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講學習行書常用字帖,哪些我們需要的。 一、行書字帖的選擇要點 首先整理一下思路,行書字帖非常多,從魏晉直到近代,琳瑯滿目。把它們分一分,漢末魏晉那是“源”,唐宋以來那是“流”。 行書創(chuàng)始人劉德升和人好看的學生鐘繇、胡昭,沒有行書作品沒有行書作品留下來。王愔說:“爾后王羲之、獻之并造其極焉?!倍跏切袝叻?,選字帖當然要以二王為先,尤以王羲之為重要,作品多,水平高。 二王不在同一水平上,隨便舉個例子,你看“憂懸”的“懸”字,王獻之結(jié)字松,他爸爸結(jié)字緊。所以學行書一開始明確學王羲之,好處極大,不要三心兩意。 后世如顏真卿、蘇東坡、趙孟頫、文征明等行書也各有成就,但這些都是從魏晉發(fā)展而來的“流”,或多或少受王羲之影響。有些作品作為欣賞則可,不適宜當作臨習字帖,如顏真卿《祭侄稿》。顏真卿在感傷亂離、追懷悲憤的心情下寫了這祭文,你可以感受到悲痛憤怒之情撲面而來。就書法表現(xiàn)內(nèi)心這一點而言,是極佳的作品。但這是藁草,不著意經(jīng)營點畫。 《祭侄稿》用一枝微禿的毛筆,輕重粗細變化是有的。但跟王羲之的精致點畫相比,顯然相差很遠。 王羲之《蘭亭序》和顏真卿《祭侄稿》都是草稿。這兩份草稿的點來質(zhì)量是不同的,王羲之精致得多?!都乐陡濉分杏行┳质请S手帶過的,如“心”字。不要以為學行書可以這樣來幾下,沒有好處。 1.2王羲之傳世墨跡本優(yōu)先 一級課程49課講過選帖的基本原則,字帖分兩類:一類是白紙黑字,通常稱為墨跡本,最好是真跡,其次鉤摹本,再次臨本。摹本和臨本,后人還會拿來再臨摹,于是有二臨本,三臨本等等。另一類是黑底白字,這是拓本,各種拓本品質(zhì)相差很大。最好是初拓本,但也要看拓工技術,有精有粗。還有補刻體、翻刻本,各類很多,選擇不易。
王羲之真跡無存,但有大量墨跡本和拓本傳世。其中當然以墨跡本為重要,尤其是唐人雙鉤廓填體最接近真跡。以《蘭亭序》為例,史籍所載臨摹本和拓本有四五百種。公認的最好摹本就是北京故宮所神龍本,又稱馮承素本。摹本前有“神龍”左半個印,卷尾有右半個印?!吧颀垺笔翘浦凶诶铒@的年號,這個印章真不真是有爭議的。至于馮承素,是當時拓書人,何延之《蘭亭記》說:“帝合供奉拓書人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諸葛貞等四人各拓數(shù)本,以賜皇太子近臣”,可見當時摹拓至少有十幾本。神龍本又稱馮承素本,這也是猜想而已。這些爭議、討論是學術研究,“神龍本”的高質(zhì)量是沒有疑問的?!短m亭序》其他摹本有好多種,臨本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好壞相差很大。我來詳細說明一下,你看第四行,有“崇山峻嶺”四個字。 “崇”字放大點看,可分為四個筆勢:上面“山”字形,《蘭亭序》寫法很多。這里取三豎一橫,就是豎筆勢三開,最后以橫筆結(jié)束,最后這小小一橫很多人都漏寫了。然后第二個宀頭勢,即寶蓋頭。第三,寶蓋頭下兩橫,奮筆勢。第四,小字形,顧盼勢。把四個筆勢裹束之后,就得到《蘭亭序》“崇”字。 從結(jié)字角度來看,“崇”字有個特點,最后顧盼勢的中間一豎,穿過奮筆勢下橫,跟正楷守法不同。臨帖時要不要照寫呢?當然要,緊跟王羲之。如果我說臨王羲之作品,各位可以自由改動,那結(jié)果必然很慘,不知會改成什么模樣。我再三強調(diào),臨帖不是創(chuàng)作。臨帖必須跟帖寫,創(chuàng)作是出帖,那時大可自由。歷史上很多《蘭亭序》臨摹本,沒有完全忠于原作。如號稱虞世南的摹本,乾隆將其列為“蘭亭八柱”之首,其實這帖歷來認為是初唐摹本,明代董其昌改為虞世南?!俺纭弊稚厦尕Q筆勢,雖然最后一橫短了點,大致不錯。但下面顧盼勢中間一豎沒有穿過一橫,說是摹本我就不信了?!疤m亭八柱”之二,褚遂良摹本,第一個豎筆勢只有兩開半,少了最后那一小橫,余下三個筆勢和王羲之一樣,只是筆力差很遠。 湖南博物館有一褚遂良臨黃絹本,取勢上下都和神龍本一致。如果這本真的出于褚遂良之手,那中間這本就大有疑問了。 