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固然可喜,死亦無所畏懼。有生就有死,有死也就有生。所以,看淡生死,順應自然,方為合道。 我們活著,是生;當活到一定程度,生命的陽氣慢慢熄滅了,此時生機泯滅,是謂死。 死亡是終極的生命危機,是人類生存所面對的最大困惑,是古今宗教、哲學、人文藝術(shù)都無法逃避的現(xiàn)實問題。人人畏死而求生。從中醫(yī)來分析,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生與死呢? 一、有生就有死 萬類生命有生則有死。在先賢的眼中,“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萬物皆有始終,“死”是一件自然的事情。 所以,我們要養(yǎng)生,首先應該正視生死,這是養(yǎng)生很重要的一個原則。只有正視生死,才會不畏死??秩肽I而傷腎,對死不恐懼,也就不會傷腎。而腎為先天之本,越是恐懼死亡,越會傷腎,越是死的更快。 生活中可見,有的人體檢發(fā)現(xiàn)了癌癥,瞬間就面色青白,恐懼悲觀。有的人甚至三天就嚇死了。不少人因為恐懼癌癥,結(jié)果沒能死了癌,卻早早地死于恐懼,實在是沒有智慧的表現(xiàn)。 疾病有可治,有不可治,我們只需要靜心盡力去治,至于結(jié)果如何,不妨交給上天。不要希望醫(yī)生能救命,很多時候醫(yī)生只能治病,卻無力救命。命運是由上天所決定的,醫(yī)生無力改變。 二、死是平等的 先賢有謂:“生則有賢愚貴賤,是所異也;死則有臭腐消滅,是所同也。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兇愚亦死?!鄙械燃壊顒e,死則一律平等。 不管是大人物還是小人物,最終都免不了死亡??梢哉f,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我們養(yǎng)生,希望自己長壽,但也要認識到,生命有其規(guī)律,也有其周期。 三、天壽是120歲 既然人不能無限地活下去,那么,人最多可以活多久呢?或者說,生命的極限是多少年呢? 關(guān)于人的極限壽命,《尚書·洪范》說:“一曰壽,百二十歲也?!薄饵S帝內(nèi)經(jīng)》說:“春秋皆度百歲乃去,而盡終其天年。”佛在《佛說長壽滅罪經(jīng)》中認為:“盡其壽命,滿百二十”。另外,美國學者海爾弗里根據(jù)細胞分裂次數(shù)來推算人的壽命,得出的結(jié)論是人的壽命應該為120歲,與圣賢記載的天年壽命驚人地一致。 人的壽命是由什么因素所決定的?有人說,與細胞分裂相關(guān),人的細胞分裂在120歲就不再分裂了;有人認為與與父母的陰精陽氣為準,古人講“以母為基,以父為楯”。我認為,與天地日月的運行規(guī)律相關(guān)。天地陰陽變化,60年為一周期,即是一個甲子循環(huán)。人生天地之間,最多可持續(xù)生存兩個甲子循環(huán),即120歲??梢哉f,120歲即是人的天壽。 三、善終 俗話講“五福臨門”,是謂吉祥。何為五福呢?第一福是長壽,第二福是富貴,第三福是康寧,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終。五福之中,一三五皆與醫(yī)學相關(guān)。長壽需知養(yǎng)生,以“法于陰陽、合于術(shù)數(shù)”為最高法則;康寧則需見病治病,無病預防,以“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為依據(jù);善終雖指善報,但亦與健康相關(guān)。 關(guān)于“善終”。我的理解是:一則,得享高壽;二則,自然死亡,是因衰老而死,而不是死于疾病、自殺、車禍、戰(zhàn)爭、水火災難等等;三則,死前未經(jīng)醫(yī)療干預,特別是沒有經(jīng)過醫(yī)療搶救;四則,死前心中明白,清靜,不恐懼,心不貪戀,意不顛倒。