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籬 關(guān)注 東籬古韻 008
2020-11-13
閱讀802 來自話題 #雅韻流芳,我愛古詩詞 11.4萬篇 馮氏七絕五十六法之1---14 第1法:四句旋轉(zhuǎn)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與第一、二句相復(fù)者,而句首并多用“卻”字。凡絕句,三四句必緊接,而與第一、二句卻多不即不離,以轉(zhuǎn)捩關(guān)鍵,全在第三句也。惟此類,則第四句必與第一、二句呼應(yīng)極緊,蓋四句一氣轉(zhuǎn)下者也。這句話可以視作馮先生所歸納提煉的七言絕句具體作法的總綱。以下諸種作法,絕大多數(shù)都關(guān)涉到第三句,幸讀者識焉。 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dāng)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菊 百花凋落菊花艷,冷傲霜天九色叢。 縱使寒侵催菊老,卻將九色入秋風(fēng)。 夢 古巷幽深石壘墻,青簾小肆酒旗揚。 本當(dāng)借酒消愁緒,卻抱青簾夢故鄉(xiāng)。 第2法:或四句,或三句,與第一、二句俱有相復(fù)之字,而與前一法稍異。如宋王安石《游鐘山》“終日看山不厭山,買山終待老山閑。山花落盡山長在,山水空流山自閑” 飄魂 蒼山小徑野孤魂,魂泣魂飛嘆此身。 瑤柱聲輕周夢老,殘魂飄入謝堂深。 葬花 飛花亂舞落花田,誰掃殘花粉淚漣。 若許花魂清靜土,便將花瓣祭花仙。 第3法:第三、四兩句,轱轤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與第三句相復(fù),而又用“還”、“又”等字以緊系之,而第三句或者先用“已”字以啟其意如宋李遘《七絕》:“人言落日是海角,望極海角不見家。已恨碧山相掩映,碧山還被暮云遮”;明姚汝循《回雁峰》:“回雁峰頭望帝京,寒云黯黯不堪情。賈生已道長沙遠,今嘆長沙又幾程”慕容永叔詞云:“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青山外”,亦此句法 羈客 瑟瑟秋風(fēng)落葉飛,百花謝去菊花肥。 飄零已是籬間客,又絆籬間無處歸。 臺島老兵 夜雨敲窗驚夢客,醒來不辨哪鄉(xiāng)人。 已然落魄天涯處,落魄還殘僂跛身。 第4法:與前一法同,故三四兩句必有復(fù)字。特前一法為尤整齊耳。如唐李益《度破訥沙》:“眼見風(fēng)來沙旋轉(zhuǎn),經(jīng)年不省草生時。莫言塞外無春到,總有春來何處知”;明黃榮《牡牛圖》:“江草青青江水流,臥吹孤笛弄清秋。放牛莫放南山下,昨日南山虎食?!?。 不夜秋 斜風(fēng)暮雨匯溪流,流到秦淮意未休。 夜半笙弦彈冷色,伊隨冷色唱寒秋。 延壽客 九月風(fēng)光遍地黃,籬間彌漫菊花香。 重陽節(jié)里采延壽,延壽年年祝壽長。 第5法:首二句與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較,故首二句多有“去歲”、“去年”等字,而三句多有“今年”、“今日”等字,而首二句與末二句又必有相復(fù)之字,以見呼應(yīng)。如宋楊萬里《中秋前二夕釣雪舟中靜坐》:“去歲中秋正病余,愛他明月強支吾。今年老矣差無病,后夜中秋有月無”;宋李遘《送春呈袁祖州》:“去年春盡在宜春,醉送東風(fēng)淚滿巾。今日春歸倍惆悵,相逢不是去年人”。 重陽 當(dāng)年少友今何在,零落江湖可健安。 今日重陽懷舊友,空余盛菊未同歡。 聚友 去年把酒重陽日,執(zhí)帚庭前掃雨苔。 今歲長眉三五縷,庭前品酒幾人來。 第6法:亦首二句與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較者,故首二句多用“前年”、“昨日”等字,而第三句則用“今日”、“今朝”等字,惟不以復(fù)字作呼應(yīng),斯與前法差異耳。如宋皺浩《仁老寄墨梅》:“前年謫向新州去,嶺上寒梅正作花。今日霜縑玩標(biāo)格,宛然風(fēng)外數(shù)枝斜”;宋朱熹《水口行舟》“昨日扁舟雨一簔,滿江風(fēng)浪夜如何。今朝試卷孤篷看,依舊青山綠樹多”。 秋荷 昨日采蓮登木舟,漁歌伴我剪蓬頭。 今朝冷露團荷葉,滿目枯黃敗曲洲 秋湖 往日臨湖觀景時,流連花港賞魚池。 今朝霜重染眉角,卻把重陽入酒詩。 第7法:亦首二句與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較者,但于第三句用“今日”、“如今”等字,而首句則不用“昔年”、“去歲”等字,然其實指往日之意,固隱含于其中也。如唐杜甫《解悶》:“一辭故國十經(jīng)秋,每見秋瓜憶故丘。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為覓鄭瓜州”;明袁凱《揚州逢李十二衍》:“與子相逢俱少年,東吳城郭酒如川。