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南京雞鳴寺的年輕人,都體驗(yàn)了一把命運(yùn)的無常。從大家的遭遇來看,“不幸”涵蓋了衣食住行、工作事業(yè),基本360度無死角。 作為香火旺盛的寺廟之一,雖然被大家吐槽,但前去求簽的人還是絡(luò)繹不絕。雞鳴寺到底靈不靈,咱們姑且不論,不過佛像本身卻有很多有趣的冷知識。在大家的印象里,菩薩就是慈眉善目的女相,柔美莊嚴(yán)。但在敦煌壁畫里,我們可以看到,菩薩是有胡子的,菩薩怎么會有胡子呢?菩薩胡子的根源,是來自于古印度犍陀羅的貴族形象,而這種造型的理論依據(jù)是譯經(jīng)僧們對于佛陀形象的描述。在古代,帝皇多有把自己比作俗世佛陀的習(xí)慣,特別武則天上臺后將自己與菩薩聯(lián)系起來,佛像豐潤圓滿的形象取代了清瘦有胡須的犍陀羅貴族造型。而這種柔和的造型,也更符合漢地審美,便流傳至今了。在寺廟中,許多佛像都端坐在蓮花上,雕塑與壁畫也常常出現(xiàn)蓮花。蓮花其實(shí)源自古印度宗教思想,佛教徒賦予了其特殊而神圣的意義。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更是佛教超凡脫俗的象征,有光明、平安、吉祥的寓意寄托。蓮花也就在佛教被尊為圣花,即從渾濁的塵世誕生卻不染半點(diǎn)污垢。羅漢是阿羅漢的簡稱,意為自覺者,大乘佛教里僅次于佛、菩薩。一開始其實(shí)只有十六羅漢,是釋迦牟尼佛身邊的十六個修行者,在玄奘翻譯的佛典里有最早的記載。十六羅漢其實(shí)并沒有生平資料,相貌也是未知,造像者根據(jù)佛教常識結(jié)合現(xiàn)實(shí)僧人形象,變形夸張出了清奇古怪的羅漢形象。到唐末,因?yàn)槭耸莻€吉祥數(shù)字,再結(jié)合本土的佛教傳說,就有了十八羅漢,而多出的那兩個羅漢從來都沒固定過。在我國五代,根據(jù)五百賢圣的故事(其實(shí)在古印度,五百是個虛指,僅僅代表多的意思),由此延伸出五百羅漢的尊崇來。在寺廟中,佛像總是擺著各種手勢,你知道佛像為什么要擺這些手勢嗎?說法印用拇指與中指(或食指、無名指)相捻,其余各指自然舒散,象征佛說法。無畏印是右手前臂上舉于胸前,與身體略成直角,手指自然向上舒展,手心向外,象征布施無怖給眾生,讓大家不再害怕。與愿印是左手下垂于膝前,掌心向外,象征佛、菩薩順應(yīng)眾生的祈求,一般和無畏印配合。而跏趺坐姿一掌置于另一掌之上的,是禪定印,這一手印表示禪思。智拳印以兩手分別作金剛?cè)儆糜胰兆笫质持冈谛厍?,表示消滅無明煩勞。斯克印是佛教密宗手印的一種,中指和無名指彎曲,其余三指伸直,拇指壓在彎曲的二指上,這是密宗的降魔印。 根據(jù)表達(dá)內(nèi)容的不同,佛像也就了不同的手勢。寺廟里的佛像并非都是慈眉善目,三頭六臂、紅臉?biāo){臉的佛像屢見不鮮。在8世紀(jì)中葉,波羅王朝時期印度教復(fù)興,佛教迅速式微瀕臨衰亡。佛教被迫同化為印度教的分支,佛陀也成了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濕奴第九個化身。佛教因此急速印度化和密教化,使佛教美術(shù)混雜了大量印度教元素,呈現(xiàn)出神秘繁雜的密教藝術(shù)特征。佛像樣式與印度教神像趨同,造像通常裝飾華麗、造型怪誕;造像也趨于小型化和金銅質(zhì)地。寺廟里的師父念經(jīng)時都要說“南無阿彌陀佛”,為啥一定得是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是梵文的音譯,阿是無的意思,彌陀是量,佛翻譯為覺;而常見的南無是贊美、頂禮、皈依的意思,連起來就是贊美阿彌陀佛。
