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jì)的某一天,幾個金發(fā)碧眼的外國人在一隊太監(jiān)的護送下,靜靜進入圓明園,向“洞天深處”的“如意館”小院走去,據(jù)說是怕驚了圣駕。他們“必須匆匆忙忙和無聲無息地,以腳尖著地而行,就如同去偷偷摸摸地辦壞事一般”。當(dāng)他們躡手躡腳地穿越過這座皇家園林時,無不被四周令人窒息的園林美景所震撼。 圓明園四十景之洞天深處 這幾個西洋人,不是應(yīng)邀前來參觀游覽的。他們之所以被允許走進這座神秘而宏大的皇家御苑,并不是因為他們是西方來的傳教士,而是因為他們有另外一個引以為榮的身份——他們是服務(wù)于大清宮廷的官方藝術(shù)家及匠人。官方文件中稱他們?yōu)槿缫怵^中的“效力西洋人”。 談到清宮內(nèi)務(wù)府造辦處,必然要談如意館。如果說造辦處是“大清制造”的傳奇,那么如意館則可謂是造辦處的傳奇了。而如意館傳奇中的傳奇,當(dāng)屬那些出入大清宮禁的西洋畫家們,尤其是盤桓于圓明園“如意館”(如意館主館址在紫禁城內(nèi)啟祥宮南)中的洋人們。 如意館 如意館 為宮中畫師作畫之處。原屬造辦處,郎世寧、艾啟蒙等西洋畫家都曾供職于此。同治年間遷至乾東五所之頭所,仍隸屬造辦處,設(shè)畫工,多為蘇州人。所畫有卷、軸、冊頁、貼落等,并設(shè)玉匠、刻字匠等 。如意館有兩處,一處在大內(nèi)啟祥宮,另一處在圓明園。圓明園如意館位于洞天深處東北部,距離皇帝日常居住、辦公的九洲清晏和勤政親賢都很近。 01 西洋人懷抱夢想進京, 清皇帝兼收并蓄納賢 清朝如意館,相當(dāng)于歷史上各朝代的宮廷畫院。而其功能,除了為宮中繪畫,還是造辦處所有器皿設(shè)計之處。 15世紀(jì),西方大航海時代開啟,越來越多的西洋人懷抱著各種夢想與野心,向東方進發(fā)。到16世紀(jì),歐洲人開始不遠(yuǎn)萬里登陸中國這個神秘遙遠(yuǎn)的國度。其先驅(qū)主要是一些手執(zhí)圣經(jīng)、懷揣十字架的“上帝的使者”。西洋傳教士來華,當(dāng)然是為了宗教的目的。他們?yōu)榱四軌蛟谥袊⒆?,刻苦學(xué)習(xí)西方先進科技及藝術(shù),希望以此來引起中國人的興趣,融入其社會。這些傳教士都是些精英,在中國他們很快就摸索出了一條經(jīng)驗——走上層路線。17世紀(jì)中期,已經(jīng)有人成功地進入了皇宮,做了大官。比如順治、康熙朝的西洋傳教士湯若望,甚至做到了一品大員。 湯若望像 伴隨著各種西洋技藝物品的流入,許多先進的西方科學(xué)技術(shù)、文化也被引入。很多傳教士聚集京師,為中國皇帝所用,成為清宮工匠中的特殊人群,如意館成為他們主要的棲息地。西洋傳教士們得到了大清皇帝的庇護,紫禁城內(nèi)外,一座座天主教堂落成。而這些西洋傳教士們,為了回報與鞏固這一浩蕩皇恩,并更大限度地吸引皇帝的注意,不得不投入更大的熱情工作。 清初,皇帝對西洋傳教士很是寬容,康熙中后期“禮儀之爭”發(fā)生,清帝開始禁教,雍正、乾隆以后,愈演愈烈。除了少數(shù)在宮中當(dāng)差的西洋傳教士外,不再允許其他西洋傳教士在內(nèi)陸存在。而那些留在京城,或想要進京效力的西洋傳教士們,為了生存與自我保護,不得不拿出看家本事來吸引東方君王的垂青與庇護。如意館,無疑成為他們顯露才華的最佳平臺。 據(jù)西方人記載:1747年,乾隆皇帝曾命意大利傳教士郎世寧用西洋畫法畫了一幅巨大的《圓明園全景圖》。這幅代表了西洋傳教士參與圓明園總體設(shè)計的杰作,1860年被英法聯(lián)軍焚毀。而來自皇家秘檔的記載,早在1736年,乾隆皇帝剛繼位,郎世寧就已被命令帶著幾個中國畫家起草繪畫《圓明園全景圖》,后來這幅畫被乾隆皇帝下令放大成為“高八尺、寬三丈二尺”的巨大皇家御園圖,并被懸掛在皇帝寢宮旁的“清暉閣”北壁上。 02 洋畫家用盡渾身解數(shù), 乾隆帝命題“十全武功” 走進如意館,人們總會看到這樣一片繁忙景象:“鐘表傳教士們在那里忙于制造自動機器人,其他人則在雕刻寶石和象牙,還有一些人一直在忙于制造裝飾皇帝陛下宮廷的所有裝飾物?!?