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y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y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yī)內科學》 你好,我是中醫(yī)人,文君然。 今天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一則,中醫(yī)治療腦萎縮的思路。 聽起來,治療腦萎縮,好像挺難的。此類患者,癡呆了、不省人事了,西醫(yī)都沒有太好的辦法,中醫(yī)怎么治啊? 你別說,中醫(yī)確實有點招數(shù)。而且,這招數(shù),易懂易學。 給你講個真實的故事。 話說有這么一個女子,年58歲,醫(yī)案記載姓韓。 這個人,本來有高血壓。最近一個月,她總感覺頭暈,眼前動不動就迷糊,走路不穩(wěn),語言不利。 怎么回事?到醫(yī)院去,診斷為腦萎縮。 腦萎縮,這不是一個傻病嗎?到最后,癡呆傻愣,這得給家人帶來多大的累贅!患者十分著急,到處就醫(yī),各種西藥吃了不少,但效果不好。 就這樣,時間一天一天地過去,從前的她漸漸走遠?,F(xiàn)在的她,耳鳴,聽力下降,表情呆板,沉默寡言,時不時頭目眩暈。偶爾說話,也吐字不清,讓別了搞不懂她在講什么。 怎么辦?家里人決定,帶她中醫(yī)。 反正西醫(yī)沒招了,那就喝中藥,死馬當活馬醫(yī)。 刻診,見患者脈象弦細而滑,舌苔白膩,舌背部靜脈瘀紫明顯。 怎么辦好呢?當時,醫(yī)家思索再三,給開了一張方子。但見: 枸杞子、肉蓯蓉、仙靈脾、巴戟天、川芎、葛根、菖蒲、制南星、半夏、天竺黃各10克,丹參、雞血藤各30克。 所有這些,水煎服。 這個藥用了多久?答案是三個多月。 三個月里,此方稍有加減,但是改變不大。 三個月以后,此人的癥狀逐步改善,體能和智能都有所提高。整個人的狀態(tài),看起來和發(fā)病前差別不大了。尤其是語言和頭腦反應,進步明顯。 這樣的效果,令家里人始料未及,大呼中醫(yī)中藥的神奇。 這是1996年《四川中醫(yī)》上的醫(yī)案故事。我給你復述下來了。 其實,說句實話,中醫(yī)治腦萎縮,不見得每一個病例,效果都這么好。湯藥喝了一大堆,效果不好的例子,很多。但是,這一例,既然治好了,我們就得研究一下,它為什么能治好。這里面,有沒有什么規(guī)律可循。 讀者朋友,你記住,中醫(yī)里頭有一句話,叫腎主骨生髓,腦為髓海。我們的腦子好不好用,關鍵看腎精足不足。腎精不足,精不能生髓,髓海就空虛,腦袋就不好使。這就是為什么,人在青春年少的時候,學習能力強,而年老以后就學習能力差的原因。因為年輕人腎精足,腦髓得養(yǎng)。人老了,腎精不足,腦髓失養(yǎng)。 醫(yī)案里這個患者,年紀快到60歲了,腎精虧虛,髓海失養(yǎng)。表情呆板,頭暈目眩,沉默寡言,語言不利,這其實都是腦髓不足,腦子不好使的表現(xiàn)。腎開竅于耳。腎精不足,耳竅失養(yǎng),所以患者聽力下降、時而耳鳴。 患者脈象偏細,這也是腎精虧虛,血液不得化源,脈道不得鼓舞的表現(xiàn)。 當然,事情還不止這么簡單。 你看,患者舌苔白膩,脈象弦滑。這是不是痰濕之象啊? 患者舌下的靜脈,明顯瘀紫。這是不是淤血的表現(xiàn)??? 看起來,患者還有“痰瘀互結”的問題,對不對? 本來,人家就腦髓失養(yǎng)?,F(xiàn)在,又痰瘀互結,使得清空之地盡是污濁之氣。你說此患的腦袋還能好使嗎? 因此,從中醫(yī)視角看,腎精不足,痰瘀互結,是此人神志異常的根本。 那好了。既然如此,我們就得補益腎精,然后化痰除淤。這是兩個基本方向。 我們看看當時醫(yī)家用的配伍—— 枸杞子、肉蓯蓉、仙靈脾、巴戟天、川芎、葛根、菖蒲、制南星、半夏、天竺黃各10克,丹參、雞血藤各30克。 這里頭,枸杞子、肉蓯蓉、仙靈脾、巴戟天,用于補精益腎。川芎、丹參、雞血藤,用于活血化瘀。葛根,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可以擴張血管,所以也有側面的活血之功。 接下來,制南星、半夏、天竺黃用于化痰。菖蒲,可以化痰開竅而醒神。 就這樣,腎精虧虛、痰瘀互結的問題得到改善,患者的腦袋自然就好使喚了。 我這么說,你懂了吧? 我個人認為,上述的思路和用藥方案,很有借鑒意義。因為在老年萎縮的患者里頭,有相當一部分人,記憶力衰退、神志不清、反應遲鈍、聽力衰退、表情呆板、沉默不語。伸出舌頭來,苔膩,舌下瘀紫。這種腎精不足,髓海失養(yǎng),同時痰瘀互結的局面,很常見。對這類患者,上文所述的經驗,的確有值得借鑒的地方。 當然,病情,終究是千差萬別的。每一個腦萎縮患者,都適合用這類配伍調治?當然不能這么說。文老師在這里,只是給你提供了一個業(yè)內的思路。我希望這能幫助部分患者、患者家屬,以及部分中醫(yī)從業(yè)者,找到一點解決問題的方向。非專業(yè)人士,請在中醫(yī)師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上文所述方藥。 好了。這個事兒,我就說這么多吧。文老師感謝你的閱讀。 |
|
來自: 人老顛東 > 《中醫(yī)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