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腦炎 1.典型癥狀。流行季節(jié)(7~9月)突然發(fā)熱、頭痛、嘔吐、嗜睡或煩躁,2~3天后出現(xiàn)腦膜刺激癥,甚者可有昏迷、驚厥、呼吸衰竭。 2.實驗室檢查:血自細胞增高,中性多核細胞居多。腦脊液細胞早期以多核細胞為主,晚期以淋巴細胞為主;蛋白質(zhì)輕度增高。 3.本病多屬中醫(yī)“暑溫’’(發(fā)熱麗渴)、''暑風’’(手足搐搦)、“暑厥”(四肢厥冷)、“暑痙"(項背強直)、“暑癇’’(狀如驚癇)等范疇。 基本方 大青葉30~60克 板藍根30克 地龍干12克 鉤藤1 5克(后下) 七葉一枝花15克 加減法 1.氣分熱:加生石膏30~60克(打碎先煎)、知母12克。 2.血分熱:加生地1 5克、丹皮9克。 3.濕盛:加干藿香9克、干佩蘭9克;苔白厚膩甚者加蒼術(shù)9克。 4.嘔吐加制半夏9、姜竹茹6克;嘔吐頻繁加玉樞丹1.5克(吞服)。 5.便秘:加涼膈散12克(包煎),或生川軍9克(后入)、玄明粉12克(沖)。 6.項強:加葛根6~9克。 7.痰多:加鮮竹瀝30克(沖服),或猴棗散1.5克(溫開水調(diào)服)。 8.嗜睡:加廣郁金9克、石菖蒲12克。 9.神昏:加安宮牛黃丸l粒,每日2次(溫開水化服)。 10.煩躁:加牛黃清心丸l粒,每日2次;兼見搐搦者用至寶丹l粒。均用溫開水調(diào)服。 11.項背強直:熱高者,加羚羊角粉1.5克(吞服),或山羊角30克,每日2~3次(水煎服);癥輕者,用蟬衣研末,每次3克,每日2~3次(溫開水調(diào)服);熱不高者,用全蝎、蜈蚣等量,研末,每次1.5~3克,每日2次(溫開水調(diào)服)。 方義 基本方用大青葉、板藍根、七葉一枝花清熱解毒;鉤藤、地龍退熱熄風。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1.典型癥狀:急起高熱,劇烈頭痛,噴射性嘔吐,嚴重者昏迷,多在春季發(fā)病,皮膚可見瘀點或瘀斑,腦膜刺激征陽性。 2.實驗室檢查:腦脊液壓力明顯升高,細胞數(shù)在1000以上,以中性粒細胞為主,腦脊液培養(yǎng)及涂片檢查細菌陽性。血自細胞總數(shù)升高,中性粒細胞明顯升高。皮膚瘀點涂片可找到腦膜炎雙球菌。血培養(yǎng)陽性。 3.本病多屬中醫(yī)''春溫’’、“冬溫’’、“瘟疫,瘟疫時毒’’等范疇。 基本方 珍珠母30克(先煎) 葛根9克 大青葉30克 地龍干12克 龍膽草9克(酒炒) 野菊花15克 鉤藤15克(后入) 加減法 1.熱盛:加生石膏30克(先煎)、炒黃連3克。 2。瘀斑多:加生地12克、紫草茸9克。 0。嘔吐較頻:加玉樞丹2.1克(溫開水調(diào)服)。 4.搐搦:加全蝎、蜈蚣等分研末,每日二次,每次1.5克,溫開水調(diào)服。 方義 基本方用大青葉、野菊花、龍膽草清熱解毒,葛根清腑熱、除項強、滋養(yǎng)筋脈,珍珠母、鉤藤、地龍干重鎮(zhèn)、解痙、熄風。 參考 l。本病病情變化多從衛(wèi)分迅速蔓延氣分,或直入營血,內(nèi)陷癡陰。如正不勝邪,,則出現(xiàn)內(nèi)閉外脫、亡陰、亡阻等危候。后期往往因氣陰耗傷,臟腑虧虛,筋脈失養(yǎng)而形成癱瘓、癡呆等后遺癥。初步處理以清熱解毒為主,適當結(jié)合養(yǎng)陰化痰、涼血、祛瘀、解 痙、熄風等法。 2.清熱解毒藥如蘆根、黃芩、山梔、銀花、連翹、草河車、紫天葵、竹葉、貫眾、板藍根,涼血養(yǎng)陰藥如丹皮、知母、玄參、水年角(代犀角)、石斛,祛瘀藥如丹參、鬼箭羽、紅花:桃仁,化痰藥如天竺黃、陳膽星、川貝母、石菖蒲、猴棗散,平肝熄風藥如生石決、生牲蠣、白蒺藜、僵蠶、蟬衣、山羊角、羚羊角等均可隨癥選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