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歸真讀傷寒金匱之附錄三 用藥 甘草:味甘。主急迫,應用于皮膚、口腔、咽喉、支氣管、腸疾病等,未及于其他體部病證。甘草與大棗俱為緩和藥,尤以肌肉急劇緊縮所發(fā)疼痛,及其它急迫癥狀為宜。比大棗緩和作用更勝,然治牽引痛則不及。甘草不利水而儲水,亦與大棗異。于腹證上彼此大同小異。 桂枝:在表主治氣上沖(頭痛、發(fā)熱、惡風、汗出、身痛),在里主悸、小便不利。能補中益氣。提供津血輸送動力,保持人體正常能量循環(huán)秩序。 芍藥:苦酸,微寒,收斂。主治結(jié)實而拘攣,對腹痛、頭痛、身體不仁、疼痛、咳逆、下利、腫膿,悉得治之。因其收斂,如欲發(fā)汗、祛痰、瀉下、利尿,以不用為宜。故于桂枝湯中有,而于麻黃湯、大青龍湯中則無;鎮(zhèn)咳之小青龍湯有,而祛痰之桔梗湯、排膿湯則無;止瀉之桂枝湯、桂枝加芍藥湯、黃芩湯有,而大瀉下之承氣湯、大黃牡丹皮湯則無;利尿之越婢加朮湯、五苓散、豬苓湯亦無。 大棗:主治攣引強急,兼治咳嗽、奔豚、煩躁、身疼、脅痛、腹中痛。亦治水氣。 生姜:辛溫,祛寒,發(fā)表,宣肺氣,解郁調(diào)中,暢胃口,開痰,下食。主治由水邪上逆而咳嗽、呃逆、惡心、嘔吐等證,兼有利尿作用,對胃黏膜有刺激作用,使食欲亢進而健胃。故本藥有降水邪、利尿、黏膜刺激作用,如欲鎮(zhèn)咳、鎮(zhèn)嘔,始可用之。若胃內(nèi)不獨毫無水氣,反因高熱持久,體內(nèi)外俱甚干燥,則宜禁忌。大熱病之治劑,如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白虎加桂枝湯、調(diào)胃承氣湯、大承氣湯等皆不用。 葛根:涼性,有解肌及緩解筋脈拘急作用,尤其解項背部強急。無論因津液充拆肌肉而拘急,或因津虛不濡肌肉而拘急,葛根皆能發(fā)揮解拘急作用。 杏仁:辛苦甘溫。主治喘、胸間之停水。杏仁無獨立治水之能。水邪在表時,須藉麻黃之協(xié)力;在里時,須協(xié)茯苓、葶藶、甘遂、巴豆等之力,始有治喘咳或逐水作用,而以治喘作用為主,鎮(zhèn)咳作用為客也。(杏仁與麻黃同為治喘而有別。喘者,水在咽中而氣不行之證也。胸滿用杏仁,身痛用麻黃。其二物同用者,以有胸滿、身痛二證也。) 厚樸:苦溫,無毒。溫中益氣,消痰下氣,主治因食或食兼水之胸腹?jié)M。 附子:味辛,溫熱,有毒。主溫寒,解肌體疼痛,寒性下利,亢奮及振興肌體功能。 麻黃:辛苦而溫。皮膚與肺臟俱為氣體邪及水邪排泄機關(guān)。不論何種疾病,因表閉發(fā)為喘咳水氣為主證,其它為副證,可用麻黃,否則徒有害而無效。然亦有用于無喘咳之頭痛、身痛、腰痛、骨節(jié)痛者,蓋此時邪不迫于肺而侵入頭部、腰部、或關(guān)節(jié)也。雖不聞喘咳水氣之音,然聽診胸部有干性啰音者,則即為本藥證無誤,是為喘咳水氣之輕微或潛伏者耳。麻黃之機理乃使交感神經(jīng)興奮,人體近于應激狀態(tài),快速消耗營養(yǎng),產(chǎn)生熱能而致汗。 石膏:味辛,寒,主治中風寒熱,三焦大熱,皮膚熱,腸胃中熱。 知母:味苦寒,無毒。主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適于陽虛證之解熱。 粳米:甘涼。