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日韩经典一区二区三区-五月激情综合丁香婷婷-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专区

分享

著名中醫(yī)藥專家的藥病相宜論

 你到哪里去了呢 2021-07-15

千百年來,中醫(yī)藥在與疾病斗爭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創(chuàng)制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方藥。這些作為經(jīng)驗結(jié)晶的方藥,針對某些病證形成了較為固定的配伍組合,具有較鮮明的特點,可稱為藥病相宜。

具體而言,即所選藥味有糾偏之能,所用藥量有糾偏之力,所處方劑有協(xié)同之功。

藥味宜于病

《金匱要略》在強調(diào)飲食應(yīng)有所禁忌時,謂“食之有妨,反能為害……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彼幬镞x用更是如此,因為藥、食皆有偏性,而藥之偏尤甚,即如《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百種錄》曰:“凡藥之用……各以其所偏勝而即資之療疾,故能補偏救弊,調(diào)和臟腑。”《醫(yī)醫(yī)病書》亦謂:“天下無不偏之藥,無不偏之病。

醫(yī)者原以藥之偏,矯病之偏。如對癥,毒藥亦仙丹;不對癥,谷食皆毒藥。”《景冬陽雜方輯抄》更是直言:“一藥之生,得其寒、熱、溫、涼之氣,各有偏至,以成其體質(zhì),故曰藥。藥者,謂之毒,設(shè)不偏,則不可以救偏也。”

藥物的選擇對臨床療效顯然有至關(guān)重要的影響。關(guān)于中藥品種,《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收錄了365種(《傷寒雜病論》中所用藥物166種,非其記載的有17種),《本草綱目》收錄1892種,《本草綱目拾遺》載藥921種(其中《本草綱目》未收載的有716種)。據(jù)第三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結(jié)果顯示,中國現(xiàn)有中藥資源12807種(其中植物11146種、動物1581種、礦物80種)。如此豐富的中藥材資源為臨床用藥提供了廣闊的選擇空間,但同時也帶來了選擇上的困難。

通過長期實踐,中醫(yī)臨床積累了大量的用藥經(jīng)驗,在特定病證背景下,大多數(shù)經(jīng)方與一些時方為后世反復驗證,而其常用藥只不過二三百種,本草中的絕大多數(shù)則多是以民間單方、驗方的形式在一定場合或范圍內(nèi)使用。

中藥材的品質(zhì)受諸多因素的影響。關(guān)于產(chǎn)地,古代醫(yī)家有許多深刻認識,如《新修本草》謂:“離其本土,則質(zhì)同而效異?!薄侗静菅芰x》認為:“凡用藥必須擇州土所宜者,則藥力具,用之有據(jù)?!边M而形成了道地藥材的概念,即產(chǎn)于特定區(qū)域內(nèi)的具有更為優(yōu)良品質(zhì)者,如川藥、懷藥、浙藥、藏藥、云藥、南藥、北藥、關(guān)藥等。

關(guān)于中藥的采摘,《用藥法象》認為:“凡諸草木昆蟲,產(chǎn)之有地;根葉花實,采之有時。失其地則性味少異,失其時則性味不全。”《千金翼方》亦直言:“不依時采取,與朽木不殊。”關(guān)于藥物的炮制,《本草蒙筌》指出:“凡藥制造貴在適中,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氣味反失?!?/span>

基于對藥物特點及病證的認識,歷代醫(yī)家總結(jié)出一些病證的臨床常用藥、首選藥、要藥、良藥、圣藥等。如黃芪為補藥之長,人參為虛勞內(nèi)傷第一要藥,附子為回陽救逆第一要藥,防風為風藥之潤劑,附子無干姜不熱,川芎為血中之氣藥,香附為氣病之總司、婦科之總帥,稱為圣藥者又有治嘔之生姜、治瘡之連翹、治風之天麻、治血之當歸、安胎之黃芩等等。

由于藥物同類眾多,而各有其性,相互配伍后發(fā)生的變化又難以盡數(shù),因而用藥過程中產(chǎn)生了大量經(jīng)驗,一些醫(yī)家因好用或擅用某藥甚而獲得謔稱,如張熟地(張景岳)、嚴附子(嚴觀)、余石膏(余師愚)、烏梅先生(劉鴻恩)、張石膏(張錫純)、陸黃芪(陸仲安)、徐麻黃(徐小圃)、祝附子(祝味菊)、石膏孔(孔伯華)、吳附子(吳佩衡)等等。

著名中醫(yī)藥專家的藥病相宜論

藥量宜于病

一般而言,在方藥得當?shù)那疤嵯?,藥量增加時療效相應(yīng)提高。但若超過一定范圍,即使再增加用量,療效也不會發(fā)生變化,毒副作用反而會有所增加。因此,以藥敵病,重在藥力,而藥有其力,關(guān)乎藥量。這也是中醫(yī)藥學最為玄妙、神秘之處,日本醫(yī)家渡邊熙在《和漢醫(yī)學真髓》中感嘆道:“漢藥之秘,不可告人者,即在藥量。”

關(guān)于藥量之于病,很多醫(yī)家有著清晰的認識,如《證治要訣》言:“藥病須要適當。假使病大而湯小,則邪氣不屈,而藥力已乏,欲不復治,其可得乎?猶以一杯之水,救一車薪,竟不得滅,是謂不及?!薄稖夭l辨》云:“藥必中病而后可,病重藥輕,見病不愈,反生疑惑。若病輕藥重,傷及無辜,又系醫(yī)者之大戒。”《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云:“用藥所以除病,所服之藥病當之,非人當之也(惟用藥不對病者則人當之而有害矣)。乃有所用之藥本可除病,而往往服之不效,間有激動其病愈加重者,此無他,藥不勝病故也。病足以當其藥而綽有余力,藥何以能除病乎?!薄夺t(yī)林改錯》更直言:“藥味要緊,分量更要緊?!?/span>

關(guān)于藥量,被歷代醫(yī)家稱為方書之祖的《傷寒雜病論》中也充分體現(xiàn)出了方藥精當、用量考究,且靈活多變、毫不拘泥的風格

首先,書中方劑會因藥量調(diào)整而出現(xiàn)同方異名、主治有變的現(xiàn)象,如桂枝湯與桂枝加桂湯、桂枝加芍藥湯,桂枝麻黃各半湯與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與桂枝附子湯,小承氣湯與厚樸三物湯、厚樸大黃湯,半夏瀉心湯與甘草瀉心湯,四逆湯與通脈四逆湯等,均屬此類。

其次,《傷寒雜病論》中藥量一般以病情為據(jù),如生姜在治療血虛寒厥的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中用至半斤,在主治虛寒里急的小建中湯中、主治外寒內(nèi)熱的大青龍湯中用至三兩,在主治太陽輕癥的麻黃桂枝各半湯則用一兩。

此外,方中藥量因證候環(huán)境不同而懸殊,如石膏在白虎湯及白虎加人參湯中均用一斤,在麻杏石甘湯中膏用量為半斤,而在麻黃升麻湯中只用六銖;桂枝在桂枝甘草湯中用至四兩,腎氣丸中用一兩,五苓散中用半兩,桂枝二越婢一湯用十八銖。

盡管后世醫(yī)家對張仲景非常推崇,但或受張元素“運氣不齊,古今異軌,古方今病不相能也”觀點的影響,基于對病證及藥物的深刻認識與體會,許多醫(yī)家創(chuàng)制了很多藥量獨特的方劑。

藥量超大者如張錫純用生石膏、熟地黃、山藥、山茱萸、代赭石等,每用至三至四兩;又如王清任的補陽還五湯中黃芪用至四兩,五倍于所有活血化瘀藥的總量。藥量超小者如王洪緒的陽和湯,麻黃僅用五分,以使全方補而不滯,通而不散;又如傅青主的完帶湯,以柴胡六分、陳皮五分,使全方寓補于散,寄消于升。