元代趙孟頫臨《蘭亭序》,第一勢三豎王羲之是左中右,趙孟頫是中左可,跟現(xiàn)在正楷字寫法一樣。第二勢寶蓋頭一點,他看錯了王羲之寫法,把寶蓋頭一點合并到下面顧盼勢中豎,成為非常長的豎筆。當時有位書法家俞和,寫得很好,但他是學趙孟頫的,令人想不通的是,他加多了一個筆勢,中間出現(xiàn)了三點,這是哪里來的? 這兩位都受拓本誤導,等下解釋。 進入明清時期,脫離原作自我發(fā)揮者越來越多。如董其昌,無論大圈還是小圈,跟原作相差甚遠。文征明臨本,第一勢、第二勢都不對;第三豎被中豎穿出兩橫,接近于趙孟頫、俞和的寫法。清代王文治臨本,純屬隨手而書,說是臨寫《蘭亭序》,其實沒一處相像。 “崇山峻領”的“領”字,原來上面沒有“山”字頭。宋以后,要把“領”字其他意義分開,所以繁化造出新字“嶺”。清代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古無'嶺’字,只作'領’?!薄短m亭序》第四行“有崇山峻領”正是晉唐人的寫法。臺灣故宮有傳為初唐臨《蘭亭序》黃絹本一件,其中“崇山峻領”的“領”字,上面加了“山”。許多學者認為,這是宋高宗趙構(gòu)的臨本。從此,《蘭亭序》出現(xiàn)了一個“領字從山本”系列。拓本也有“領字從山本”,墨跡本“山”字中豎有損,拓本卻清清楚楚,這是刻石時加上去的。 “崇山”兩字還有一莫名其妙的墨道,拓本也刻了。有些人以“領字從山本”為字帖,把墨道也一起臨,有必要嗎?又如“激”字,從小篆到隸書有隸變,也有隸定?!短m亭序》行書是照隸定寫的。中間部分上面是“白”字形,下面是“方”字形戈法。但你看虞世南、褚遂良摹本,以及趙孟頫、俞和臨本,中間都寫成了“身體”的“身”,于字義都講不通。 這些大書法家臨習《蘭亭序》,怎么會有很多的錯誤呢?我想一是《蘭亭序》原作字很小,不過兩厘米左右,容易看錯。其次,不是人人可以看到真跡,當時看到臨本已經(jīng)很幸福,甚至只看到二次臨本、甚至三臨、四臨本。這系列中只要有一個人錯,后面都跟著錯。三是拿拓本當字帖,拓本上破損、石花很多,更易寫錯。 選擇王羲之行書作品,只要選最好的一件墨跡本就可以。學習《蘭亭序》,簡單點只需選用神龍本。后世書法家的臨本可用以參考,不要拿來當字帖。王羲之行書作品還有很多,等下我開個書單。 1.3使用拓本 把作品勾描下來,刻在石上,然后拓下來,產(chǎn)生一個拓本,就是黑底白字那一種。 拓本工序很多,受勾描師傅、刻工、拓工和裝裱工的影響,或多或少會和原跡產(chǎn)生差異,而有些大大走樣。再加上風吹雨淋,碑石表面風化,越晚拓越是失真。 我給各位舉過這例子,《遠宦帖》中有個“足”字,在號稱宋拓善本《十七帖》中變成了這樣子,你說怎么學?但以前很多人就是用這種字帖,五六十年前還相當普遍。 刻石對于一筆之中墨色有濃有淡,是無法表現(xiàn)的。這樣小小一點,里面筆鋒和筆腰墨色是不同的。但拓本無能為力,沙筆、飛白等等也表現(xiàn)不好。拓本上,我們只看到一條白線,線條中的細節(jié)都不見了。 什么時候使用拓本呢? 一是沒有墨跡本,那就只好用拓本學習。如《圣教序》作者是唐太宗,唐高宗寫記,當然不可能由晉代的王羲之親自書寫。當時弘福寺寺主圓定和京城僧侶,請求將序文刻碑,立于寺廟。獲批準后,由寺僧懷仁等鉤摹宮中所藏王羲之墨跡字樣,前后二十多處,勒于碑石,完成這一艱巨的大工程。《圣教序》全文1905字,去除重復用字756,有人統(tǒng)計和我略有出入,過天有空我再數(shù)幾次??傮w而言,字數(shù)比墨跡本多很多,應該重視。
二是臨本和摹本有疑問,可找拓本來對比。 剛才說俞和臨《蘭亭序》“崇”字,很奇怪怎么會中間有三點?元至大三年(1310)這年九月,趙孟頫乘舟北上大都(今北京),從朋友獨孤明處得到一本《宋拓定武蘭亭》,后人稱為獨孤本,其中的“崇”字有石花。趙孟頫臨過獨孤本,墨跡至今在日本國立博物館,可以清楚看到他把石花當作點來寫出來了。
