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學生在學校出了問題便訴諸家長,不但容易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而且也會有損于教師的自身形象。 ——霍懋征《沒有教不好的學生》第155頁 學校教育離不開學生家長的支持,家校聯系,才可能使得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沒有家長的支持,學校很多工作是開展不了的。 家長有權知道學生在校的表現情況,也有義務配合學校的教育。但現實的家校聯系情況其實還存在不少問題。有的班主任在學生出現問題的時候,比較喜歡向家長反應,在學生眼里看來就是“告狀”,并且在這個問題出現后甚至都沒有一點自己的思考和調查,就通知家長來校共同教育,甚至帶回去停課反省。 姑且不談班主任有沒有權力讓學生停課回去反省,學生出現問題就向家長反映,這做法本身就值得商榷。如果學生是一個完美的學生,行為習慣沒有任何問題,學習能力也超強,那么,還需要我們老師嗎?還需要進學校接受教育嗎?教師和醫(yī)生很像,醫(yī)生從來不會責怪來醫(yī)院的病人為什么都是病人,也不會責怪病人為什么生病,相反,醫(yī)生會耐心查找病因,并且有時候會長時間跟蹤一個病人,密切關注其病情,雖然,有的時候病人可能得的是絕癥,但是,醫(yī)生還是會給病人以希望,而不是讓其絕望,醫(yī)生依然相信信念、信仰可能帶來奇跡。我們老師的工作其實跟醫(yī)生非常相似,我們要讓學生充滿希望,不能因為學生的一些問題就否定他,更不能在學生出現問題的時候,連詢問都不詢問就直接進行懲罰,甚至直接把家長叫過來帶回去教育。試想,在這個做法里面,班主任想達到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是讓學生感覺丟臉還是畏懼? 教育工作最起碼的要求應該是研究問題,學生性格各異,面臨的問題也都是不一樣的。在高中階段,學生的很多問題其實都是很正常的,只要不是殺人放火等違法行為,其他任何行為的出現都很正常。比如,玩手機、早戀、翹課、抽煙等,這些問題在高中階段也是最常見的問題,當這些問題發(fā)生的時候,我看見不少班主任的第一反應就是把家長叫過來,讓家長先罵一頓學生,然后再把學生帶回去教育幾天。在帶上一屆學生的時候,我這樣做過幾次,實踐證明,向家長告狀是沒有一點正面作用的,負面作用倒是很大: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傷害了師生關系、傷害了老師和家長的關系。表面上家長會配合老師的工作,甚至在老師面前對學生進行打罵,但是其內心是對老師沒有任何感激之情的,甚至還會有怨恨之情,特別是當學生高考落榜的時候,那就更是如此。 當學生違紀的時候,我們最需要做的是靜下心來研究學生犯錯的原因,然后再去想對策,經過多次這樣的鍛煉,我們處理問題的能力才能提高。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要呵護學生的自尊,這一點理論上講起來非常容易,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卻異常難,因為,研究問題需要足夠的耐心、耗費足夠的時間、要求教師有足夠的智慧,相反,向家長告狀僅僅只需要一個電話,或者在班里對著犯錯的同學大喊大叫也許立馬就能讓學生懼怕,讓班級瞬間安靜下來。 不向家長告狀,并不意味著不要和家長聯系。我們需要密切和家長聯系,特別是向家長反映學生在校的良好表現,當學生取得進步的時候,更需要讓其家長知道。以前有老師經常采用家校聯系簿的形式和家長聯系,而現在,隨著微信的普及,我們只要拿出手機就可以隨時隨地地向家長表揚學生。班主任還可以創(chuàng)造很多條件讓學生展示自己,并且用手機把有意義的瞬間記錄下來發(fā)給家長,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小孩在學校的具體表現。 總之,要讓家長變成我們的教育助手,而不是變成拿著棍棒懲罰的學生的“劊子手”,要讓學生感覺到老師和家長的友好和善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