如今白發(fā)知多少,風(fēng)雨揚州共被眠” 念 半世飄零未入川,腰鞍校友可安然。 如今發(fā)白封雙鬢,何日巴山共酒酣。 空回首 誤了青蔥少不知,風(fēng)花雪月可珍時。 如今告老回鄉(xiāng)后,方嘆時光日暮遲。 第8法:第三句用“只今”、“惟有”四字作起,與前法小異。如唐李白《蘇臺懷古》:“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明王廷相《蕪城歌》:“莫向隋宮問六朝,璚枝玉蕊已煙消。只今惟有湖邊柳,猶對春風(fēng)學(xué)舞腰”。 乘龍客 雨幕茫茫水漫天,孤舟獨楫沒江煙。 只今唯有乘龍客,誰駕波濤下九川。 鷗影 夜來風(fēng)雨灑江灘,薄霧迷蒙鎖渡船。 唯有云鷗攜魅影,遙遙掠過早霞前。 第9法:以“如相問”三字置第三句后,其所問者何事,不必說明,但觀其第四句答詞,則其問意自顯矣。如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明楊慎《贈宋文百戶石崗舍人》:“七十從戎鬢已斑,勞君相送出滇關(guān)。過家兒子如相問,為報衰翁二月還”。 佛心 燭影蒙蒙籠梵音,聲聲韻律入禪深。 居家過客如相問,釋者箴言道本心。 飛將軍 莽莽群峰云若煙,飛鷹難渡峭崖巔。 山神瞠目驚相問,哪里雄兵走絕緣。 第10法:第三句用“借問”、“欲問”、“試問”、“為問”等字作起,其下并著以“何”、“誰”等字,以明其所問之事,而第四句則答之之詞也。如唐高適《塞上聞笛》:“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fēng)吹一夜?jié)M關(guān)山”;明汪本《舟中有成》:“故鄉(xiāng)南望渺無涯,水面云深日又斜。欲問浮生何所似,試來風(fēng)處看楊花”。 孤舟 江風(fēng)朔朔透孤舟,落日斜暉照遠鷗。 借問前程誰做主,長河萬里向東流。 仙家 (仄韻入聲) 南山種柳修桃木,曲徑幽林環(huán)草屋。 欲問農(nóng)家何所求,牛翁笑指梅花鹿。 第11法:第三句亦用 “為問”、“試問”等字作起,以三四兩句作連屬詰問語,故“無”、“幾”、“何”、“誰”等字著在第四句,而不在第三句。如唐杜牧《秋浦途中》:“瀟瀟山路窮秋雨,淅淅溪風(fēng)雨岸浦。為問寒沙新到雁,來時還下杜陵無”;宋蘇軾《又和景文韻》:“牡丹松檜一時栽,付與春風(fēng)自在開。試問壁間題字客,幾人不為看花來”。 飛花 春風(fēng)總是妄多情,吹亂桃花落滿城。 試問飛花應(yīng)有恨,誰家怨女淚花塋。 苦秋 枯飛落葉沒前塘,柳敗荷殘百色蒼。 試問女兒秋肅否,無邊秋色做深黃。 ?第12法:以第三句作詰問語,用“何”、“誰”、“幾”、“安”、“那”等字作起,或以第四句作答,如唐白居易《魏王堤》:“花寒懶發(fā)鳥慵啼,信馬閑行到日西。何處未春先有思,柳條無力魏王堤”;或并第四句亦承上句一氣作問,如明陸容《題畫》:“林屋重重枕野塘,水花千頃一歸航。何年了卻公家事,來趁山人幾日涼”。 采蓮 清秋日暖采荷田,玉藕青蓬綠葉翩。 幾處蓮歌相對唱,引來晚照到船前。 何日歸 君問巴山哪日歸,嘉江霧繞雨霏霏。 誰能鎖住云中鶴,先把歸心遣雁飛。 第13法:亦以第三句作詰問語,但“何”、“誰”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如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荊吳相接水為鄉(xiāng),君去春江正淼茫。日暮征帆泊何處,天涯一望斷人腸”;明鐘順《清夜聞笛》:“小樓人醉月初斜,歸思迢迢隔海涯。短笛誰吹斷腸曲,滿庭香雪落梅花”。 秋怨 秋日漸深荷水涼,菊花應(yīng)景桂花黃。 相思何處能懸筆,楓葉紅時人斷腸。 落臼老馬 時光似水洗如沙,歲月蹉跎嘆少華。 常憶誰敲犀鼓震,更將熱血笑胡笳。 第14法:第三、四兩句作連屬詰問語,而但于第三句冠以“如何”二字。如唐李商隱《無題》:“紫府仙人號寶燈,云漿未飲結(jié)成冰。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瑤臺十二層”;宋朱熹《之德化宿劇頭鋪,夜聞杜宇》:“王事賢勞只自嗤,一官今是五年期。如何獨宿荒山夜,更擁寒裘聽子規(guī)”。 黃昏 春風(fēng)無意卷桃花,映入湖光撩晚霞。 如若天香融水馥,更將暮色點紅砂。 秋日殘荷 秋日殘荷醉綠萍,枯蓬落葉滿寒汀。 如何歲晚嬌妍敗,更使游人淚涕泠。 且行且想著,如果把這五十六法都臨摹完了,那一定可以成為當(dāng)代詩圣,~~~~呵呵,編外的,一個小小小小小——濕人了吧。 00:18 去APP下載 來自話題 雅韻流芳,我愛古詩詞 11.4萬篇內(nèi)容 38.2萬人參與 訂閱 更新于 前天
來自作品集東籬古韻001... |
|
來自: 雅藍jau49fcjhn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