俞和一生學趙孟頫,他這臨本顯然是臨趙孟頫獨孤本墨跡。令人奇怪的是,趙孟頫在元貞元年(1295)看過神龍本,并且在神龍一前后蓋了印,還寫了跋,而十五年后還受拓本誤導寫錯字,可能看神龍本那時沒有臨寫過。 二、學習行書需要的字帖 明白了字帖的選擇要點,事情就好辦了。接下來介紹一些晉唐主要的行書字帖,各位可以準備。大多數(shù)網(wǎng)上都有,而且還有高清放大本。在你購買之關,請先在網(wǎng)上查一下,有不少免費資源。 2.1北京故宮《蘭亭序》神龍本 這個剛才講過了,這一本必備。而且,最好是置務《蘭亭序》神龍本放大本。 現(xiàn)在印刷出版或網(wǎng)上圖片都有放大本。《蘭亭序》原跡一個字大約兩大厘米,至少要放大到四倍這樣大,者可以看到細節(jié)。這對于臨寫有極大的幫助。譬如“歲”字上面的“山”字形(其實是“步”之變),筆畫順序是怎樣的呢?可以根據(jù)墨色變化來決定。如果還看不清楚,經(jīng)電腦處理可以幫助我們判斷筆畫先后?!短m亭序》“山”字有多種寫法,這一個筆順是左左右中,而不是中左右,左中右。 王羲之《蘭亭序》傳到智永,智永傳弟子辯才,唐太宗從辯才處得《蘭亭序》,遂加以復制。一是臨摹,由拓書人馮承素等進行,傳至今日有神龍本。大臣褚遂良所摹有黃絹本,不止一種。另一種刻石,傳說使歐陽詢臨摹后上石,立于學士院,后在戰(zhàn)亂中遺失,北宋時重新發(fā)現(xiàn),置于定州州治。因為定州屬定武軍節(jié)度使,所以稱為《定武蘭亭序》。
定武本也是唐代復制本一種,可以置備一本和神龍本相對照。 這是《蘭亭定武本》中較好的一個拓本,所謂“五字不損本”,就是“湍”“帶”“右”“流”“天”這五字完好。元代為吳炳億藏,稱吳炳本,現(xiàn)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臺北故宮收有元柯九思所藏定武本,五字有損。有人說五字有損反而是真本,無損是翻刻的。但這拓本字口比較模糊,不如吳炳本清楚。吳炳本和柯九思本,都可以拿來和神龍本對校。想見《蘭亭序》真跡的面貌。 2.2臺北故宮《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這三個作品裝裱成一個手卷。王羲之有草書《平安帖》,這是行書《平安帖》,二者不同。 2.3臺北故宮《快雪時晴帖》
《快雪時晴帖》只有四行字,當時信紙大小。這是乾隆心愛之物,前前后后題辭非常多,并將此帖和王珣《伯遠帖》、王獻之《中秋帖》一起收藏于養(yǎng)心殿西暖閣,額其堂名“三希堂”。 2.4日本《喪亂、二謝、得示三帖》
這是唐代就傳入日本的摹本,質(zhì)量極好。要知道《蘭亭序》在晉時未享時譽,可能只有一本,看見的人很少,至唐宋《蘭亭序》才譽滿天下。這當然跟唐太宗的愛好有關,然后以臨本、摹本、拓本廣泛推廣。晉時王羲之的影響,主要傳播渠道是相聞書。這些信件寄到各地,以其優(yōu)美引發(fā)跟隨浪潮。而王羲之信件確實寫得好,有些水平在《蘭亭序》之上。 2.5日本《頻有哀禍、孔侍中、憂懸三帖》
這也是三件作品裝裱在一起,用筆取勢和前一卷相同。 2.6上博王獻之《鴨頭丸帖》
這是小王藁書代表作品,氣韻非常好,筆墨俱佳。 2.7懷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圣教序》宋拓本很多,最好是中國歷史博物館這一本。這是王壯弘先生在上海張家園舊家征得的,明張應如藏本。比所有北宋拓本都好,幾乎可以斷為唐拓。 其他宋拓本精彩的,如天津藝術博物館墨皇本、上海博物館周文清本、陜西博物館藏本等等,都可以選,有一兩種足夠了。 2.8集王羲之《金剛經(jīng)》
自《圣教序》之后,唐代還有集王字的作品。如唐玄度所集的《金剛經(jīng)》,字數(shù)比《圣教序》更多。各位,一個字怎樣寫得好看,沒學過往往想不出來的。你自己寫一個,再去和王羲之對比,才知道有更好的寫法。后面的課程,就會講到這個問題。《金剛經(jīng)》摹刻質(zhì)量,不如《圣教序》好。 其他集王字還有開元九年的《興福寺碑》,也可以留意。 2.9《淳化閣帖》 《淳化閣帖》第六、七、八卷收王羲之作品,第九、十卷收王獻之作品,數(shù)量不小,可以參考。
但《淳化閣帖》編輯弄錯很多,經(jīng)常張冠李戴。如第二卷標名鐘繇《長風帖》,里面的人名都是王羲之親友??梢娺@作品應該是王羲之的,不是鐘繇的?!洞净w帖》卷七也有《長風帖》,華化是一個人,字長風。 今天就講到這里,希望各位課后準備字帖。謝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