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育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集”。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有靈魂的教育意味著追求無限廣闊的的精神生活,追求人類永恒的終極價值:智慧、美、真、公正、自由、希望和愛,以及建立與此有關信仰。真正的教育理應成為負載人類終極關懷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給予并塑造學生的終極價值,使他們成為有靈魂有信仰的人。 “真正的教育是從照顧人的心靈入手的,以知識的陶冶與智慧的激發(fā)來'照料人的心魄’,使人的心智保持健康和良性運作的姿態(tài),實現(xiàn)生命內在的和諧和心靈的善美,提升人的生存境界,在此過程中實現(xiàn)人生的幸福追求?!保╗3]劉鐵芳.沉重的書包與應教的權利[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9,(4)36.)教育要尋求終極關懷,不僅僅是去關心追尋真理,更重要的是通過教育開啟人生的一種境界。教育的這一價值特性,揭示的是教育要關注生命、關注現(xiàn)實的社會,目的是使教育活動能夠超越世俗功利,完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人生幼兒教育的根本性目的是提高幼兒的生命質量。因為生命的延續(xù)、生命質量的體現(xiàn)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累、能力的發(fā)展、道德水準的提高,而是通過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命情感狀態(tài)體現(xiàn)出來的。 幼兒園園長應該深刻認識到幼兒情感狀態(tài)體現(xiàn)出來的。幼兒園園長應該深刻認識到幼兒園課程核心的價值,也必須建立在個體生命價值的基礎之上。忽視了生命價值的幼兒園課程活動,會造成個體生命的僵化、壓抑、萎縮,所以我們的幼兒園課程要關注和體現(xiàn)生命價值。 現(xiàn)代教育已實質性地演變?yōu)橐环N“訓練”,它的目的在于通過特殊智能的訓練而勝任某一種職業(yè),從而使教育萎縮為職業(yè)的附庸和工具,這絕非真正的教育。 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最重要的是選擇完美的教育內容和盡可能使兒童之“思”不誤歧路,而導向事物的本原,在本原中把握安身立命之感。如果單純把教育局限于學習和認知上,即使他的學習能力非常強,他的靈魂也可能是匱乏而不健全的。 從這個角度看,現(xiàn)今流行的教育口號諸如培養(yǎng)學習興趣,學得一技之長,以就業(yè)能力為導向,增強能力和才干,增加見聞,塑造個性都只是教育的形式,而非教育的靈魂。 二 教育是你感覺不到,卻又無時無刻不影響著你,且永遠留在你內心深處的東西 英國哲學家懷特海:教育就是把你在課堂上學的東西全部忘記了,把你為考試背的東西全部忘記了,那剩下的東西就是教育。 如果你接受學校教育后,什么也沒有剩下,就意味著你完全沒有受過教育,白上了學。那剩下的東西是什么呢?就是自主學習的態(tài)度、能力、價值觀、思維方式與習慣。用懷特海的話來說,最重要的東西是智力活動的習慣和融入身心的原理,至于那些具體的知識,如果你不用,是很容易忘記的,如果你要用,又是隨時可以查到的。 大家不妨想一想,我們的幼兒園教育是不是把功夫都用在那種很容易忘記又隨時可以查到的東西上了,如果是這樣,那我們幼兒園教育方向就出問題了。具體的知識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能跟孩子一輩子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人生智慧。 北大在任時間最長的校長蔣夢麒先生當年曾說過:“教育如果不能啟發(fā)一個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單單強調學生的興趣,那是舍本逐末的辦法?!贝嗽捊裉炻犉饋硪廊浑y能可貴。(李政濤.教育的靈魂在哪里[A].劉鐵芳.回到原點:時代沖突中的教育理念[C]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28) 三 教育就是生長 杜威: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 生活之外無目的,生活本身才是目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杜威指出,教育無目的。他所說的無目的并不是指教育沒有目的,而是指目的在教育過程之內,“教育的過程,在它自身以外沒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教育即生長,首先由盧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進一步闡發(fā)?!敖逃瓷L”言簡意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義,就是要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而不是把外面的東西例如知識灌輸進一個容器。 蘇格拉底早已指出,求知是每個人靈魂里固有的能力,當時的智者宣稱他們能把靈魂里原本沒有的知識灌輸?shù)届`魂里去,蘇格拉底嘲笑道,好像他們能把視力放進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懂得了“教育即生長”的道理,我們也就清楚了幼兒園教育應該做什么事。 幼兒園科學教育是要發(fā)展幼兒的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輸知識; 幼兒園品德教育是要鼓勵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僅僅是灌輸規(guī)范; 幼兒園藝術教育是要培育豐富的靈魂,而不是灌輸藝術技能。 “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這是特別反對用狹隘的功利尺度衡量幼兒教育的。人們即使承認了“教育即生長”,也一定要給生長設定一個外部的目的,比如將來適應社會、謀求職業(yè)、做出成就之類,仿佛不朝著這類目的努力,生長就沒有了任何價值似的。用功利目標規(guī)范生長,結果必然是壓制生長,實際上仍是否定了“教育即生長”。 生長本身沒有價值嗎?一個天性得到健康發(fā)展的人難道不是既優(yōu)秀又幸福的嗎?就算用功利尺度——廣闊的而非狹隘的——衡量,這樣的人在社會上不是更有希望獲得真正意義的成功嗎?而從整個社會的狀況來看,正如羅素所指出的,一個由本性優(yōu)秀的男女所組成的社會,肯定會比相反的情形好得多。 四 教育還能是什么 魯迅:“教育是要立人?!眱和慕逃饕抢斫狻⒅笇Ш徒夥?。 蔡元培認為:“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fā)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其原則是“展個性,尚自然”。 陶行知主張“為了生活而教育”“依據(jù)生活而教育”,培養(yǎng)活生生的人,有行動能力、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人。 黃全愈: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車上裝貨,而是向油箱注油?!?/span> 鐘啟泉:教育是奠定“學生發(fā)展”與“人格成長”的基礎。 秦文君:“教育應是一扇門,推開它,滿是陽光和鮮花,它能給小孩子帶來自信、快樂?!?/span> 馬克思、恩格斯:教育是促進“個人的獨創(chuàng)的自由發(fā)展?!?/span> 康德:教育是由個體自我設計、自我選擇、自我構建、自我評價的過程,是自我能力的發(fā)展,它體現(xiàn)著社會意志和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審慎嚴肅地共同探究的機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讓繭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違心屈從。 蒙臺梭利:“教育就是激發(fā)生命,充實生命,協(xié)助孩子們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幫助他們發(fā)展這種精神?!?/span> ★★★★★★★★★★★★★★★★ 許多年后,假如有人問我,當年你為社會做過的貢獻是什么?我會說:我發(fā)出過許多專業(yè)的聲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