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余秋雨先生曾在《文化苦旅》中談及:“不管你到了多么偏僻的小鎮(zhèn),總能找到一兩家小小的中藥店,就是這股氣味,一聞到就放心了?!绷攘葦?shù)語便勾勒出中藥的源遠流長。
一、中藥的命名方法
我國中藥品種繁多,來源廣泛,其命名蘊藏著大量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知識和信息。
大體說來,有以功效命名的,如益母草、王不留行;有以藥用部位命名的,如蘇葉、板藍根等;有以產(chǎn)地命名的,如川黃連、潞黨參等;有以生長特性命名的,如半夏、冬蟲夏草等;有以形色氣味命名的,如五味子、紅花等;有以進口國名或譯音命名的,如番瀉葉、胡椒等;有以避諱命名的,如山藥、元胡等;有以人名命名的等,如劉寄奴、杜仲等……命名方法可謂豐富多彩之極。
比如,煙葉曾補稱為“氣死名醫(yī)草”,對于此命名我百思不得其解。后讀《滇南本草》,其中記載:“昔一人生搭背,日久不潰,將死,名醫(yī)診視,皆言死癥,俱不下藥。后一人授以此草,瘡潰,調治痊愈。后人起名'氣死名醫(yī)草’?!比绱嗣钊巳炭〔灰?。
有些藥物的名字有些粗俗,古代醫(yī)藥學家多隱去俗稱,雅化其名。如伏龍肝,即為灶心土;鳳凰衣,實為雞蛋膜;五靈脂,則是鼯鼠的糞便……
二、中藥名字里的故事
中藥的命名里還會有一些故事,有的情節(jié)還頗為曲折生動。
比如,羅漢果。相傳很久以前,有位名叫羅漢的人,患有多種疾病,身體虛弱,后吃此果后,身體日漸健康。于是,他使用此果治好很多病人,從此,人們就將此果起名為羅漢果。
又如,墓頭回,相傳華佗曾用此藥救活一正待入墓埋葬的病人,故名。
再如,女貞子,相傳春秋時代,魯國有個愛國憂民的女子,看到國破民窮的狀況,甚為哀傷,世人皆疑她是婚事不順而憂怒,愛國傷神之心被誤解,她一氣之下,出走深山,靠在一樹旁,慨然長嘆,弄琴悲歌,歌罷曲盡,乃于該樹上吊身亡。為了紀念這位愛國烈女,人們將此樹命名為“女貞樹”,其果實譽為“女貞子”。對于女貞子,《本草綱目》還如此解釋:“此木凌冬青翠,有貞守之操,故以貞女狀之。《琴操》載魯有處女見女貞而作歌者,即此也?!边@是從儒家文化上來解釋藥名了。
還如,劉寄奴來源于宋武帝的故事。宋武帝在一次打獵中墜馬摔傷,疼痛不愈,后來用了一條蛇銜來的草,疼痛頓消。此草便以宋武帝的小名“劉寄奴”命名,有活血通經(jīng)功效。
且如,《本草綱目》中記載了“使君子”的來歷,“俗傳潘州郭使君療小兒,多是獨用此物”,因此得名。另外,徐長卿的來歷亦是如此。這名字原是一位村醫(yī)之名,只因他擅長用一種草藥治療疑難之癥,后人便以其名徐長卿來命名這種草藥。
黑丑又名牽牛子,名字就來源于一個傳說,一位大夫用一種中藥治愈了一位老農(nóng),老農(nóng)便牽來一頭牛作為報答之物,此后,這藥名之牽牛子。又牛對應十二地支的丑,其籽色黑,故又稱之為黑丑。顯然,這與文化有關,而并不是其長的丑——事實上牽?;ǚ浅F?。
關于淫羊藿,其命名源自陶弘景,他說:“西川北部有淫羊,一日百遍合,蓋食此藿所致”,故名淫羊藿。
關于何首烏,傳說唐代一位姓何的農(nóng)民常以一種山芋樣的東西充饑。他壽高一百三十歲時,仍然須發(fā)黑洞,故后人稱這種“山芋樣的東西”叫做何首烏。
關于禹余糧,傳說大禹治水成功后,將余糧拋棄在江邊和山崗上,后來變成一種澀腸止瀉、收斂止血的良藥,所以人們稱為“禹余糧”。
最離奇的是山藥。山藥本名薯蕷,唐太宗名李豫,“豫”與“蕷”同音,為避諱而將其改為“薯藥”。到了宋朝,又因宋英宗名趙曙,又將其改為“山藥”。
……
此類故事甚多,作為一個中醫(yī)人,于臨床工作之余不妨多多瀏覽。既可加深對于此藥的理解,更可以于忙碌的臨床工作中獲得一些閑暇。
三、中藥的別名
另外,不少中藥還往往有別名,亦不可不知。
