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y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y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strong> 本文理論依據(jù):《實用中醫(yī)脾胃病學》、《脾胃論》 你好,我是中醫(yī)人,文君然。 昨天,我看到一位讀者給我留言。 她說,她27歲,形體偏瘦,常年慢性腹瀉,伴有腹痛,飯后即泄,早晨起來也泄。參苓白術散、四神丸等中成藥,中醫(yī)湯藥,以及抗生素、益生菌,只要是能用的藥,都用過。結果,都不盡人意。 她問我,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 我當時的回答是,從前的治療,思路都對,可能是療程不夠,所以未能見全效。 說老實話,這話,我自己都覺得有些蒼白無力。 但是,在當時的我來說,又的確找不到更好的話,來安撫這個讀者。 所以,今天早晨,我睜開眼睛以后,第一時間鉆進書房,想要幫這樣的讀者,找找方法。哪怕是前人應用過的好經驗,也行啊。 找來找去,我想把這條經驗,給大家說說。我希望之前那位讀者,也能看到。方見—— 黃芪20克,黨參10克,甘草10克,白芍15克,蒼術10克,柴胡10克,陳皮6克,升麻6克,木香6克,茯苓10克,條芩10克,車前子10克,防風10克。 所有這些,水煎服。 每日一劑,煎服2次,10天為一個療程。三個療程后看療效。 這個配伍,迄今已經有些年頭了。1994年的《湖南中醫(yī)雜志》里頭,曾經刊載過這個經驗方。這方子,我曾經分享給一些社區(qū)醫(yī)院的中醫(yī)同仁們。他們的反饋,都比較好。我自己,也用過幾次。 我說說這里的道理吧。 你記住啊,像上文那個讀者的情況,我雖然不見本人,但憑癥狀描述,第一個考慮是脾虛泄瀉。這個在當代的中醫(yī)脾胃病學里頭,是最常見、最容易碰到的一種慢性病。 這類人,一般是脈細弱,舌淡苔白,大便一天數(shù)次,有的甚至六七次之多,大便溏薄,甚至完谷不化,只要吃得不小心,比如說油膩了,或者涼著了,肯定就拉稀腹瀉。長期腹瀉,患者往往偏瘦,面色不好,食欲下降,飯后胃脘難受。 怎么會這樣呢?答案就是脾虛。脾主運化。脾虛,運化失常,食物進來以后,水反為濕,谷反為滯,于是不停地拉稀腹瀉。 怎么辦?健脾。 健脾的方法,很多。參苓白術散,可以。四神丸,可以。我現(xiàn)在要說的,是調中益氣湯加減。這就是我前面講過的這張方子。再看一遍吧—— 黃芪20克,黨參10克,甘草10克,白芍15克,蒼術10克,柴胡10克,陳皮6克,升麻6克,木香6克,茯苓10克,條芩10克,車前子10克,防風10克。 這里頭,黃芪、黨參、甘草、蒼術、柴胡、橘皮、升麻、木香,這就是調中益氣湯。調中益氣湯,源于《脾胃論》,善于益氣健脾,和中祛濕。主治癥候,就是脈細弱或濡細,苔白膩,大便泄瀉,身體倦怠,不思飲食,腹脹胃滿。其中,黃芪、黨參(原方為人參)健脾益氣。蒼術燥濕助運,柴胡和升麻提升中氣。陳皮和木香用于化濕行氣導滯。 在這個基礎上,加了幾味藥,用白芍柔肝,以化解肝脾不和、腹部隱痛。以茯苓和車前子利水,使得脾濕得化,而且還能通過利小便而實大便。防風,則有助于止瀉。脾虛濕盛,郁久容易化熱,故而用黃芩清熱利濕。 這就是基本的組方思路。我用我淺薄的知識,為你解讀如許。我個人感覺,它和其他的健脾除濕止瀉方劑比,還是有一定特色的。 但是,盡管如此,我也不敢說,這經驗對所有的脾虛泄瀉患者都好用。畢竟,人有千百種,病有大不同。有些方藥,用在張三先生身上好使,用在李四女士身上就不行。這是常有的事兒。 但無論如何,作為一種經驗,我想分享給我的讀者。不管它能否幫助人,這都是我一點心意。 我希望,有此類困擾的朋友,能夠把方藥記下來。有機會的話,在中醫(yī)師的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有些人,脾虛嚴重,有脾陽不足的傾向。這個時候,方藥就得變化。最起碼,黃芩去掉,加入炮附子之類的東西。脾腎陽虛明顯的,加炮附子、干姜、草豆蔻。腹脹積滯明顯的,加入焦六曲、焦山楂、焦麥芽等。 當然,除了脾虛之外,腎虛泄、肝氣乘脾之泄、淤血阻滯之泄,臨床都常見。我們要根據(jù)不同情況,分別對待。 另外,再說一句,關于脾腎陽虛而作泄的,我前段時間(今年2月19日)曾給大家介紹過一個經驗,這就是四君子湯和四神丸搭配。方藥組成:黨參18克,炒白術15克,茯苓15克,白扁豆18克,焦山楂18克,炒故紙12克,炒神曲12克,炒澤瀉12克,炒吳茱萸9克,五味子9克,炒白芍15克,煨訶子肉9克,煨肉豆蔻6克,木香6克,砂仁9克,炙甘草6克。具體的用法,以及驗案解析,你可以翻看這一天的內容來揣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