中醫(yī)一直以來有重劑起沉疴的觀點,如李可用200克附子治心衰,張炳厚用100克黃芪治療眼瞼下垂,劉沛然細辛用量更是從10-200克不等。

經(jīng)過長期實踐,歷代醫(yī)家摸索出藥量的基本規(guī)律,如方中君藥量宜大,佐使藥量宜小;小方量宜大,大方量宜小;危重急證量宜大,慢病輕證量宜小;年輕體壯者量宜大,老幼體弱者量宜?。凰庂|(zhì)重者量宜大,藥質(zhì)輕者量宜?。幌募緶責崴?、解表藥,冬季寒涼藥、通下藥量宜小,反之則宜大,等等。

著名中醫(yī)藥專家的藥病相宜論

配伍宜于病

方劑是藥物的集合。它是在辨證的基礎(chǔ)上,根據(jù)病情,按照一定的原則,選擇適當?shù)乃幬锱c劑量而制成的。它不是藥物的簡單堆砌、疊加,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具有主題突出、分工明確、協(xié)同作用的特點。

藥之入方,已然有變。對此,《醫(yī)學源流論》有著深刻、精當認識,謂“藥有個性之特長,方有合群之妙用?!庇衷疲骸胺街c藥,似合而實離也……故方之既成,能使藥各全其性,亦能使藥各失其性。操縱之法,有大權(quán)焉,以方之妙也。若夫按病用藥,藥雖切中,而立方無法,謂之有藥無方;或守一方以治病,方雖良善,而其藥有一二味與病不相關(guān)者,謂之有方無藥?!?/span>

用藥如用兵,許多醫(yī)家如徐春圃、徐靈胎、劉清臣等在其著作中均有專篇闡述。其立意大致為:醫(yī)者用藥,如將用兵,需精心謀劃、統(tǒng)籌布局,應(yīng)識兵性、知戰(zhàn)法,進而做到知人善任,量才器使,取長補短,揚長避短,發(fā)揮合力,共同御敵。否則,有藥無方者,則藥如烏合之眾,單打獨斗,各行其是,互無策應(yīng);有方無藥者,則方似將強兵弱,有名無實,功伐無力,難堪其任。概言之,藥選不當難以克敵,量用不足難以制勝。

綜上可知,在方證對應(yīng)的前提下,用藥應(yīng)精挑細選,斟酌用量,做到選對用好、藥病相宜,這是獲取良效的關(guān)鍵。一般病證用常規(guī)量即可,而對疑難危重病證,則必須打破常規(guī),以大劑而顯斬關(guān)奪隘之力,以小量而示匠心獨運之妙。

此即如《簡明醫(yī)彀》所說:“凡治法用藥有奇險駭俗者,只要見得病真,便可施用,不必顧忌。”當然,這需要擔當,更需要膽識。

  • 皮膚瘙癢:加黃芪、麥冬、生地黃、金銀花。
  • 汗多:加浮小麥、龍骨、牡蠣。
  • 口干口苦:加天花粉、麥冬、石斛。
  • 口臭:加茵陳、蒲公英。
  • 痤瘡:加連翹、牡蠣、天花粉。
  • 色斑:加菟絲子、三七、玫瑰花、白芷、白鮮皮。
  • 血脂高、肥胖:加蒼術(shù)、澤瀉、荷葉、絞股藍。
  • 便秘:加瓜蔞仁、火麻仁、郁李仁。
  • 水腫、面?。?/span>加黃芪、木防己、蒼術(shù);下肢加澤瀉、薏苡仁、冬瓜仁。
  • 耳鳴:加石菖蒲、山茱萸、蟬蛻。
  • 白帶多:加白果、海螵蛸、薏苡仁、茜草。
  • 月經(jīng)未至:四物湯加大量小麥、牛膝。
  • 月經(jīng)淋瀝不凈:大量參、芪,加荊芥炭、血余炭、炮姜炭。
  • 足跟痛:加白術(shù)、威靈仙、骨碎補、薏苡仁。
  • 咳嗽:加五味子、干姜。
  • 痰白:加細辛、半夏、茯苓。
  • 痰黃:加浙貝、苦杏仁、魚腥草。
  • 婦女黃帶:加白果、炒黃柏、炒車前子、炒白術(shù)。

在《醫(yī)學傳心錄》中也記載了治病總要訣:

頭疼必須用川芎,不愈各加引經(jīng)藥。

太陽羌活少柴胡,陽明白芷還須著。

太陰蒼術(shù)少細辛,厥陰吳茱用無錯。

巔頂之痛人不同,藁本須用去川芎。

肢節(jié)之疼用羌活,祛風除濕亦其功。

小腹痛用青皮治,心(下)痞黃連枳實從。

腹痛須用白芍藥,因寒加桂熱黃柏。

腹中窄狹蒼術(shù)宜,脹膨厚樸姜制法。

腹中實熱何所施,大黃芒硝功有力。

虛熱虛汗用黃芪,肌膚浮熱黃芩宜。

脅下疼痛往來熱,日晡潮熱柴胡宜。

脾胃受濕身無力,怠惰嗜臥用白術(shù)。

下焦?jié)衲[兼火邪,知母防(己)龍(膽草)并酒(黃)柏。

上焦?jié)駸嵊命S芩,中焦?jié)駸狳S連釋。

渴用干葛天花粉,半夏燥脾斯時禁。

嗽用五味喘阿膠,枳實黃連治宿食。

胸中煩熱梔子仁,水瀉芍藥(茯)苓白術(shù)。

調(diào)氣必當用木香,若然氣盛又非良。

補氣必須用人參,肺經(jīng)有熱不相應(yīng)。

痰涎為病須半夏,熱加黃芩風南星。

胸中寒痰多痞塞,白術(shù)陳皮兩件增。

胃脘痛用草豆蔻,若然挾熱(黃)芩(黃)連湊。

眼痛黃連當歸根,驚悸恍惚用茯神。

著名中醫(yī)藥專家的藥病相宜論

小便黃時用黃柏,澀者澤瀉加之靈。

氣刺痛時須枳殼,血痛當歸上下分。

痢疾當歸白芍藥,瘧疾柴胡為之君。

血痛桃仁與蘇木,氣滯青皮與枳殼。

枳殼青皮若用多,反瀉元氣宜改作。

凡用純寒純熱藥,必用甘草緩其力。

寒熱相雜亦用之,調(diào)和其性無攻擊。

唯有中滿不食甘,臨癥還須究端的。

(1)確定治療原則:

調(diào)整陰陽,補其不足,瀉其有余,恢復陰陽的相對平衡是治療的基本原則:

①陰陽偏勝的邪氣有余之實證采用“損其有余”的方法。陽勝則熱,宜用寒藥制其陽,即“熱者寒之”,陰勝則寒屬寒實證,宜用溫熱藥以制其陰,即“寒者熱之”,因二者均為實證,所以稱這種治療原則為“損其有余”即“實則瀉之”。


②陰陽偏衰總治則:瀉其有余,補其不足,陽盛則瀉熱,陰盛者濕寒,陽虛者扶陽,陰虛者補陰,使陰陽偏勝偏衰的異?,F(xiàn)象回歸于平衡的正常狀態(tài)。

(2)歸納藥物主要性能:

藥物的性能主要依據(jù)其氣(性),味和升降沉浮來決定。入口則知味、入腹則知性。醋炒則收斂、姜汁炒則發(fā)散而治中焦脾胃、鹽炒則下行而治下焦肝腎、酒炒則升浮而治上焦心肺。辛甘主升、溫熱主升、花葉枝皮質(zhì)輕主升;酸苦咸主降、涼寒主降、種子果實礦物貝殼質(zhì)重主降。而藥物的氣味和升降浮沉,又皆可用陰陽來歸納說明,作為指導臨床用藥的依據(jù)。藥性:主要指寒、熱、溫、涼四種,又稱“四氣”。其中寒涼屬陰(涼次于寒),溫熱屬陽(溫次于熱)。能減輕或消除熱證的藥物,一般屬于寒性或涼性,如黃芩、梔子等。反之,能減輕或消除寒證的藥物,一般屬于溫性或熱性,如附子、干姜之類。另外,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種味。淡味或澀味,習慣上稱為五味。其中辛、甘、淡屬陽,酸、苦、咸屬陰。