若能達到這個境界,人生不虛此行。 四、出生入死 對每個人來說,生、死是一種不能把握、瞬息萬變的存在狀態(tài)。我們不能主宰自己的出生,也無法規(guī)劃自己的死亡。 生與死既是相對的,也是相即的。老子說:“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边@句話是什么意思呢? 我的理解如下:若世界上的人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正處在“生”之道。其表現(xiàn)為平和、安寧,身無健康之虞,心無塵勞之累,是之謂“生之徒”。這類人往往心身和諧,享受生命。 另一類正處在“死”之道。表現(xiàn)為身心焦慮,精神無依,是之謂“死之徒”。這類人往往心身失和,陷入各種怨恨惱怒煩等痛苦之中,活的很累。 第三類是徘徊于生死邊緣的人。這類人既貪生,又畏死,但不知如何養(yǎng)生,甚至時時“動之死地”,即因一念之差,導致萬劫不復,從“生”之道趨于“死”之道。 這里老子所謂的“十有三”并非確指,而是提出了人類生存的三種狀態(tài)。大體說來,一類是偏于有生(福、正)的狀態(tài),這類人往往是有福之人,也是有智慧之人,他們懂得追求生命的真正意義,因此,能享受生命的快樂。 一類是偏于有死(禍、反)的狀態(tài),他們往往沒有智慧,不知道養(yǎng)生,也不知道修身養(yǎng)心,每天陷入各種痛苦與麻煩之中,活的很累,甚至罹患大病,生不如死。 最后一類則屬于因苛求生的或正面的狀態(tài)太過反而趨入死的負面的狀態(tài)。生活中的大多數(shù)人是屬于此類的。他們都想求生,但不知道何為正確的求生方法,不知道內(nèi)求,卻依賴體檢或醫(yī)療來維持生命。雖然他們暫時還健康,或暫時還有福報,但一念之錯,就可能因此而患病,甚至轉(zhuǎn)入各種痛苦之中。 五、如何避免出生入死? 為什么人們總在“出生入死”的過程之中呢? 因為人人都害怕死亡,人人都想要活得富貴長久。有人追求世間的名利,有人貪圖世間的享樂,每個人都為自己存在的更有價值費盡心神。沒有得到的,一直在努力;已經(jīng)得到的,希望長久保存。 正是人類的愿望,或者說欲望,導致了爾虞我詐,征戰(zhàn)殺伐,弱肉強食。求生的心念越強,為己的私心越重,生與死在不斷的交替中伴隨人類的命運。 如何才能避免出生入死呢?老子認為,如果能善攝生,就“無死地”。我的理解是,要想不入死境,或說不入絕境,就要按照“道”的存在方式,在自然、無為、柔弱、處下、不爭的道家哲學里步步求生。 老子教導我們:“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吨芤住芬嘀v“滿招損,謙受益”,要避免走向死道,就要避免過滿、過銳、過驕,避免“極”、“壯”,就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懂得“止”和“謙”。如此,就可以“無死地”。這就是老子教給我們的柔弱不爭的處世智慧。 我的理解是,守住本心,順應陰陽。不妨以《內(nèi)經(jīng)》所講的“恬淡虛無、精神內(nèi)守”為原則,不妄求,不過度,低調(diào)中庸,修養(yǎng)身心,使心神安和而怡然,不因物喜,不因己悲,看淡生死,減少欲望。 作為中醫(yī)人,我們不畏死,我們懂得怎樣才是真正的涵養(yǎng)生命,我們會自覺地遵守天地和人生的規(guī)律?!安粣偵?、不哀死”,死亡不過是一種形式到另一種形式的轉(zhuǎn)變,在這種轉(zhuǎn)變過程中,沒有對人的形態(tài)的留戀,更沒有悲嘆。如果能象莊子這樣想通生死,達到豁達自然的境界,那么,“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又何需恐懼呢?! 點擊圖片了解更多“選擇中醫(y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