比如,大黃,因其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有斬關奪門之力,故號將軍。因產(chǎn)生四川,又稱川軍;茜草能活血止血,故俗稱為血見愁;仙鶴草能補虛,治療脫力,故俗稱為脫力草。
有些中藥為了突出其貴重或療效突出,常被夸大稱呼。比如,木蝴蝶在《滇南本草》中被稱為“三百兩銀藥”即是此意。再者,據(jù)《中華本草》記載,有20種藥物有“金不換”的別名。為什么都叫“金不換”?顯然,或貴重,或療效好。一般平時所說的金不換多是指三七。
……
四、李時珍解釋中藥名稱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一書中對于許多中藥的命名解釋的非常深刻,值得我們細心體會。
比如,他說:“當歸調血為女人要藥,有思夫之意,故有當歸之名”。當歸活血補血,能使氣血各有所歸,因功用而得名。
益智仁,“脾主智,此物能益脾胃故也”。
甘草之所以稱為“國老”,陶弘景云:“國老即帝師之稱,雖非君而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諸毒也”,因此甘草有解百毒,調和諸藥之效。
黃芪,原名“黃耆”?!瓣?,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今俗通作黃芪”。因顏色黃歸土入脾、功用補中益氣升陽而得名。
夜交藤,為何首烏的藤莖,相傳此藤夜則相交,晝則分離,故名,為治療心神不安之失眠等良藥。
合歡花,能安神解郁,“味甘氣平,主和緩心氣,心氣和緩,則神明自暢而歡樂無憂。如俗語云,萱草忘憂,合歡蠲忿,正二藥之謂歟”。因合歡蠲忿,令人歡樂無憂,故名。
遠志,“所謂遠志者,以腎藏志,遠志能宣泄腎邪,邪著則志不定,邪去而志自遠大也”“此草服之能益智強志,故有遠志之稱”。遠志讓人心志遠大,故有寧神功能,因功用而得名。
王不留行,其“性走而不守,雖有王命不能留其行,故名”。因其性善走竄而得名,故活血化瘀之功很強。
川芎,原名芎藭,“人頭穹癃窮高,天之象也。此藥上行,專治頭腦諸疾,故有芎藭之名”。因主產(chǎn)于四川,故名“川芎藭”,簡稱“川芎”。
郁金,金,言其色黃;郁,言其善治郁病。誠如朱丹溪所云:“古人用治郁遏不能升者,恐命名因此也”。故有行氣解郁活血止痛之功。
萆薢,“力能外拓而性復下趨,故驅風寒濕而解之于至卑,此所以謂萆薢也”。善治下肢關節(jié)酸痛無力。
佩蘭,“其葉似菊,女子、小兒喜佩之”。本品夏月佩之,辟穢,氣香如蘭,故名。
威靈仙,“威,言其性猛也;靈仙,言其功神也”本品因其性及功神而得名,通絡之力極強。
地骨皮,乃枸杞之根皮,入土極深,皮亦極厚,力能至骨,故名,所以本品重在治療骨蒸潮熱。
紫蘇,以其葉背色紫而名,“蘇性舒暢,行氣和血,故謂之蘇”。明言紫蘇理氣和胃之功。
砒石,“砒,性猛如貔,故名,惟出信州(今江西上饒),故人呼為'信石’。而又隱信字為'人言’”,以其毒大之故也。因性猛、產(chǎn)地而得名。
滑石,“性滑利竅,其質又滑膩,故以名之?!笨芍委熛赂[不利之淋漓不暢。
……
小結
可以說,中藥的命名充滿了奇思妙想,可謂豐富多彩,還折射出深奧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涵。探討事物命名的根源,古人稱之為“名物訓詁”,有助于我們記憶和理解中藥,進而方便運用中藥。
作為中醫(yī)人,我們不得不重要中藥的質量。因為方子開的再好,若藥材不好,那么,療效也就跟不上了。唐代藥王孫思邈在《千金方》一書中如此說:“古之醫(yī),有自將采藥,陰干曝干,皆悉如法;用藥必以土地,所以治十得九。今之醫(yī)者,但知診脈處方,不悉采藥時節(jié);至于出處土地、新陳虛實皆不悉,所以治十不得五六者,實由此也?!?/p>歡迎大家點擊下方圖片購買選擇中醫(yī)推薦產(chǎn)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