辛散防耗氣、甘補緩防壅塞、酸收斂防呆滯、苦堅陰防膩澀、咸瀉防敗胃。另外,止血防留瘀、活血防耗血、補血防凝積、行氣則傷氣故需補氣。理氣藥配伍活血藥,防氣滯之血瘀。

辛溫藥散寒解表、甘溫藥補益陽氣、酸溫藥收斂陽氣、苦溫藥祛除寒濕、咸溫藥溫陽潤腸。


辛寒藥清熱解表、甘寒藥補益陰液、酸寒藥收斂陰精、苦寒藥清泄陽熱、咸寒藥養(yǎng)陰生津。

(3)寒涼藥雖能清熱,但易傷陽;

熱性藥雖可祛寒,但能耗陰;攻伐藥固可祛邪,但能傷正氣;滋補藥固能扶正,但能戀邪。因此,一方面要通過炮制、配伍、減輕藥量、改進用藥方法等以減少藥物的偏性,同時要掌握藥物的禁忌以保證用藥安全。中醫(yī)所說十八反、十九畏等也是防止中藥毒副作用的有關(guān)論述。

寒涼藥多具解熱、抗菌、消炎、抗病毒、提高機體免疫力及鎮(zhèn)靜、降壓、抗驚厥、鎮(zhèn)咳、利尿、抗癌等作用;

溫熱藥多具解熱、鎮(zhèn)痛、止嘔、止呃、抗菌,促進免疫、強心、升壓,興奮中樞,改善心血管機能,促進細胞蛋白質(zhì)的合成與代謝,改善營養(yǎng)狀態(tài),提高機體工作能力,興奮子宮及性機能,并有類似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樣作用。

1適合清晨服用的藥物有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抗高血壓藥、抗抑郁藥、利尿藥、驅(qū)蟲藥、瀉藥等。
2適宜在睡前服用的藥物有催眠藥、平喘藥、血脂調(diào)節(jié)藥、鈣劑、緩瀉藥等。
3適宜在餐前服用的藥物有胃黏膜保護藥、收斂藥、促胃動力藥、降糖藥(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格列吡嗪、羅格列酮)、鈣、磷調(diào)節(jié)藥、抗生素(頭孢拉定、阿莫西林、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廣譜抗線蟲藥等。
4適宜餐中服用藥物有降糖藥(二甲雙胍、阿卡波糖、格列美脲)、抗真菌藥、助消化藥、非甾體抗炎藥、肝膽輔助用藥、抗血小板藥、減肥藥、抗結(jié)核藥等。
5適宜餐后服用的藥物有維生素、抗貧血藥、組胺H2受體阻斷藥(西咪替丁、雷尼替?。?、利尿藥(氫氯噻嗪)等。如維生素B2的特定吸收部位在小腸上部,若空腹服用則胃排空快,大量的維生素B2在短時間集中于十二指腸,降低其生物利用度。

①辛味。能散能行,有發(fā)散解表、行氣行血的作用。一般解表藥、行氣藥、活血藥多具辛味,故辛味藥多用治外感表證及氣滯血瘀等病證。
②甘味。能補能和能緩,有滋補和中、調(diào)和藥性及緩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滋養(yǎng)補虛、調(diào)和藥性及制止疼痛的藥物多具甘味,故甘味藥多用治正氣虛弱、身體諸痛及調(diào)和藥性、中毒解救等。
③酸味。能收能澀,有收斂固澀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固精縮尿、固崩止帶的藥物多具酸味,故酸藥多用治體虛多汗、肺虛久咳、久瀉久痢、遺精滑精、遺尿尿頻、月經(jīng)過多、白帶不止等病證。
④苦味。能泄能燥能堅,有清泄火熱、泄降逆氣、通泄大便、燥濕堅陰(瀉火存陰)等作用,一般清熱瀉火、降氣平喘、止嘔止呃、通利大便、清熱燥濕、祛寒燥濕、瀉火堅陰的藥物多具苦味,故苦味藥多用治熱證、火證、氣逆喘咳、嘔吐呃逆、大便秘結(jié)、濕熱蘊結(jié)、寒濕滯留等病證。
⑤咸味。能下能軟,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jié)的作用。一般瀉下或潤下通便及軟化堅硬、消散結(jié)塊的藥物多具咸味,故咸味藥多用治大便燥結(jié)、瘰疬癭瘤、癥瘕痞塊等病證。咸味藥多入腎經(jīng),有較強的補腎作用,用治腎虛證。還有些咸味藥走血分,有清熱涼血作用,主治熱入營血的病證。

升降浮的沉含義

  即指藥品物在人體的作用趨向,這種趨向與所療疾患的病勢趨向相反,與所療疾患的病位相同,用于說明藥物的作用性,以指導臨床用藥。

升降浮沉的確定依據(jù)
 ?。?、藥物的質(zhì)地輕重,凡花、葉類質(zhì)輕的藥多主升浮,如菊花;種子、果實質(zhì)重的藥品多主沉降,如蘇子。
  亦有少數(shù)例外:如“諸花皆升,旋覆獨降”,“諸子皆降,蔓荊獨升”等。
 ?。?、藥物的氣味厚薄,凡氣味薄者多主升浮,如蘇葉、銀花;氣味厚者多主沉降,如熟地。
 ?。?、藥物的性味,凡性溫熱、味辛甘的藥品為陽性,多主升浮,如桂枝,而性寒涼,味酸苦咸的藥為陰性,多主沉降,如天花粉。
  4、藥物的效用,藥品物的臨床療效是確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據(jù),病勢趨向常表現(xiàn)為向上、向下、向外、向內(nèi),病全表現(xiàn)在上、在下、在外、在里,如向前能祛痰降氣,善治肺實咳、痰多氣逆,故性屬沉降。

升降浮沉:一般具有升陽舉陷發(fā)表、祛風散寒、涌吐、開竅等功效的藥物,宜用于病位在上在表或病勢下陷類疾病的防治;多上行向外,其性升浮,升浮者為陽;凡氣溫熱,味辛甘的藥物大多有升浮的作用;花、葉及質(zhì)輕的藥物大多升浮。如麻黃、桂枝、黃芪等,分別有發(fā)散風寒、升陽舉陷等升浮作用;一般花、葉、枝、皮等質(zhì)輕的藥物大都為升浮藥,如蘇葉、菊花、桂枝、蟬衣等,分別有解表散邪、透發(fā)麻疹等升浮作用;

而具有瀉下通便、清熱、利尿、重鎮(zhèn)安神、潛陽熄風、消積導滯、降逆止嘔、止咳平喘、收斂等功效的藥物,宜用于病位在下在里或病勢上逆類疾病的防治。多下行向內(nèi),其性皆沉降,沉降者為陰。凡氣寒涼,味苦酸咸的藥物,大多有沉降作用,種子、果實及質(zhì)重的藥物,大多沉降。如大黃、芒硝、山楂等,分別有瀉下通便、消積導滯等沉降作用。凡種子、果實、介殼、礦石等質(zhì)重的藥物大都是沉降藥,如葶藶子、枳實、牡蠣、代赭石等,分別有降氣平喘、消積導滯、潛陽熄風等沉降作用。有少數(shù)藥物的作用趨向表現(xiàn)為“雙向性”,即既能升浮,又可沉降,如麻黃既能發(fā)汗解表,亦可平喘利尿。

藥物炮制后升降浮沉會發(fā)生變化:酒炒則升,姜汁炒則散,醋炒收斂,鹽炒下行。如大黃瀉熱通便主治下焦熱結(jié)便秘,若用酒炒,可治療目赤腫痛上焦熱證。再如知母主清肺胃之火,鹽炒知母則主瀉下焦腎火。配伍的不同也可改變藥物的升降浮沉作用,在復方配伍中,少量性屬升浮的藥,在同較多的沉降藥品配伍時,其升浮性可受到一定制約。如升浮藥在一批沉降藥中也能隨之下降,反之沉降藥在一批升浮藥中也能隨之上升。此外,臟腑氣機的升降出入與春夏秋冬四時之氣也有關(guān),即春夏宜加辛溫升浮藥,秋冬宜加酸苦沉降藥,以順應(yīng)春升、夏浮、秋降、冬沉的時氣特點,說明藥物的升降浮沉特性還會在各種條件下發(fā)生相應(yīng)的變化。