據(jù)經(jīng)書記載,常念阿彌陀佛在臨命終時可以得阿彌陀佛接引,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還是凈土宗的專修對象,所以常常能在寺廟中聽到阿彌陀佛的佛號。
其實(shí),阿彌陀佛也是佛。
在佛教的世界觀中,世界是立體的,構(gòu)架于整個宇宙虛空之中。
而阿彌陀佛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同時譯作無量壽佛或無量光佛。
而釋迦牟尼佛旁邊是文殊、普賢菩薩,手勢為說法印或者持缽。比如藏傳佛教崇奉的三面八臂摩利支佛母,中間的臉慈祥端莊,右邊面容兇忿;左面為豬面,面向前凸,張口吐舌,獠牙暴露。按照西藏僧人的說法,摩利支身上的豬可以不斷變出大大小小的許多化身,啖盡眾生身上的一切病毒。 還有大威德金剛是牛頭人身,稱為牛頭明王,是文殊菩薩降伏死魔而示現(xiàn)的教令輪身。 其正面是藍(lán)色牛頭,有一對水牛角,象征降服閻王,兩角代表佛教真俗兩種諦理。而勝樂金剛擁抱的明妃為金剛亥母,單身時頭顯豬形,身為女相,一頭三眼。在西藏,金剛亥母被認(rèn)為是摩利支的化身,所以用豬或豬面表示。錯了,他們可有各種千奇百怪的坐騎,天上地下水里的都有。在古印度,象是人們主要的坐騎。普賢菩薩、帝釋天、金剛藏菩薩都是騎的大象,因?yàn)橄笫谴蠹宜熘易罡叽蟮淖T,也能代表佛的法身能夠負(fù)擔(dān)重荷。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奇怪的動物。比如騎乘的獅子也源于印度,在魏晉南北到隋唐成為主流,常用來比喻佛陀的無畏。 孔雀則是阿彌陀佛、文殊菩薩、蓮花虛空藏的坐騎,孔雀能吃盡一切毒蟲,象征本尊能啖盡五毒煩惱。 傳到漢之后,每個佛教人物的坐騎也本土化不同了起來。我國的四大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地藏菩薩都有了神獸作為坐騎,分別是青獅、六牙白象、金毛犼、諦聽。在東南亞,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香火鼎盛的四面佛,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四面佛不是佛。四面佛其實(shí)該稱為四面神,是印度教和婆羅門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梵天,也是創(chuàng)造宇宙之神和梵文字母的創(chuàng)制者。四面佛被稱為有求必應(yīng)佛,四面分別代表健康、事業(yè)、愛情與財(cái)運(yùn)。不過,雖然梵天是印度教的三位主神之一,但卻很少有印度教徒崇拜他,寺廟也十分少見。
但由于各個宗教習(xí)慣互相吸收教義與傳說人物,梵天也同樣被納入佛教的世界觀里。因?yàn)橛星蟊貞?yīng),在東南亞特別是泰國大受歡迎。有一類佛的姿態(tài)特別奇怪,特別是在石窟中,那便是臥佛。其實(shí)在漢地寺廟里,臥佛十分少見,這個形態(tài)其實(shí)是佛陀涅槃時的法相。佛陀一生有四個重要的時刻:降生、出家、悟道、涅槃。而中國人忌諱談?wù)撍劳觯簿蛯?dǎo)致臥佛很少出現(xiàn),甚至涅槃的說法也不太受歡迎。佛教是國內(nèi)常見的信仰,但卻由于不少人對它缺少了解,而造成了許多誤解與偏見。一個優(yōu)秀社會,必定是包容的,而尊重信仰肯定是基礎(chǔ)之一。 同樣,信仰之所以傳承至今,是在精神上對于人們有了很大幫助。過于偏激的,也早已經(jīng)背離了本意,終將會被淘汰。了解這些小知識,能讓我們更加公正準(zhǔn)確判斷宗教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