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活動重在于端正祭祀者自己的思想情感?——清明話祭祀(二)在中國的傳統(tǒng)禮儀上特別重視祭祀。祭祀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為什么中國人總是強調(diào)要祭祀天地、祭祀山河、祭祀神靈呢?為什么我們中國人在清明節(jié)要祭祀祖先呢?祭祀又是為了什么呢?祭祀能解決人生中的現(xiàn)實問題嗎?其實,祭祀不是為了被祭祀的已經(jīng)不在這個世界上的古人,也不是為了求取神靈的保護,而是為了端正祭祀者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是為了讓活著的人有敬畏之心!是為了讓活著的人能不忘初心!是為了讓活著的人能把握好人生的方向!是為了讓活著的人能活得有尊嚴!是為了讓活著的人少犯錯誤! 下面就來看看古人是怎么說的。 《論語●八佾》: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span> 祭祀祖先時,就要(心存敬畏,真誠地)想著好象祖先真的就在面前一樣;祭祀神靈的時候,就要想著好像神靈真的就在享受著自己的祭品一樣。孔子說:如果沒有真情實意去祭祀,祭了就跟沒祭一樣。 人們舉行祭祀,并不是為了神明,也不是為了死去的人,而是為了活著的人;為了教育活著的人要有對生命的尊重和對死神的敬畏。 《禮記●祭義》:“祭不欲數(shù),數(shù)則煩,煩則不敬。祭不欲疏,疏則怠,怠則忘。” 祭祀的次數(shù)不能太多、太頻繁。因為太頻繁就會使人感到厭煩,有了厭煩的情緒就是對神靈的不尊敬。祭祀的次數(shù)也不能太稀少,太稀少就會使人怠惰,就會使人沒有敬畏之心。有怠惰之心就會導致忘掉祖先,沒有了敬畏之心就會使人行為放縱。 《檀弓上 》:祭禮,與其敬不足而禮有余也,不若禮不足而敬有余也。 《禮記●檀弓上 》中有:子路曰:“吾聞諸夫子:喪禮,與其哀不足而禮有余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禮,與其敬不足而禮有余也,不若禮不足而敬有余也。” 子路說:“我聽夫子說過:舉行喪禮,與其內(nèi)心哀痛不足而葬禮儀式繁雜,祭器豐富有余,還不如葬禮儀式簡單點,祭器少一點,而內(nèi)心哀痛的情感有余;舉行祭禮,與其恭敬不足而祭品有余,還不如祭品不足而恭敬有余。” 葬禮也好、祭祀禮儀也好,重在于體現(xiàn)活著的人的內(nèi)心的情感(相當于不忘記祖先對我們的期待,牢記自己身上的任重道遠的使命;不敢不敬畏,不敢不小心,不敢忘記初心),而不在于具體的儀式上,也不在所祭的已經(jīng)逝去的前人上,更不在于祭品(實際上最后都是浪費掉)的多少上。 《禮記●檀弓下 》中有:“喪不慮居,毀不危身。喪不慮居,為無廟也;毀不危身,為無后也。” 辦喪事要花錢時,無論如何不能打出賣祖居、出賣田產(chǎn)的主意。辦喪事時人很悲傷、很辛苦、很憔悴,但必須有限度。無論如何都不能危害活著的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前者是擔心活著的人就沒地方住、沒飯吃了、無法生活;后者則是擔心影響死者后代的身心健康。如果那樣,家族沒有了后代,就斷了香火。兩者的結(jié)果都是對不起列祖列宗,對不起被祭祀的人,都是違背“初心”的。 在《禮記●檀弓上 》中有:“子思曰:吾何慎哉?吾聞之:有其禮,無其財,君子弗行也;有其禮,有其財,無其時,君子弗行也。吾何慎哉!” 子思說:“我有什么可當心的!我聽說,按禮的規(guī)定是該做的事,如果自己財力不足,正人君子也不會打腫臉充胖子去施行這種虛假的表面儀式的禮。按禮的規(guī)定應(yīng)該做的事,就算是財力也是足夠(就算是很富的人)的,但不是到了該施行禮的時機,正人君子也不會急急忙忙去施行所謂的禮的儀式。我有什么可當心的呢!” 所以,窮人有窮人的禮儀,沒有必要打腫臉充胖子,不要為了祭祀死者影響活著的人的生活;富人有富人的禮儀,但再富的人也不能驕奢淫逸、奢侈排場僭越禮儀等級。最重要的是自己內(nèi)心的對神靈的敬畏、對自然規(guī)律的敬畏、對未知情況(危機、災(zāi)禍)的敬畏的思想情感,而不是禮儀的具體的表面的形式。比如,封建時代常把皇帝結(jié)婚稱為“大婚”。那是因為皇帝的結(jié)婚已經(jīng)不是他自己個人的事,也不是他們自家的事,而是國家的政治層面上的事了。但現(xiàn)在很多所謂的“明星”們結(jié)婚動不動就叫“大婚”;甚至花幾個億,請眾多的明星助陣,搞得全國地動山搖。這些都是些“窮得只剩下錢的人的僭越禮法的愚蠢行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