升降浮沉理論也是醫(yī)家根據(jù)不同的病位病勢采用不同藥物所取得的治療效果而總結(jié)出來的用藥規(guī)律。藥物的升降浮沉作用可受四氣五味、質(zhì)地輕重、炮制方法、配伍應(yīng)用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各種疾病常表現(xiàn)出不同的病勢:向上如嘔吐、呃逆、喘息,向下如瀉痢、崩漏、脫肛,向外如盜汗、自汗,向內(nèi)如病邪內(nèi)傳等。在病位上則有:在表如外感表證,在里如里實便秘,在上如目赤頭痛,在下如腹水尿閉等。消除或改善這些病證的藥物,相對來說需要分別具有升降或浮沉等作用趨向。升浮與沉降是兩種對立的作用趨向。一般來說,升浮藥能上行向外,有升陽舉陷、解散表邪、透發(fā)麻疹、托毒排膿、涌吐、開竅、散寒等作用,病變部位在上在表、病勢下陷的宜用升浮藥;沉降藥能下行向里,有瀉下通便、清熱降火、利水消腫、重鎮(zhèn)安神、潛陽熄風、消積導滯、降逆止嘔、止呃、平喘、收斂固澀等作用,病變部位在下在里、病勢上逆的宜用沉降藥。

草藥辯性歌

大地草木須辨別,各樣性能皆不同.
有毛清風止痛癢,有刺涼血解毒功.
枝圓行血入內(nèi)臟,莖方疏散淤滯通.
中空能通表里氣.軟藤橫行筋骨中.
葉滑粘膩多有毒,奇花異草莫亂撞.
開花顏色要觀察,藍黃赤白紫與紅.
黃花散氣通積滯,赤花破淤活經(jīng)絡(luò).
白花清肺能潤燥,紫花祛淤血中通.
紅花破積消血腫,藍花味苦屬寒藥,
紅黃酸澀性主溫,赤花味辛性為熱,
白花味平降火功.涼利之藥生濕地,
破積之藥產(chǎn)高峰。

中藥七情

中藥的七情最早見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其云:“藥有陰陽配合……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凡此七情,合和視之?!焙笕藫?jù)此把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和相反七個方面,稱為“七情”。

1、單行:即單味藥即能發(fā)揮預期效果,不需其他藥輔助的稱為單行。如獨參湯,只用一味人參治療元氣大脫證即效。

2、相須:即性能功效相類似的藥物配合應(yīng)用,可以增強其原有療效。如石膏配知母可以增強清熱瀉火的功效。

3、相使:即在性能和功效方面有某種共性的藥物配合使用,而以一種藥物為主,另一種藥物為輔,能提高主藥物的療效。如補氣利水的黃芪與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時,茯苓能增強黃芪補氣利水的效果等。

4、相畏:即一種藥物的毒性反應(yīng)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減輕或消除,故說生半夏畏生姜。

5、相殺:即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減輕或消除生半夏的毒副作用,故云生姜殺生半夏的毒。從上可知相畏、相殺實際上是同一配伍關(guān)系的兩種提法,是藥物間相互對待而言。

6、相惡:即兩種藥物合用,一種藥物與另一藥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喪失藥效。如人參惡萊菔子,因萊菔子能削弱人參的補氣作用。

7、相反:即兩種藥物合用能產(chǎn)生毒性反應(yīng)或副作用。如“十八反”中的若干藥物。

中藥用藥禁忌 藥物具有治療作用和毒副作用兩重性,利用前者、避免后者是選藥組方的基本原則。后者就是用藥禁忌的問題,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忌等內(nèi)容。

一、配伍禁忌

  中藥“七情”中的“相惡”和“相反”的配伍關(guān)系,均屬用藥禁忌。有關(guān)反藥的內(nèi)容,歷代古籍中記載并不一致,被后世公認并影響較大的是金元時期概括的“十九畏”和“十八反”:
 

十九畏

  硫黃畏樸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郁金,川烏、草烏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參畏五靈脂。
 

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烏頭反貝母、瓜蔞、半夏、白蘞、白及;藜蘆反人參、沙參、丹參、玄參、細辛、芍藥。
  其中“十九畏”的“畏”,與“七情”之一的“相畏”,涵義并不相同。
  “十九畏”和“十八反”諸藥,有部分同實際應(yīng)用有些出入,歷代醫(yī)家也有所論及,并引古方為據(jù),證明某些藥物仍然可以合用。如感應(yīng)丸中的巴豆與牽牛同用;甘遂半夏湯以甘草同甘遂并列;散腫潰堅湯、海藻玉壺湯等均合用甘草和海藻;十香返魂丹是將丁香、郁金同用;大活絡(luò)丹烏頭與犀角同用等等?,F(xiàn)代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做得不多,有些實驗研究初步表明,如甘草、甘遂兩種藥合用時,毒性的大小主要取決于甘草的用量比例,甘草的劑量若相等或大于甘遂,毒性較大;又如貝母和半夏分別與烏頭配伍,未見明顯的增強毒性。而細辛配伍藜蘆,則可導致實驗動物中毒死亡。由于對“十九畏”和“十八反”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作較深入的實驗和觀察,并研究其機理,因此,目前應(yīng)采取慎重態(tài)度。一般說來,對于其中一些藥物,若無充分根據(jù)和應(yīng)用經(jīng)驗,仍須避免盲目配合應(yīng)用。

二、妊娠禁忌

  某些藥物具有損害胎元以致墮胎的副作用,所以應(yīng)該作為妊娠禁忌的藥物。根據(jù)藥物對于胎元損害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分為禁用與慎用二類。禁用的大多是毒性較強,或藥性猛烈的藥物,如巴豆、牽牛、大戟、斑蝥、商陸、麝香、三棱、莪術(shù)、水蛭、虻蟲等;慎用的包括通經(jīng)去瘀、行氣破滯,以及辛熱等藥物,如桃仁、紅花、大黃、枳實、附子、干姜、肉桂等。
  凡禁用的藥物,絕對不能使用;慎用的藥物,則可根據(jù)孕婦患病的情況,酌情使用。但沒有特殊必要時,應(yīng)盡量避免,以防發(fā)生事故。

三、服藥時的飲食禁忌

  飲食禁忌簡稱食忌,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忌口。在古代文獻上有常山忌蔥;地黃、何首烏忌蔥、蒜、蘿卜;薄荷忌鱉肉;茯苓忌醋;鱉甲忌莧菜,以及蜜反生蔥等記載。這說明服用某些藥時不可同吃某些食物。另外,由于疾病的關(guān)系,在服藥期間,凡屬生冷、粘膩、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應(yīng)根據(jù)需要予以避免。高燒患者還應(yīng)忌油。

談“反、畏”皆色變,辨證用藥效通神——論十八反十九畏的臨床運用

方藥,是中醫(yī)治病的重要手段。而方藥的配伍運用更是中醫(yī)用藥的精髓所在,方藥配伍得宜,可以增強治療疾病的效果,事半功倍。古往今來,無數(shù)醫(yī)家創(chuàng)立了很多配伍合理、療效通神的方劑,積累了寶貴經(jīng)驗。然而,在探索的路上肯定不會一帆風順,遣方用藥時會因為辨證不準,一些藥物的配伍或用量不當造成一些事故,于是從中總結(jié)出在復方配伍中,有些藥物應(yīng)避免合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稱這些藥物之間的關(guān)系為“相惡”和“相反”。據(jù)《蜀本草》統(tǒng)計,《本經(jīng)》所載藥物中,相惡的有六十種,而相反的則有十八種。歷代關(guān)于配伍禁忌的認識和發(fā)展,在古籍中說法并不一致。金元時期概括為“十九畏”和“十八反”,并編成歌訣,最早見于元代的《珍珠囊補遺藥性賦》。此后的《本草綱目》及《藥鑒》等書所記,略有出入,但不如十八反、十九畏歌那樣普遍認可和傳播習誦。

