)中的陰陽五行學說,對學中醫(yī)來說簡直就是利器,一點就通。如果沒有這些知識的積累,別說中醫(yī)學院的中醫(yī)學系學生難學,就是很多的醫(yī)生自己也弄不明白,有些東西為什么會是這樣?中國的古文化是相通的,如果你能把這條線索找到,你就等于找到了一把鑰匙,用這把鑰匙去打開這個神秘的世界。 |
|
來自: lovekrishna > 《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