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歙縣的徽州古城內(nèi),不僅有八腳牌坊,還有一口八眼井 司馬狂/文 在歙縣,進入陽和門,那座氣勢恢宏的八腳牌坊向世人訴說著徽州大地上的人們是如何的尊崇讀書人,先學后臣的武英殿大學士許國,成為歷代徽州人教育子嗣的典范。然而,在我們大歙縣,不僅有這全國獨一無二的八腳牌坊,其實距離許國石坊不遠處,還有一口八眼井。 初次得見八眼井,乃是為追尋徽州歷史上那最后一座牌坊而來,誤打誤撞之下,被我在巷子深處的矮墻下發(fā)現(xiàn)了這口井。當時就曾在文章中,提及此間,彼時誤以為貞孝節(jié)烈坊就在八眼井那面那堵墻內(nèi),實則不然。關于這段往事,諸位可以點擊藍色標題跳轉閱讀,看完記得回來:兩天的探尋,只為找到徽州歷史上最后一座牌坊 這口八眼井,已在2006年被明確為歙縣文物保護單位,坐落的位置在新南街的巷子深處,其隔壁就是原來的老縣委,如今的西街一號民宿酒店。文物保護的牌子上寫的名字叫做——應公井。 在1995年和2005年出版的《歙縣志》上都有對于應公井的記載,其中1995年版的《歙縣志》如是說:位于縣城南門內(nèi),俗稱八眼井,井欄用四個麻石墩,各鑿二圓孔,按九宮格方位,拼成一個正方形,每邊橫排三眼,下有石梁承托,井底直徑3米許,深約7米,不須換井水,水始終清冽凈潔?!缎掳仓尽吩疲壕子袃裳ǎ煌ㄣ~井潭,一通釜底潭,落井之物可于練江中兩潭內(nèi)見到,此井鑿于宋以前,為縣內(nèi)有據(jù)可查最古之井。 然而,在1995年版《歙縣志》內(nèi)未能指出的是,在南宋羅愿做著《新安志》中,此井并非喚作應公井,而是殷公井。這在2005年版的《歙縣志》中已然修正,且將此井開鑿的時間明確為宋淳熙以前。只是井緣何得名殷公,是否開鑿者為殷姓人家,已然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無從知曉。 井開八眼,足見當年此間人口之鼎盛,如今的八眼井在飽經(jīng)滄桑以后,頗有些落寞,就如同一位青壯年時期縱橫廟堂之上的官宦,暮年時候歸隱鄉(xiāng)野無人問津。青苔遍及井沿,井口雖有修補,卻依舊有了些殘缺,若非有心人,誰還會到此間尋訪? 人站在井口處,探頭望向井內(nèi),八個圓圈,相得益彰,既如八輪皎月,又似八個頑劣的童子。幽深的井壁,冷森森的,不知是常年被井水浸泡的緣故,還是看多了滄海桑田的過眼云煙,一切都已經(jīng)無法再令其動容?井水依舊清澈,只是少了浣洗的徽州婦人,沒了你一言我一語的嬉笑,這里分外的靜謐。 關于八眼井,本未有獨立成文的打算,在春節(jié)假期同諸多歙縣同鄉(xiāng)閑聊,驀然驚覺大家都不知道有這么一處地方,故有此文。另外,杭州吳山上那處八眼井,雖開八眼,卻實為四眼大的可用,四眼小的僅為裝飾之用,卻成為一處景致。我徽州府內(nèi)的實實在在八眼井卻落寞至此,我替她表示不服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