十八反是指在十八種中藥之間配合應(yīng)用,可能產(chǎn)生不良甚至毒性反應(yīng)。如,烏頭不能與半夏、貝母、瓜蔞、白蘞、白芨這五種中藥之一合用,用之則反;甘草不能與大戟、芫花、甘遂、海藻這四味藥之一合用,用之也反;藜蘆不能與人參、丹參、玄參、沙參、細辛、芍藥這六種藥之一同用,用之亦反。因此,古人對以上十八味中藥謂之“十八反”。十九畏是指在十九種中藥之間配合應(yīng)用,可能降低藥效。即是:硫黃畏樸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烏草烏畏犀角、人參畏五靈脂、官桂畏赤石脂。


現(xiàn)在無論是在教學還是在臨床上,十八反十九畏都是最談“反”色變的話題,尤其是現(xiàn)時的《藥典》,以法典的形式規(guī)定其為配伍禁忌。中醫(yī)內(nèi)科,方劑學,中藥學等學科在教學時,反復強調(diào)十八反十九畏的配伍禁忌,在調(diào)劑規(guī)程中,調(diào)劑員在抓藥前一定要反復查看處方中是否有反畏的配伍,大夫在擬寫處方時如果出現(xiàn)配伍禁忌一定要“雙簽字”以免發(fā)生疏漏。這一切都說明了現(xiàn)在大家對十八反十九畏的重視程度。但是現(xiàn)在很多醫(yī)生憑借臨床的實踐使用反畏藥物效果卻很好,我們不禁要問,十八反十九畏真的是醫(yī)之大忌,不可越雷池一步么?!


對于十八反、十九畏作為配伍禁忌,歷代醫(yī)藥學家雖然遵信者居多,但屢有持不同意見者,有人認為十八反、十九畏并非絕對禁忌;有的醫(yī)藥學家還認為,相反藥同用,能相反相成產(chǎn)生較強的功效。倘若運用得當,可愈沉疴痼疾。從古至今,一直有大量利用相反配伍而奏奇效的例子。早在漢朝,張仲景就善用反畏藥物配伍,附子半夏相伍,最早見于《金匱要略》,其在腹?jié)M寒疝宿食病篇所列《附子粳米湯》,乃仲景治療寒邪內(nèi)阻,陰寒濕濁上犯出現(xiàn)以腹中雷鳴疼痛,胸脅逆滿嘔吐之證而設(shè)。除此之外其中還收錄了甘遂與甘草的相反配伍,治療大腸飲結(jié)證的《甘遂半夏湯》等。孫思邈的《千金方》中載有反藥或畏藥組成的的方劑有146個,其中治療全身浮腫的《大豆湯》,就將甘草、甘遂、烏頭、半夏兩組反藥同用,取其大吐以去濕之功,相反相激,取得良效。此后,歷代醫(yī)家在臨床實踐中,仍不時地大膽采用“反”、“畏”之藥組方。例如:明代陳實功的《外科正宗》中的“海藻玉壺丸”,甘草與海藻相伍,用于治療瘰疬之癥;清代醫(yī)家吳瑭《溫病條辨》中載“化癥丸”,人參與五靈脂同用。而明代朱棣的《普濟方》中則收載了248個反藥方劑,可謂是中醫(yī)反藥畏藥方劑的集大成之作。現(xiàn)代名老中醫(yī)干祖望先生喜用海藻與甘草,以加強其藥力,治療聲帶小結(jié)、乳腺纖維瘤、乳腺增生等。很多醫(yī)學家認為,甘草乃調(diào)和諸藥,清熱解毒之品,對于一些有拮抗作用的中藥合用,便能調(diào)和,并不一定產(chǎn)生“相反”的作用。從以上這么多名家名方的例子上看,對于十八反十九畏,我們不應(yīng)該盲從談反色變,而是應(yīng)該換個角度看“反畏”了。


作為中藥調(diào)劑員,在我平時的學習和工作中,經(jīng)常能遇到十八反十九畏的處方,開始時也心存擔心,但是看到病人服藥沒有不適感覺,而且病情好轉(zhuǎn),自己也開始向老先生,老師們詢問和學習十八反十九畏的配伍經(jīng)驗,想弄清其中的奧妙。其實,有些反畏的配伍不僅沒有歌訣上說的那么嚴重,反而能起到好的效果,在治療頑疾時大展身手。曾經(jīng)有老先生在脾胃病處方中人參五靈脂、丁香郁金同用,后經(jīng)過向病人詢問,服后并無不良反應(yīng),長期觀察后,脾胃不適癥狀基本消失。后來我向老先生討教,老人家給我細述了多年運用反畏配伍治病的經(jīng)驗,包括肉桂配合赤石脂,甘遂甘草配伍比例運用等,讓我受益匪淺。另外,我的恩師張趙云老師在臨床用藥時也很看重反畏藥物的療效,他常教導我,十八反十九畏出于宋朝以后,歷代醫(yī)家運用其中配伍效果神奇,對于一些頑固的疾病,只要辨證準確,可以靈活運用反畏配伍。在隨恩師學習的過程中,每每見方中有附子貝母,附子半夏,附子瓜蔞,海藻甘草等配伍時便特意標注,待下次病人復診時仔細詢問,皆效果顯著。而且,我自己也曾經(jīng)在老師指導下使用半夏附子,人參五靈脂等配伍,其中半夏附子溫化寒痰的效果確實不錯,且病人沒有出現(xiàn)不良反應(yīng)。


現(xiàn)代,科學家們也在通過藥理研究和動物實驗,驗證“十八反”、“十九畏”的科學性,研究數(shù)據(jù)表明:如甘草、甘遂兩種藥合用時,毒性的大小主要取決于甘草的用量比例,甘草的劑量若相等或大于甘遂,毒性較大;又如貝母和半夏分別與烏頭配伍,未見明顯的增強毒性。而細辛配伍藜蘆,則可導致實驗動物中毒死亡。但是,這些針對動物的試驗真的能達到百分之百的準確么?人是萬靈之長,和動物的個體差異很大,許多用在動物上的藥物試驗與人體藥物實踐效果不符。如,巴豆瀉下性烈無雙,普通人就是吃上一顆也難消受的了,但是它有個別名叫“肥鼠子”,原來老鼠最愛吃巴豆,藥店的巴豆要用瓷罐封裝,否則老鼠吃了非但不拉稀反而越吃越肥。再有,人吃生半夏過量要中毒,莫說直接服用,就是吃了常以生半夏為食的山雞也難免要痛苦難耐,眾人皆知生姜能解半夏之毒,但是有沒有想過,為什么山雞吃了半夏沒事?實際情況往往如此,試驗是重要的科研手段,但是不能以動物的效果好壞,掩蓋臨床上的實際效果。中醫(yī)自上古即有“大毒去病,十去其六”之說,認為祛病愈疾的藥物即為“毒藥”,而補虛扶正的藥物看作“無毒”。明代醫(yī)家張景岳曾說過:“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稱為毒藥,故曰毒藥攻邪惡也?!毙轮袊闪⒁院?,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原中國中醫(y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高曉山研究員,數(shù)十年從事中藥十八反的研究,積累了相當?shù)慕?jīng)驗。近年來張文元、林通國等提出了藥物配伍“拮抗學說”的新的學術(shù)觀點,認為相反相畏之藥并用,彼此拮抗而緩和了毒性;另外,兩毒相激,有協(xié)同和化合的作用,從而增加了臨床療效。他們提出相反相成、相反相奪、相反相激、反畏相激等新的學術(shù)觀點。這種師古而不泥古,勇于創(chuàng)新的觀點和臨床經(jīng)驗,是對中藥配伍毒藥攻邪的古典理論的繼承、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老實說,現(xiàn)在用研究成果去證明能不能用“反藥”配伍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期待國家能夠?qū)iT開展十八反十九畏的科研活動,指導臨床用藥,續(xù)寫并修正藥物禁忌歷史。