和胃補中,滋養(yǎng)強壯,緩和包攝,清涼止渴。另有助石膏解溶。 茯苓:主治悸及筋肉惕,兼治小便不利、頭眩煩躁。 白朮:主利水,治小便自利、不利,兼痰飲、眩冒、下利、喜唾。 干姜:辛熱。通過溫里寒,主治結(jié)滯水邪,旁治嘔逆、下利厥冷、煩躁腹痛、胸痛腰痛。 芒硝:寒藥,瀉下作用有力,適用于陽明里實熱有堅塊證,其它悉當禁用。 大黃:大黃合諸藥,主通利實證之結(jié)毒也。合厚樸、枳實,則治胸腹?jié)M;合黃連,則治心下痞;合甘遂、阿膠,則治水與血;合水蛭、虻蟲、桃仁,則治瘀血;合黃柏、梔子,則治黃;合甘草,則治急迫;合芒硝,則治堅塊,下熱。少量(0.05~0.2克)內(nèi)服,則因鞣酸及苦味質(zhì),有收斂健胃作用,適合于胃腸炎。內(nèi)服量(0.5~2克)有緩下作用,故適合于小兒及貧血衰弱患者并恢復期及習慣性便秘者。若為廢藥,反致便秘,因含有鞣酸故也。 (以上《傷寒論》太陽上) 半夏:主治痰飲嘔吐,兼治心痛,逆滿,咽中痛,咳悸,腹中雷鳴。若惡心嘔吐已愈,則兼治諸證亦自然消散。且本藥不獨惡心嘔吐發(fā)作時有效,即于間隙時,亦可用之。故不可忽略其既往證之問診。如惡心純?nèi)皇亲杂X證,易被忽略,問診不可不注意之。半夏之藥理,皆由利尿作用。則肺之停水咯痰,胃腸之蓄水黏液,腹部之膨滿等,皆因水邪存在部位不同而已。半夏主治諸證,皆因其降水利尿作用。 黃芩:主治心下痞,清上熱,旁治胸脅滿、嘔、利。 黃連:苦寒,無毒。主治心中煩悸。旁治心下痞、吐下、腹中痛(由心臟位觸診,判有充血或炎證象征,及心悸動疾速情狀,與頭腔內(nèi)外臟器組織,有充血或炎證者為主目的,心下痞,吐下,腹中痛,出血等證候為副目的)。 五味子:性溫。為收斂性鎮(zhèn)咳藥,主治咳而冒。 細辛:辛溫,無毒。主咳逆上氣,頭痛,腦動,百節(jié)拘攣,風濕痹痛,死肌。若單用末,不可過一錢,多則氣悶閉塞,不通者,死。 人參:主治心下痞硬、支結(jié),兼治不食、嘔吐、喜唾、心痛、腹痛、煩悸。(人參治胃衰弱痞硬,代謝機能減衰為主目的,與食欲不振、惡心嘔吐、消化不良、下利等為副目的。雖有胃衰弱,無心下痞硬者,則不宜用?;螂m有心下痞硬,非機能減衰,亦不宜用。如柴胡桂枝干姜湯證,雖呈胃衰弱停水,然心下不痞硬,故不用。又如大柴胡湯證雖心下痞硬,然系實證,乃代謝機能之亢進,故亦不用。又附子諸證為機能極度減衰,但若無心下痞硬,亦不用人參。由此,人參之振興代謝機能減衰類似附子,但不如附子猛劇,故于陽證亦可用之,如小柴胡湯。) 豬苓:為一寒性有力的利尿藥,有消炎解渴作用。作用類于茯苓、澤瀉,但強于解熱止渴利尿消炎,但治心悸、肌肉痙攣不及茯苓,治眩冒不及澤瀉,用于一般水邪實證。 澤瀉:甘寒,無毒。利尿。澤瀉與茯苓、朮均屬利尿健胃藥,但茯苓兼治心悸亢進、眩暈、肌肉痙攣等,通用于表里陰陽虛實各證;澤瀉則性寒,宜于熱證,不能治心悸亢進及肌肉痙攣,治冒眩,多用于里虛證;而朮,用于虛證時與澤瀉無異,但性溫宜于寒證。澤瀉較朮尤長于治水邪引起的頭冒眩。 梔子:主治心煩,旁治發(fā)黃。 香豉:主治心中懊憹,旁治心中結(jié)痛及心中滿煩。 枳實:主治結(jié)實之毒,旁治胸滿胸痹、腹滿腹痛。 黃柏(黃蘗、蘗皮):苦寒。主治結(jié)氣熱、黃疸、腸痔、泄痢。 柴胡:苦平。主治胸脅苦滿,旁治寒熱往來、腹中痛、脅下痞硬。膠飴:味甘,微溫。