/p> 郎世寧像 在清宮內(nèi)務(wù)府秘藏的一份西洋人名單上,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曾在如意館中服務(wù)過的熟悉的人名:郎世寧、王致誠、蔣友仁、艾啟蒙、沙如玉…… 在造辦處如意館中畫畫,或許是西洋傳教士們進入圓明園最有效的辦法。顯然,這也是最近水樓臺的一種機會。因為,西洋傳教士們借此可以零距離地接近大清天子。從清宮檔案記載來看,最早走進圓明園如意館畫畫的西洋傳教士是郎世寧,他于雍正二年(1724)被命畫了六張西洋畫,并被貼飾在雍正皇帝最喜歡居住的“四宜齋”穿堂內(nèi)。那時,橫跨一個半世紀(jì)的圓明園大興土木工程才剛拉開序幕。 有一幅用西洋畫法畫的《乾隆大閱圖》,它的作者是郎世寧。這幅畫畫的是乾隆皇帝繼位后的第四年(1739)首次去南苑檢閱八旗官兵的雄姿。該畫采用了西洋明暗畫法,衣服、頭盔、皮毛等質(zhì)感很強,背景中天空的云靄,色彩豐富多變,都與傳統(tǒng)中國繪畫有別。 郎世寧花鳥圖冊 1750年,郎世寧因畫得好,被乾隆皇帝授予三品奉宸苑卿的官銜。實際上,許多在如意館中畫畫的西洋傳教士都因此被授予過各種官銜。也有因為信仰而拒絕的,比如誠實的王致誠,這個來自法國的傳教士曾是乾隆皇帝最喜歡的隨侍肖像畫家。他在個人書信中記載了給大清皇帝畫肖像的一些細(xì)節(jié),乾隆皇帝總認(rèn)為他畫的頭部太小。以致一次他畫乾隆皇帝時,皇帝背后的小太監(jiān)不斷向他做手勢,叫他注意皇帝的頭一定要畫大些。另外他還曾創(chuàng)造了在奉命隨皇帝出巡期間,50天內(nèi)畫22幅油畫的“吐血”記錄。 對于那些企望得到大清天子垂青的西洋傳教士們來說,想要更多地接近皇帝,實在沒有比圓明園如意館更理想的地方了。在紫禁城中,皇帝由于職責(zé)與義務(wù),不能經(jīng)常去看望自己喜歡的西洋御用畫師。而在圓明園,乾隆得到了相對的自由,能夠經(jīng)常往返如意館看望西洋藝術(shù)家們。王致誠向朋友描繪自己在圓明園的經(jīng)歷時寫道:“……我們此時作畫的地方,正是我向您講過的那些小殿堂之一?;实蹘缀趺刻於记巴抢镉^看我的工作,以至于我無法缺席不到。”據(jù)記載,乾隆二十一年(1756),皇帝共在圓明園居住157天,曾八次前往如意館看西洋畫師作畫。 郎世寧《平安春信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西洋傳教士們甚至獲得了一些中國宮廷畫家都難以得到的特權(quán)與殊榮——為皇后及其他皇室女眷們畫肖像。這的確是破天荒的事。因為在宮中只有太監(jiān)才能接近后宮女眷。 《宮中女子戎裝圖》是現(xiàn)存西洋傳教士所繪宮眷肖像中的杰作之一。有人甚至認(rèn)為畫中的女子,正是乾隆皇帝的愛妃——香妃。后來乾隆皇帝在圓明園命西洋傳教士專門為香妃設(shè)計建造了清真寺風(fēng)格的“方外觀”。 方外觀(奧爾末拍攝) 1751年,乾隆皇帝命令王致誠在“思永齋”西間樓梯拉門的東面墻壁上畫一幅“美人”。 有時候,西洋傳教士們還會被皇帝命令畫一些近臣,或者那些新來歸降的蒙古王公大臣們。乾隆皇帝在任60年,打了無數(shù)的戰(zhàn)爭,所謂“十全武功”。每次一旦從前線傳來大清王師取得勝利的消息,皇帝便會下道敕令,立即為獲勝者畫像。于是,那些忠誠的傳教士們就變成了“隨軍畫家——報道記者”。 由于好大喜功,乾隆皇帝還“策劃”過跨國大制作。比如著名的《乾隆平定回疆得勝圖》,描繪了乾隆皇帝“十全武功”中最得意的一次親征西域獲勝的戰(zhàn)爭。該圖由如意館中傳教士們起稿,拿到巴黎制作印刷成銅版畫。該圖共16幅,自1765年開始分批運送到巴黎,至1778年才全部制作完畢送回北京。當(dāng)最后一批畫從巴黎運到北京時,畫稿的主要作者郎世寧、王致誠等已離開了人間。 [作者] 胡 忠 良 [編輯] 朱 瑩 |
|
來自: 新用戶51182016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