此外,僅僅說配伍禁忌造成病人的不適反應(yīng)并不全面,中藥不良反應(yīng)的出現(xiàn),除了少量病例是由配伍不當造成的,大多還與施治方藥不對“證”有關(guān)。中醫(yī)講究辨證施治,但不少大夫在開藥時往往根據(jù)一種癥狀就開一種藥,而沒有去辨證,結(jié)果反而誤了病,比如有些人咳嗽,吃川貝可以減輕,但有些人吃過之后反而病情加重,因為川貝一般對癥治療的是肺熱咳嗽,要是肺受寒邪導致的咳嗽,用這個藥不僅沒效,甚至會造成病情加重。還有一些是因為劑量過大、服用時間過久、炮制煎煮不當?shù)纫鸬牟涣挤磻?yīng)。比如被視為補品的人參,長期超量服用也可能導致胸悶、煩躁、氣喘、失眠甚至精神錯亂等中樞神經(jīng)過度興奮癥狀。還有,紅花量小和氣養(yǎng)血,量大活血化瘀;蘇木量小和血,量大破血等。本來無毒的草藥,如若不經(jīng)辨證施用反倒有害,相反,就算藥物本身有毒,只要辨證得當卻能趨利避害,比如附子,運用在陽氣不足的人身上,經(jīng)過反復長時間熬煮,縱然60克80克只要病人證屬陽虛,就可以使用,扶陽神效,不可言盡。同理,反畏藥物只要辨證施治得當,也能趨利避害,取得滿意的療效。


綜上所述,十八反十九畏并不是一言以蔽之的不可配伍,只要辨證得當,可以運用于臨床。當然,我這篇陋文病并不是鼓勵無所顧忌的使用反畏配伍,而是重申中醫(yī)辨證施治的重要性。療效在于藥,但更在于醫(yī)。因此請大家勿談“反、畏”皆色變,辨證用藥效通神。

組方原則(在確定八綱的基礎(chǔ)上,以升降沉浮為宗旨而進行組方落藥)

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yǎng)命;

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yǎng)性;

下藥一百二十種為佐使,主治病;

用藥須合君臣佐使,所謂“君臣佐使”,即從多元用藥的角度,論述各藥在方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變化規(guī)律。它高度概括了中醫(yī)遣藥組方的原則,是七情配伍的進一步發(fā)展,對學習研究中藥成方和指導臨床合理用藥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二、君臣佐使的內(nèi)容:

君藥是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

其藥力居方中之首,用量較作為臣、佐藥應(yīng)用時要大。在一個方劑中,君藥是首要的,是不可缺少的藥物。即在處方中對處方的主證或主病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它體現(xiàn)了處方的主攻方向,其藥力居方中之首,是組方中不可缺少的藥物。

臣藥有兩種意義

一是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的藥物?! ?br>二是針對兼病或兼證起治療作用的藥物。它的藥力、劑量小于君藥。

佐藥 有三種意義

  
一是佐助藥,即輔佐君、協(xié)助臣藥并且加強治療作用,或直接治療次要的兼證?! ?br>二是佐制藥,即用以消除或減緩君、減輕臣藥的毒性或烈性以及副作用?! ?br>三是反佐藥,即根據(jù)病情需要,用與君藥“性味”相反而且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佐藥的藥力小于臣藥,一般用量較輕。

使藥有兩種意義

  
一是引經(jīng)藥,即能引導藥方之中諸藥能朝向且達至病灶的藥物?! ?br>二是調(diào)和藥,即調(diào)和諸藥的作用,使其合力祛邪,如牛膝、甘草就經(jīng)常作為使藥入方。使藥的藥力較小,用量亦輕。  
這種組方原則是科學的,有良好的實踐效果。但是“君臣佐使”的名稱,以封建皇帝、大臣、將佐差使等概念命名之,在21世紀的今天已甚不妥。如何重新名之,筆者拋磚引玉,就正于同道。君藥改為主攻藥(簡稱主藥),就是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其藥力居方中之首,用量最大???~2味藥,或適當增加,但應(yīng)均為主攻藥物。臣藥改為助攻藥(簡稱助藥);佐藥改為輔佐制約藥(簡稱輔藥);使藥改為調(diào)和引導藥(簡稱引藥)。

君藥

《本草衍義》認為:“君者,主此一方。”細細分析此語,應(yīng)該有兩個方面的含義:
一、指方中君藥治療主證(主?。?;
二、方中君藥對其他藥物起支配作用。
因此君藥的作用,藥力一定要大。對“藥力”的概念,金代張元素有言 “力大者為君”。筆者認為這句話至少包括以下三種判定情況:

1、量小力大者為君如安宮牛黃丸,功能清熱開竅,豁痰解毒,主治邪熱內(nèi)陷心包證。方中用牛黃與黃連、黃芩各一兩清心火;麝香二錢五分開心竅。從藥力上分析可以明顯看出,一兩的牛黃要比各一兩的黃芩、黃連藥力強。即便是二錢五分的麝香也比各一兩的黃芩、黃連、山梔、郁金藥力強。故此方中應(yīng)以牛黃為君藥,麝香為臣藥,而絕不應(yīng)該是別的藥物。同理,犀角地黃湯中君藥也只能是一兩的犀角而非八兩的生地黃。


2、量大者為君如小柴胡湯和解少陽,主治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等見證的傷寒少陽證。方中柴胡與黃芩單味藥力基本相等,而柴胡用量為八兩,黃芩只用三兩,故而應(yīng)當以柴胡透泄少陽之邪為君,黃芩清泄少陽之熱為臣。以此原則作為判定標準,顯而易見,炙甘草湯中的君藥應(yīng)當是一斤的生地黃而非四兩的炙甘草。


3、配伍后藥力明顯加大者為君,如九味羌活湯中羌活、防風、蒼術(shù)各用15g,單從單味藥力上看,三藥無明顯差別。但羌活一味在方中散風寒祛濕的細辛、白芷等藥的配伍下,其去上焦與肌表風邪之力明顯加強,故此方應(yīng)以羌活君藥。


正是從上述幾方面綜合考慮,可以給出如下的方劑藥力判定公式:藥力=藥性+藥量+配伍+劑型(用法)。前面三點如前所述。其中最后一點涉及的劑型和用法同樣應(yīng)予注意。如桂枝湯的用法中有藥后啜粥、溫覆微汗等都是為了突出君藥桂枝的發(fā)汗解肌作用。再如銀翹散用法中要求“香氣大出即取服”,也是為了發(fā)揮君藥銀花、連翹等芳香之品不宜久煎方能輕清透達的特點。

臣藥

應(yīng)該包含兩層意義,即輔助君藥治療主證以及起到治療兼證為主的作用。


1、輔助君藥治療主證這里又可再分兩個方面。一方面藥物之所以能治療疾病,都是靠藥物本身的偏性來發(fā)揮作用的,尤其是君藥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但這種偏性同時對人體又是不利的。因此,必須使用一定的藥物來糾正君藥的偏性。這是從側(cè)面輔助君藥治療主證。例如,逍遙散中取柴胡舒肝解郁,條達肝氣為君,但柴胡的偏性是一味疏泄,易劫肝血,故方中又配伍白芍藥養(yǎng)肝血為臣,來糾正柴胡的偏性。二者相伍可以更全面、更有針對性地治療肝郁血虛證。


第二方面的意義與第一方面近乎相反,就是君藥某一方面的功效尚嫌不足,這時就需要臣藥從正面幫助其治療主證,使君藥治療主證的作用得以增強,可以理解為“相須為用”。如麻黃湯中三兩麻黃開表發(fā)汗為君,但其只能開發(fā)腠理而不能調(diào)和腠理,故而配入二兩桂枝透營達衛(wèi),這樣一來就能絲絲入扣,恰合病機。


2、臣藥的第二層含義是治療兼證(主要兼證)如痛瀉要方主治痛瀉,其主要病機是脾虛,故根據(jù)君藥的定義,當以白術(shù)補氣健脾燥濕為君。但同時還有肝郁病機存在,故配以斂陰柔肝止痛的白芍為臣。同樣,桂枝湯中以桂枝為君,配伍白芍藥為臣也是這種含義的體現(xiàn)。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方中君藥對臣藥起支配統(tǒng)率作用,這是毫無疑問的。但與此同時,也應(yīng)看到,方中各個藥物之間是相互作用的,尤其是臣藥,它對君藥有很大的影響。通過以下兩方的比較可以很清晰地反映君臣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如麻黃湯與麻杏石甘湯二方皆以麻黃為君,但麻黃湯中由于臣藥桂枝走表,因此麻黃就走表而發(fā)汗散風寒;相反麻杏石甘湯中由于臣藥杏仁入肺,故君藥麻黃入肺而止咳平喘的作用更加明顯。