主補虛乏。 桃仁:苦甘平,無毒。為消炎性驅(qū)瘀血的解凝藥,兼有鎮(zhèn)咳,鎮(zhèn)痛,緩下,殺蟲,殺菌作用。 龍骨:為收斂藥,主衰脫與臍下動悸,兼主煩躁驚狂失精。 牡蠣:主治胸腹之動,兼治驚狂煩躁。 (牡蠣、黃連、龍骨皆治煩躁。然黃連主膻中;龍骨主臍下;牡蠣所主部位不定,多用于胸腹煩躁。) (牡蠣與黃連疑似。然黃連用于實證,牡蠣用于虛證;黃連主熱伏,常用于腦充血之顏面潮紅,牡蠣則不然。) (牡蠣、茯苓皆主悸。然茯苓悸小,而牡蠣動悸大;茯苓有肌肉痙攣,牡蠣無;茯苓無渴牡蠣有。) 鉛丹:味辛,微寒。主治咳逆,胃反,驚癇,癲疾,除熱,下氣。 蜀漆:辛苦寒有毒。主治胸腹及臍下動悸劇者,能引吐行水,去陳痰積飲,專治瘧,兼治驚狂。然因有毒不可輕用。 水蛭、虻蟲:均為有力的祛瘀藥,合于桃仁、大黃,可治較頑固的瘀血證而發(fā)狂兼大便難者。 (以上《傷寒論》太陽中) 甘遂、大戟、芫花、葶藶:此四藥,主治瀉下胸廓停水之峻藥,以甘遂最有力,大戟、芫花次之,葶藶更次之。雖皆主治胸痛及咳嗽喘鳴,但前三者以鎮(zhèn)痛為主,喘咳為客;后者治喘咳為主,鎮(zhèn)痛為客。 栝簍實:苦寒,無毒。所得之淀粉為天花粉,質(zhì)重不黏著。在表用于輕微強直痙攣,于里清熱解渴。主治胸痹,旁治痰飲。 (栝蔞與石膏區(qū)別:皆清熱止渴,然石膏多用于實熱煩渴,本藥用于虛熱渴不劇。 與麥門冬區(qū)別:皆主虛熱止渴鎮(zhèn)咳,然麥門冬以鎮(zhèn)咳為主,止渴為客,本藥以止渴為主,鎮(zhèn)咳為客。 與地黃區(qū)別:皆主虛熱止渴,然地黃以治血為主,止渴為客,本藥但治虛熱而不能治煩熱,又不能治血證,而強于止渴。 故栝蔞少與石膏為伍而多與麥門冬、地黃合用。又石膏主用于肺結(jié)核初期、中期,絕少用于末期,而栝蔞與麥門冬、地黃則少用于初期,而多用于中期以后。 栝蔞與葛根同為富含淀粉,而前者主身體強幾幾脈沉遲,后者主項背強幾幾脈浮。分析上因含有一主要成分的藥物,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亦當有同一效果,結(jié)果并不然。故藥物之醫(yī)治效用,不能僅由其主要成分判定?,F(xiàn)代醫(yī)學專以藥物成分判藥之效能,如割木而求花。) 文蛤:為一寒性收斂藥。寒能解燥,斂能養(yǎng)液,當治津液枯燥而渴欲飲水不止者。 赤石脂:甘溫。收濕,止血,固下止瀉。 禹余糧:甘平性澀。收濕。 旋覆花:甘,無毒。健胃利尿,兼有治噯氣特能。 代赭石:酸化鐵。有收斂、補血、止血作用。 瓜蒂:苦寒,有毒。屬苦味催吐藥,其刺激黏膜力弱,奪取水分性強,當胃腸有上逆蠕動機轉(zhuǎn)為排實邪之勢時,宜用之。 赤小豆:甘酸平,無毒。消炎、排癰腫膿血、利尿、緩下。 生地黃:主治血證及水病小便不利也。 阿膠:主要作用是止血,限于因血液凝固性減弱或血管壁弛縱致血液滲透出血者。亦有一定補血功能。 麥門冬:主治心腹結(jié)氣,傷中,傷飽,羸瘦,短氣,虛勞客熱,口干燥渴。 麻子仁:甘平,無毒。含植物性脂肪油,為黏滑性緩下藥,有緩弱消炎作用。 (以上《傷寒論》太陽下) 滑石:主治小便不利,旁治渴。 豬膽汁:苦寒,清熱解毒。法醋亦酸苦,《本草拾遺》謂:“破血運,除塊堅積,消食,殺惡毒,破結(jié)氣”。兩者合之灌腸,不僅通便,尚能清熱解毒,實為外治良方。 