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梅丸方出自漢代名醫(yī)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由烏梅、細辛、干姜、黃連、附子、當歸、黃柏、桂枝、人參、蜀椒等組成。該方寒熱并用、氣血平調、邪正兼顧,可清熱祛寒、益氣補血、安蛔止痛,為治療寒熱錯雜、上熱下寒厥陰病之主方。但烏梅丸不只是一個簡單的驅蟲方,細審其方義,用寒用熱,既溫且通,攻補兼施,能斂又散,其所能治療的病證很多;遵循辨證論治的原則,對于各種疾病,當其出現(xiàn)寒熱錯雜、虛實相兼時,都可運用烏梅丸進行加減治療,即所謂的“異病同治”;今總結如下與大家分享: 1.面神經(jīng)麻痹 口眼歪斜者屬《靈樞》中“筋急”,肝主筋,故可選用厥陰病主方烏梅丸,重用烏梅之酸以緩筋脈之急。用烏梅丸化裁以健脾益氣、祛風化痰、柔筋通絡。 2.內耳眩暈征(美尼爾氏綜合征) 內耳眩暈征雖病位在耳,其病變也與肝有關,該類患者多有口苦咽干、舌紅苔黃的熱象,又常見四肢厥冷、尿長便溏的寒象,呈現(xiàn)上熱下寒、正虛邪實之證。而烏梅丸寒熱并用、扶正祛邪,治肝臟正氣虛弱而寒熱夾雜之證,契合病機,故可用該方化裁。 3.血管神經(jīng)性頭痛 頭痛多因肝之陰血不足,不能上榮于頭部脈絡,脈絡空虛,則外風與內風相合,乘之致使陰陽失調、氣血逆亂而成。而烏梅丸全方味酸、甘、焦苦,性兼調補助益,故可滋補肝陰以熄風;陰血同源,陰血足則風自滅,對日久難愈的頭痛可治。 4.癲癇 中醫(yī)辨證認為證屬寒熱錯雜、上熱下寒、氣機不凋,厥陰陰陽動蕩、肝風上沖心包、熱多寒少,故可予烏梅丸方,重用烏梅、黃連之酸收苦泄。 5.癔病 本病多由七情內傷所致,若傷及厥陰心包與肝,則現(xiàn)厥陰寒熱、風痰上擾、虛實寒熱錯雜、氣血陰陽失調,可用烏梅丸扶正泄肝、和血寧神。 6.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 治療該病著眼于促使被擾亂的各種機能重歸于調和平衡。不少病例多為寒熱錯雜、虛實相兼之證,以烏梅丸調治之,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7.支氣管哮喘 烏梅丸中烏梅、人參具有抗過敏作用,能降低氣道高反應性。桂枝、細辛有松弛氣道平滑肌,緩解支氣管痙攣的作用。蜀椒能緩解支氣管痙攣,又能降低氣道高反應性。附子、人參、干姜具有興奮下丘腦一垂體一腎上腺皮質軸的作用,可對抗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造成的副作用,從而利于激素的撤減,當歸、人參可提高人體免疫功能,故以此方治療支氣管哮喘療效明顯。 8.慢性支氣管炎 烏梅丸中當歸具有松弛支氣管平滑肌作用,并能對抗組胺、乙酰膽堿引起的支氣管哮喘;還 可降低急性缺氧性肺動脈高壓,對繼發(f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肺動脈高壓也有一定的降低作用;另外,當歸對肺間質纖化有明顯減輕作用。黃連、黃柏可對抗多種細菌病毒,減少滲出,使氣道保持暢通;故可用烏梅丸治療慢性支氣管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