佐藥

應(yīng)當有以下三種含義。即起到輔佐相助的作用,稱為佐助藥,以協(xié)助君藥和臣藥的治療作用得以加強;同時佐藥又可對君臣藥起到一定的制約作用,稱為佐制藥;佐藥還可依據(jù)中醫(yī)相反相成的理論,從反佐作用來輔助君臣藥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1、協(xié)助君藥和臣藥以加強治療作用,又稱為佐助藥如桑菊飲中之蘆根、連翹針對風熱咳嗽之兼證,進一步起到佐藥的協(xié)助作用。香蘇飲中以陳皮為佐,就是協(xié)助臣藥香附共起理氣和中之效治療氣滯兼證。

2、對君、臣藥起制約作用,即通常所說的佐制藥方中的君臣藥多為峻烈或有毒之品。如三物備急丸中巴豆辛熱峻下,干姜溫中散結(jié)助巴豆攻遂腸胃冷積,但此二味皆性峻烈,且巴豆辛熱有毒,故佐以大黃來監(jiān)制巴豆辛熱之毒。三藥相伍,服后可便通積去,寒消陽復。因此不能認為佐藥都近似調(diào)和之品,事實上佐藥藥力有小有大,相差懸殊。香蘇飲中的陳皮與三物備急丸中的大黃即是明證。因此,通過方劑配伍理論的學習,應(yīng)該樹立這樣一種觀念,即中藥是有副作用的,而方劑是可以最大限度地減輕中藥副作用的。


3、從反面輔助君、臣藥起治療作用,即通常所說的反佐藥寒性凝滯,或冰伏濕熱之證,以大劑的苦寒藥中略佐一二味辛熱藥能起相反相成的作用。例如,芍藥湯中用肉桂即是此理。其他如大劑的沉降藥中略佐一二中升浮藥如濟川煎中的升麻,又如補中益氣湯中略佐一二味陳皮等行氣藥都是同樣的道理。反佐藥的另一種含義是病情深重時,恐邪氣拒藥不納,而用少許與君藥性味相反的藥物,較為典型的例證就是白通加豬膽汁湯中的豬膽汁,即起到反佐作用。

使藥

有以下兩種含義。使藥可起到調(diào)和或緩和藥性的作用,以及作為引經(jīng)藥而配伍使用。


1、調(diào)和、緩和藥對于大部分方劑來說,方中藥物寒熱溫涼,升降浮沉,藥性都各具特點,往往通過使藥的配伍,使全方和諧、調(diào)和,故中醫(yī)多用生姜、大棗和甘草等來調(diào)和方中諸藥。前者如大柴胡湯,治少陽兼熱結(jié)便秘之證。方用柴胡、黃芩、大黃祛邪,用生姜、大棗調(diào)和營衛(wèi)扶正為使。后者臨床更多見。如調(diào)胃承氣湯,以甘草緩和大黃、芒硝瀉下之勢,避免大黃、芒硝瀉下過猛而傷正氣。麻黃湯、白虎湯中的炙甘草也是起同樣的作用。


2、引經(jīng)藥使藥作引經(jīng)之用時,多為君藥在歸經(jīng)方面與所治臟腑病變不相適應(yīng)時,為了使藥物到達病所而加以選用不同的使藥。例如普濟消毒飲是主治頭面紅腫灼熱疼痛的大頭瘟之方劑。方中所用君藥酒炒黃連、黃芩,雖然治上焦熱毒,然而要上升頭面則較為遲緩,故選用升麻升提右路之品、柴胡升提左路之品,協(xié)助諸藥直達頭面,此即為引導之使藥。需要提及的是,使藥的作用可由方中其他藥物所兼,并非每方必遣。

十二經(jīng)脈名稱

對應(yīng)臟腑

旺時

衰時

右足少陽膽經(jīng)

膽腑

子時23:00~1:00

午時11:00~13:00

右足厥陰肝經(jīng)

肝臟

丑時1:00~3:00

未時13:00~15:00

右手太陰肺經(jīng)

肺臟

寅時3:00~5:00

申時15:00~17:00

右手陽明大腸經(jīng)

大腸腑

卯時5:00~7:00

酉時17:00~19:00

右足陽明胃經(jīng)

胃腑

辰時7:00~9:00

戍時19:00~21:00

左足太陰脾經(jīng)

脾臟

巳時9:00~11:00

亥時21:00~23:00

左手少陰心經(jīng)

心臟

午時11:00~13:00

子時23:00~1:00

右手太陽小腸經(jīng)

小腸腑

未時13:00~15:00

丑時1:00~3:00

左足太陽膀胱經(jīng)

膀胱腑

申時15:00~17:00

寅時3:00~5:00

右足少陰腎經(jīng)

腎臟

酉時17:00~19:00

卯時5:00~7:00

左手厥陰心包經(jīng)

心包

戍時19:00~21:00

辰時7:00~9:00

右手少陽三焦經(jīng)

三焦腑

亥時21:00~23:00

巳時9:00~11:00

1,補則在此經(jīng)的衰時辰內(nèi)針灸此經(jīng)的五腧穴。反之,瀉則此經(jīng)的旺時辰內(nèi)針灸此經(jīng)的五腧穴。

2,診病時,根據(jù)同一時辰內(nèi)的旺經(jīng)與衰經(jīng)而知道與那個時辰所表現(xiàn)的病癥是否對應(yīng),若不對應(yīng)則此病比較難治療。比如,午時是心經(jīng)旺而膽經(jīng)衰,若午時不是出現(xiàn)心病或者膽病的疼痛等不舒服的感覺、癥狀則此病難治療。

旺經(jīng)

對應(yīng)臟腑

時辰

衰經(jīng)

足少陽膽經(jīng)

膽腑、心臟

子時23:00~1:00

手少陰心經(jīng)

足厥陰肝經(jīng)

肝臟、小腸腑

丑時1:00~3:00

手太陽小腸經(jīng)

手太陰肺經(jīng)

肺臟、膀胱腑

寅時3:00~5:00

足太陽膀胱經(jīng)

手陽明大腸經(jīng)

大腸腑、腎臟

卯時5:00~7:00

足少陰腎經(jīng)

足陽明胃經(jīng)

胃腑、心包

辰時7:00~9:00

手厥陰心包經(jīng)

足太陰脾經(jīng)

脾臟、三焦腑

巳時9:00~11:00

手少陽三焦經(jīng)

手少陰心經(jīng)

心臟、膽腑

午時11:00~13:00

足少陽膽經(jīng)

手太陽小腸經(jīng)

小腸腑、肝臟

未時13:00~15:00

足厥陰肝經(jīng)

足太陽膀胱經(jīng)

膀胱腑、肺臟

申時15:00~17:00

手太陰肺經(jīng)

足少陰腎經(jīng)

腎臟、大腸腑

酉時17:00~19:00

手陽明大腸經(jīng)

手厥陰心包經(jīng)

心包、胃腑

戍時19:00~21:00

足陽明胃經(jīng)

手少陽三焦經(jīng)

三焦腑、脾臟

亥時21:00~23:00

足太陰脾經(jīng)

五臟的作用是儲藏精氣津液,六腑是主出納轉(zhuǎn)輸。奇恒之腑的功能是藏而不瀉;傳化之腑的功能是瀉而不藏。

太陽經(jīng)是六經(jīng)之表,厥陰經(jīng)是六經(jīng)之里。六經(jīng):太陽經(jīng)、陽明經(jīng)、少陽經(jīng)、太陰經(jīng)、少陰經(jīng)、厥陰經(jīng)。

太陽經(jīng)為上開,少陰經(jīng)為下;少陽經(jīng)為樞紐為表、厥陰經(jīng)為里,陽明經(jīng)為里閉。

太陽經(jīng)

少陰經(jīng)

少陽經(jīng)

厥陰經(jīng)

陽明經(jīng)

開\陰中之陽

陰中之少陽

陰中之陽

膽經(jīng)、三焦經(jīng)

肝經(jīng)、心包經(jīng)

胃經(jīng)、大腸經(jīng)