茵陳蒿:苦平,微寒,無毒。為消炎性利尿藥,有治黃疸之特能。 吳茱萸:主治嘔而胸滿。 連翹:性涼,味苦。解凝消炎性利尿藥。 桑白皮:甘辛而寒。消炎性利尿兼緩下。 (以上《傷寒論》陽明) 雞子黃:主除熱火瘡,治癇痓。 桔梗:主治濁唾腫膿,旁治咽喉痛。 苦酒:即醋,味酸,溫,無毒。主消癰腫,散水氣,殺邪毒。 蔥:辛溫。主寒熱,出汗。 (以上傷寒論少陰) 烏梅:酸溫平澀無毒。為清涼性收收斂藥,兼有殺蟲、殺菌、消腫作用。 蜀椒:辛溫。主溫中、寒濕痹痛。 當歸與芎藭:溫性強壯藥,主貧血瘀血,然當歸強壯作用勝于芎藭。 通草(木通):辛平無毒。為消炎性利尿藥,兼有鎮(zhèn)痛、排膿、通經(jīng)作用。 升麻:《名醫(yī)別錄》:主解毒入口皆吐出,中惡腹痛,時氣毒癘,頭痛寒熱,風腫諸毒,喉痛口瘡。 萎蕤:主治心腹結(jié)氣,虛熱,濕毒,腰痛,莖中寒,及目痛眥爛淚出。一名螢,一名地節(jié),一名玉竹,一名馬熏。 天門冬:甘寒無毒。去熱,益氣,利小便。 白頭翁:主治溫瘧,癥瘕積聚,逐血,止痛。 秦皮:苦寒。除熱。 (以上《傷寒論》厥陰) 商陸:辛平,有毒。為兼有峻下作用之利尿藥。 海藻:苦,咸寒,無毒。為解凝性利尿藥。 竹茹及竹葉:皆清涼、兼鎮(zhèn)咳、止血。 (以上《傷寒論勞復》 薏苡仁:甘微寒,主治甲錯、膿血、白帶,利尿去腫,治疣贅發(fā)疹,鎮(zhèn)痛,鎮(zhèn)痙,消炎解凝諸作用。 (以上《金匱要略》痙濕暍) 百合:甘平無毒。主邪氣腹脹,心痛,利大小便,補中益氣。 苦參:解熱殺蟲殺菌。 雄黃:有毒,主惡瘡,邪氣,百蟲,毒腫。 鱉甲:咸,無毒。主治心腹癥瘕,堅積。(以上《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 烏扇:即射干。鼠婦:酸涼,破血利水,解毒止痛。紫葳:別名凌霄、凌霄花、鬼目等名,紫威科植物紫葳的花。酸咸,涼血祛風。蜣蜋:別名推屎蟲。咸寒有毒,攻毒定驚,逐瘀通便。云母:甘平。治勞傷瘧癖,瘡腫癰疽。有殺蟲菌作用。 (以上《金匱要略》瘧?。?/font> 菊花:苦平。主治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 防風:主治頭眩痛,惡風。骨節(jié)疼痹。似葛根之作用而緩弱者也。 礬石:別名明礬,酸寒,收澀,燥濕祛水,消炎、催吐、防腐。 烏頭:辛溫有毒。用于機能極度衰沉痹痛者。 獨活:滋潤性、清涼性解表,主治風寒所擊,百節(jié)痛風無久新者。山茱萸:酸平。主溫中,逐寒濕痹,強陰益精,止小便利,明目,強力。薯蕷:甘溫。主補中,益氣力,長肌肉,補虛勞羸瘦,強陰。(以上《金匱要略》中風歷節(jié)) 黃芪:主治身體虛弱,皮膚營養(yǎng)不良而水邪停滯于皮膚及皮下組織內(nèi)之強壯性止汗利尿藥。 天雄:大溫大毒。溫陽強壯藥。 豆黃卷:主治濕痹。筋攣。膝痛。 白蘞:苦,微寒。清熱解毒,消癰散結(jié)。用于癰疽發(fā)背,疔瘡,瘰癘,水火燙傷。 蟅蟲:咸寒,治血積癥瘕,破堅下血閉,為有力驅(qū)瘀藥,并治瘀血性腹痛。 干漆:辛平,有毒??沈?qū)陳年舊瘀血,及殺蟲滅菌。 獺肝:甘溫有毒。主治鬼疰蠱毒。(以上《金匱要略》血痹虛勞) 射干:苦寒有毒,能瀉實火,治喉痹、咽痛之要藥。為有力之消炎解凝藥,有驅(qū)瘀血及緩下作用。 