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朋友向我哭訴: 孩子整日沉迷手機游戲,不分晝夜; 不看書,不學習;不出門,不運動; 吃飯不規(guī)律,家務也不做。 大人不能說,一說要么炸毛,要么摔門。 原本一個活潑、聽話的孩子,現(xiàn)在變得懶散、叛逆。 朋友直言:是手機把孩子給害了。 當孩子出現(xiàn)問題,多數(shù)的家長都把目光放在了手機上,認為手機游戲是“罪魁禍首”。 事實真如此嗎? 來看看我的心理輔導工作室的孩子們是怎么說的。 孩子們說:“老師,你不知道,我玩游戲都玩得想吐了。但是,我不玩游戲,我能干什么?” 這些孩子,并不是我們眼里的差生,反而各個成績優(yōu)異。 所以,孩子沉迷游戲,不是因為手機。 01 手機只是「背鍋」 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2020年9月1日,杭州一個11歲的男孩,沉迷手機游戲,不肯做作業(yè),導致成績下滑。 父親多次勸說無效,憤怒地搶過手機,砸了。 孩子竟然一時沖動,從12樓縱身一躍。掉到二樓平臺上,最終搶救無效死亡。 評論里,出現(xiàn)一邊倒的現(xiàn)象,都在痛斥手機游戲把孩子給逼上了絕路。 但追溯孩子成長歷程,從小父母工作繁忙,很少陪伴孩子。 在父母那里得不到情感的依托,手機,成了他唯一的朋友。 人,是需要精神寄托。當寄托不在時,也就生無可戀。 打開網(wǎng)頁,輸入“因手機自殺的孩子”,相關報道多得令人痛心。 就在今年7月8日,在云南鹽津縣第二中學, 老師沒收了孩子私自帶進校園的手機,孩子跳樓自殺。 手機,在當今這個社會環(huán)境里,已經(jīng)成了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工具。 可是,為什么卻成了一些孩子的“奪命殺手”呢? 02 父母生活中的缺失 孩子只能用手機來慰藉 前幾天朋友聚會,小美帶著她一歲半的兒子來參加。 孩子在游樂區(qū)玩不到幾分鐘,就跑過來拉著小美,讓她陪他玩。 幾次下來,小美有些不耐煩,因為她正跟另外一個朋友聊到感興趣的話題。 小美拿出手機,解開鎖,直接遞給孩子。 孩子很熟練地找到自己喜歡的游戲,開始玩了起來。 半個小時,孩子沒來打擾小美。 一個小時,孩子還是沒來打擾小美。 朋友對小美說,你兒子真乖啊 小美得意洋洋地說,只要給孩子玩手機,坐一、兩個小時,是沒問題的。 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也就是短短的幾年。 而恰恰這短短的幾年,是孩子和父母建立親密關系關鍵時期,關乎孩子一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建立。 而這個時期,卻是父母最容易忽視的時期。 因為父母認為,孩子還小,誰陪都一樣。 卻不知,一旦錯過,在孩子的心里,這份愛都是缺失的。 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陪孩子一起成長。 《后漢書第五倫傳》:“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 用自身行動教育人,別人就會服從;用語言來教育人,別人就會爭辯是非。 現(xiàn)實中,父母往往都是長篇大論對孩子進行教育,行動上又是另一套,標準的“雙標”。 孩子的習慣,是父母養(yǎng)成的。 有一次,一位媽媽帶著沉迷手機游戲的孩子來做心理輔導,希望心理咨詢師能幫兒子戒掉網(wǎng)癮。 咨詢師在跟孩子交流的整個過程中,媽媽一直刷著手機。 期間,咨詢師問媽媽一些問題,媽媽的眼睛都沒有離開過手機。 孩子的模仿力是非常強大的,他不是聽父母說什么,而是看父母在做什么。 孩子身上的問題,一定是父母養(yǎng)育模式出了問題。 比如,校園霸凌。霸凌孩子和被霸凌孩子,其實都是受害者。 