樞紐

膀胱經(jīng)、小腸經(jīng)

腎經(jīng)、心經(jīng)

六經(jīng)之病位傳遞順序:太陽——太陰——少陰——少陽——陽明——厥陰。六經(jīng)之間可以相互傳變。六經(jīng)病證傳變的一般規(guī)律是由表入里,由經(jīng)絡(luò)而臟腑,由陽經(jīng)入陰經(jīng)。各經(jīng)絡(luò)氣血的分布口訣:多氣多血為陽明;少氣太陽厥陰經(jīng);二少太陰常少血;六經(jīng)氣血需分明。比如,肺經(jīng)多氣少血、肝經(jīng)少氣多血、陽明經(jīng)多氣多血。

太陰經(jīng)為陰經(jīng)之表,太陰經(jīng)為表、開,少陰經(jīng)為樞紐,厥陰經(jīng)為里、閉。太陰經(jīng)后面是少陰經(jīng),少陰經(jīng)的前面是厥陽經(jīng),厥陰經(jīng)在最里面。

太陰經(jīng)

少陰經(jīng)

厥陰經(jīng)

開\陰中之陰

陰中之少陰

閉\陰之絕陰

肺經(jīng)、脾經(jīng)

腎經(jīng)、心經(jīng)

肝經(jīng)、心包經(jīng)

樞紐

開方下藥雖然以君臣佐使為原則,但是,下藥組方的依據(jù)仍然以辨證結(jié)論而確定藥材或者治療辦法。尤其在入煎湯劑的藥方里多循六經(jīng)名字而確定,比如,六經(jīng)之一厥陰經(jīng),厥陰經(jīng)包括心包經(jīng)和肝經(jīng),即:手厥陰心包經(jīng)與足厥陰肝經(jīng)。厥者,逆、閉、倒、異常、反常;陰者:寒、虛、里、靜、冷、縮、緊。

由此觀之,凡病邪入心包經(jīng)和肝經(jīng)皆影響厥陰經(jīng)的少氣多血狀態(tài)!肝氣在正常狀態(tài)是少氣,若肝氣增加則出現(xiàn)肝陽亢盛;因此,下藥組方則選用平肝、潛陽。同樣道理,肝血少則出現(xiàn)郁悶寡歡!因此,下藥組方則選用開郁、補肝血之藥材。如果六淫之火邪侵入肝經(jīng)則出現(xiàn)肝熱而目昏、眼花、視物模糊!嚴重地甚至影響心包經(jīng),因為心包經(jīng)和肝經(jīng)皆屬厥陰經(jīng)。因此,下藥組方則選用瀉火、清熱。如果六淫之風邪侵入肝經(jīng)則出現(xiàn)驚慌、癲狂、手足亂舞、行為怪異。因此,下藥組方則選用鎮(zhèn)驚、搜風。而感冒傷風病才選用祛風藥。

另外,治療肝經(jīng)病以厥陰為宗旨——即:服食苦寒、酸寒、辛寒藥為主,因為在軀干立場看,心肺為陽、心是陽中之陽、肺是陽中之陰;而肝腎脾是陰、肝是陰中之陽、腎是陰中之陰、脾是陰中至陰。而寒主陰,辛、甘、淡屬陽,酸、苦、咸屬陰。辛寒藥清熱解表、苦寒藥清泄陽熱,所以,肝的陰中之陽本性就選擇辛寒藥為主要用藥原則,達到肝的特點:疏泄功能,因為辛主發(fā)散、散疏。比如夏枯草:苦、辛,寒。入肝。清肝、散結(jié)、利尿;治瘟病、乳癰、目痛、黃疸、淋病、高血壓等癥;葉可代茶。

郁金——辛、苦,寒。歸肝、心、肺經(jīng)。行氣化瘀,清心解郁,利膽退黃。用于經(jīng)閉痛經(jīng),胸腹脹痛、刺痛,熱病神昏,癲癇發(fā)狂,黃疸尿赤。

香附——辛微苦甘,平;歸肝、心、肺經(jīng)。理氣解郁,調(diào)經(jīng)止痛。用于肝郁氣滯,胸、脅、脘腹脹痛,消化不良,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閉痛經(jīng),寒疝腹痛,乳房脹痛。 

病機十九條: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諸寒收引,皆屬于腎;諸氣膹郁,皆屬于肺;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諸熱瞀瘈,皆屬于火;諸痛癢瘡,皆屬于心;諸厥固泄,皆屬于下;諸痿喘嘔,皆屬于上;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于火;諸痙項強,皆屬于濕;諸逆沖上,皆屬于火;諸脹腹大,皆屬于熱;諸燥狂越,皆屬于火;諸暴強直,皆屬于風;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于熱;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于火;諸轉(zhuǎn)反戾,水液渾濁,皆屬于熱;諸病水液,澄徹清冷,皆屬于寒;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

舉一例:

太子參25克,半邊蓮25克,茯苓皮30克,白術(shù)30克——四味藥。
麥冬、浙貝母、大棗、桔梗、前胡、百部均15克————六味藥。
葶藶子10克,沉香10克————————————————兩味藥。
五味子5克,細辛、肉桂均3克。————————————三味藥。
上面這個藥方,那些是君藥,那些是臣藥,那些是佐藥,那些是使藥?
下面這個列表來回答君臣佐使是很粗糙的看法,也許存在不當之處。僅供讀者參考、學習、研究。

君藥

沒落肝經(jīng)

之藥

有補氣益血、生津、補脾胃的作用。

清熱解毒;利水消腫。

利水,消腫。

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

歸肺經(jīng);心經(jīng);小腸經(jīng)。沉降

入腎,膀胱二經(jīng)。

歸脾、胃經(jīng)。

臣藥

滋陰生津、潤肺益胃止咳、清心除煩。

止咳化痰、清熱散結(jié)解毒之作用。

補中益氣,養(yǎng)血安神。

宣肺、祛痰、利咽、排膿。

疏散風熱;降氣化痰。

溫潤肺氣,止咳,殺蟲。

歸肺、心、胃經(jīng)。

入肺、脾、胃、膽、三焦、肝、心包經(jīng)。沉降

歸脾、胃經(jīng)。沉降

歸肺經(jīng)。

歸肺、脾、肝經(jīng)。沉降

歸肺經(jīng)。

佐藥

具有瀉肺、平喘,利水、消腫的功能。

降氣溫中,暖腎納氣。

歸肺、膀胱經(jīng)。

歸肺、腎經(jīng)。沉降

使藥

益氣生津、斂肺滋腎、止瀉、澀精、安神。

祛風,散寒,行水,開竅。

補火助陽,引火歸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經(jīng)。

平衡五臟沉降

歸腎、脾、胃經(jīng)。升浮

歸腎、脾、心、肝經(jīng)。升浮

肺屬金,在體合皮,與大腸相表里。沒有大腸經(jīng)之藥。
腎屬水,在體合骨,與膀胱相表里。
肝屬木,在體合筋,與膽相表里,。
心屬火,在體合脈,與小腸相表里。成為主攻之君藥。
脾屬土,在體合肉,與相表里。

本頭條號有很多內(nèi)容只對粉絲開放,如有需要,請加關(guān)注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午夜传媒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麻豆精品福利在线| 中文字幕人妻av不卡|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福利| 中文字幕熟女人妻视频|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噜噜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九九九热视频免费观看| 好东西一起分享老鸭窝| 欧美日本道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经典| 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 狠狠干狠狠操亚洲综合| 一区二区在线激情视频| 国产一级一片内射视频在线| 国产熟女一区二区不卡|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欧美亚洲美女资源国产| 国产美女网红精品演绎| 欧美日韩国产免费看黄片|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色区韩国|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亚洲| 偷自拍亚洲欧美一区二页| 二区久久久国产av色| 日本人妻中出在线观看| 91国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丰满少妇被猛烈撞击在线视频| 草草视频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精品| 亚洲国产香蕉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中文日韩一区久久| 国产一级特黄在线观看| 东京热加勒比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人妻综合一区二区| 国产三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日本一区不卡在线观看| 国产又大又猛又粗又长又爽| 国产亚州欧美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有码| av在线免费观看在线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