紫菀:辛溫潤肺,苦溫下氣。為溫性鎮(zhèn)咳祛痰藥,兼有和血作用。 款冬花:辛溫,瀉熱潤肺,消痰除煩,定驚明目。治咳逆上氣、氣喘喉痹、肺痿、肺癰、咳吐膿血,為治咳嗽之要藥。 皂莢:辛溫而性燥。通上下關(guān)竅而涌吐痰涎。為猛烈刺激藥,不可輕易用。 澤漆:又名貓兒眼睛草、馬虎眼、乳草、五鳳靈枝等,味苦,微寒,主皮膚熱,大腹水氣,四肢面目浮腫。 貝母:祛痰排膿藥,理論上與桔梗作用同。巴豆:辛溫大毒。開通閉塞,利水谷道,破癥瘕、結(jié)堅積聚。 葦莖:解熱除煩消炎性排膿藥。瓜瓣:主腹內(nèi)結(jié)聚,破潰膿血。(以上《金匱要略》肺痿肺癰) 甘李根白皮:大寒,解熱作用與柴胡相似,但有下氣治奔豚之特能。 (以上《金匱要略》奔豚) 薤白:主治心胸痛而喘息咳唾,旁治背痛、心中痞。(以上《金匱要略》胸痹) 新絳:苦寒無毒。主治寒濕風痹,血瘀。(以上《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 防己:主治水腫。 椒目:苦辛有小毒。治水氣。 (以上《金匱要略》痰飲咳嗽) 瞿麥:主小便不通。蒲灰:止血、利尿。 滑石:性寒粘滑,消炎、利尿,能減輕摩擦止痛。 亂發(fā):就是人頭發(fā)燒灰,也止血利尿。 白魚:即書紙中蠹蟲,亦居衣帛中,故亦稱衣魚,理血脈。 戎鹽:咸寒。能夠消炎、軟堅。 (以上《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font> 柏葉:苦澀微寒。清熱收斂性止血。 艾:燥濕除寒,溫經(jīng)止血。 馬通:即馬糞取水化開,以布濾汁澄清,斂氣止血。 (以上《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 蜜:補中,解毒,潤燥,為緩和黏滑藥,酷似于甘草。所異者,甘草通用于表里內(nèi)外各證,更不含滋養(yǎng)分,蜂蜜專用于里證,有滋養(yǎng)分也。橘皮:苦、辛,溫,無毒。主治呃逆,兼治胸痹停痰。 紫參:苦辛寒。主治心腹積聚,通九竅,利大小便,腸胃大熱,唾血,衄血,腸中聚血,癰腫諸瘡。止渴,益精。訶梨勒:苦溫無毒。主冷氣心腹脹滿,下宿物。(以上《金匱要略》嘔噦下利) 敗醬:《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治暴熱,火瘡,疥瘙,疽,痔。苦平無毒。消炎、解凝、排膿性之利尿,兼驅(qū)瘀血。牡丹皮:微寒。主瘀血留舍腸胃。王不留行:苦平,主金瘡,止血逐痛,出刺,除風痹內(nèi)寒。(證屬厥陰)蒴藋細葉:味酸,溫,有毒。為忍冬科植物蒴藋的全草,又名接骨木、排風草、小臭牡丹等,有祛風除濕,治風瘙癮疹身癢濕痹,活血散瘀作用??勺髟?/font>湯。(以上《金匱要略》腸癰侵淫?。?/font> 雞屎白:苦咸涼,利水泄熱,祛風解毒,通二便,轉(zhuǎn)筋。蜘蛛:苦寒有毒,解毒消腫,祛風療疝。(以上《金匱要略》趺蹶手指臂腫轉(zhuǎn)筋陰狐疝蛔蟲)葵子:甘寒。利小便。(以上《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 |
|
來自: tobeno1and1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