霸凌孩子,在家里肯定是經(jīng)常被打的。 因為自己的力量太弱小,不能跟父母去對抗,只能把情緒帶到學校,去欺負那些比他弱小的同學。 又或者,沉迷手機游戲、早戀、休學、自殘…… 當孩子有這些行為時,心理已經(jīng)生病了。 犯罪心理學家李玫謹教授說:“孩子心理上的疾病,一定是養(yǎng)出來的。” 現(xiàn)在手機網(wǎng)絡是5G向6G邁進的時代,而父母的教育模式要么延續(xù)著父輩的模式,要么毫無辯識地采納媒體上的一些育兒方式。 每個孩子是不一樣的,原生家庭的背景也是不一樣的,死搬硬套的教育模式,肯定會出問題。 有一個朋友的孩子怕黑,他在抖音上看到一個解決孩子怕黑的視頻。 他問孩子為什么怕黑,孩子說怕鬼。 他又問孩子,鬼是什么樣子的。 他按照孩子描述鬼的樣子,畫了一幅畫。 然后和孩子一起把鬼給消滅掉。但是,孩子依然怕黑。 他很郁悶,為什么視頻里說的跟他做的結果不一樣呢? 因為,兩個家庭的背景不一樣。 視頻里孩子的爸爸是做家庭教育的。從小給到孩子充足的心理營養(yǎng)。 而朋友,因為生意上的事,夫妻兩個經(jīng)常不在家。孩子是爺爺奶奶帶大的。 隔代教育:物質的豐盛,精神的匱乏。孩子缺少安全感。 兩個孩子雖然表現(xiàn)的行為一樣,但形成的原因不一樣,所以,解決的方法也不一樣。 視頻的孩子,雖然怕鬼,但他知道爸爸媽媽是一直陪伴著自己。 朋友的孩子,也是怕鬼,但他知道爸爸媽媽不知什么時候又會離開。 03 放下手機 讓孩子擁有真情的陪伴 孩子出了問題,作為父母,第一個念頭就是想方設法地幫助到孩子。怎么才能幫助孩子找到出口呢? 修復親子關系——接納。 一年前,讀七年級的貴子休學在家,日夜顛倒,抱著手機玩游戲。 媽媽焦慮得吃不下,睡不著。頭發(fā)大把大把地掉,工作時也常出錯。 無計可施時開始到心理輔導機構進行學習。 老師說,第一件事,接納孩子的當下。不管他是否沉迷手機游戲、休學在家。 貴子媽媽回到家,停止了無休止的嘮叨,努力地在孩子身上找閃光點: 今天起床比明天早十分鐘。 打掃房間衛(wèi)生。 打理小寵物…… 事情的結果,不管接不接受,都已經(jīng)發(fā)生了。 改變不了現(xiàn)狀,只能改變看問題的角度。 當我們改變了看問題的角度,會發(fā)現(xiàn),事情也會發(fā)生變化。 幫助孩子找到自我價值感。 在生活中,只要看到孩子有正向行為,父母就及時地給到孩子肯定、認可和贊美。 讓孩子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慢慢地找到自信,相信自己是可以的。 同時,和孩子一起制定幾個容易做到的小目標,難度一點點地增加。在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孩子的抗挫能力。 比如,孩子記生字總是記不住。開始,父母只要求孩子每天記一個。 過一段時間,每天記一個生字對孩子來說不是件難事,父母又開始要求孩子每天記三個…… 引導孩子客觀看問題手——手機也可以是學習的工具。 手機里,除了游戲,還有很多可以用來學習的軟件。 比如,小紅書,可以讓愛好美食,喜歡動手的孩子做出美味的食品; 知乎,可以回答一些不愿意讓身邊人知道的問題…… 任何事物具有兩面性,看到一面的同時,也要看到另外一面。比如,雞下蛋,也拉屎。我們吃的是雞蛋,不是雞屎。 只有客觀看問題,在處理問題事,才會有彈性度。 04 父母的陪伴,是不可替代 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一列單程車。在路途中,有時候會遇到溝溝坎坎,有時候會走得很順暢。 遇到困難時,陪孩子一起找到解決的辦法; 遇到順境時,陪孩子一起看周邊的風景。 愿孩子的這段旅程,有父母的關心和陪伴,引領孩子走向他人生的道路。 作者:婷姐,助理社會工作者。三年前,因孩子出現(xiàn)問題,從事家庭教育工作至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