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 2021年5月22日13點07分,袁隆平院士在湖南長沙走完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
16點,當袁老靈車開出醫(yī)院后的一刻,各種畫面中傳出的都是哭泣的聲音。此時的長沙,天空烏云低垂,地面濕漉漉的。承載著袁隆平院士的殯儀車輛,從中南大學湘雅醫(yī)院地下車庫緩緩駛出。
車道兩邊,擠滿了前來送行的市民。 車輛駛上湖南省長沙市芙蓉中路,由北往南緩行。不少市民紛紛跟隨奔跑,人們高喊,“袁爺爺,一路走好!”車輛接著沿營盤東路東行,拐彎時,十字路口等待紅綠燈的其他車輛司機,不約而同長按笛鈕,汽笛悲鳴,響徹云霄。這時,《北京大媽有話說》的記者,來到91年前袁隆平院士出生的地方,位于東四附近的北京協和醫(yī)院,這里車水馬龍餐館林立,一派繁榮景象,隔著十幾米的地方就是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的故居。91年前,住在馬路對面的蔡元培和負責接生的中國婦科圣手林巧稚都想不到,這種繁華竟然和當時呱呱墜地的這個男孩有關,他的貢獻是讓中國人吃得飽白米飯,這是中國歷史上多少仁人志士想不都不敢想的事,袁隆平做到了。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消息有些突然,估計各位中老年朋友都有些意外/在大家的印象中,袁老的身體一直很好,甚至前不久還有人說看到袁老在街邊排隊等公交車,怎么突然身體就不好了呢。據一直給袁隆平理發(fā)的理發(fā)師說,4月她就聽說袁老身體不好,但盼著袁老能恢復,一直等著袁老來理發(fā),但等到的卻是噩耗。原來,去年12月,袁老已滿90歲高齡,盡管家人和同事擔憂他的身體狀況,但他還是按往年一樣前往海南三亞南繁基地開展科研。剛到三亞,袁老主持召開了雜交水稻雙季畝產3000斤攻關目標項目啟動會。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生理生態(tài)室主任李建武拍攝的一段視頻里,袁老說:“我們在這個會議上把任務落實下來。”大家齊聲回答說“好”,現場響起熱烈的掌聲。袁老每年都會到三亞南繁基地工作三四個月,身體狀況好的時候,他幾乎天天都會到田里,查看每畝穗數、谷粒大小、是否有空殼。這次到三亞,因為腿腳不便,袁老不能經常下田,他就在住所拿起顯微鏡,仔細觀察第三代雜交水稻種子,做詳細記錄。有一次,他擔心一個科研活動組織得不好,沒來得及通知秘書,就單獨叫上司機,趕了過去,急得秘書和家人直跺腳。身邊的工作人員回憶,每天吃飯、散步、臨睡,袁老都在思考第三代雜交水稻的事情。到了今年3月,不好的事情發(fā)生,91歲高齡的袁老在三亞南繁基地不慎摔了一跤,被緊急送至當地醫(yī)院,4月初轉回長沙接受治療,并住進了中南大學湘雅醫(yī)院。入院之初袁老惦記的還是工作,每天都要問醫(yī)務人員:“外面天晴還是下雨?”“今天多少度?”有一次,護士說28℃。他急了,“這對第三季雜交稻成熟有影響!”回憶當時的場景,一位醫(yī)務人員忍不住哭泣:“他自己身體那么不好了,還在時時刻刻關心他的稻子長得好不好?!?/section>@聯合國 5月22日發(fā)表悼念博文:袁隆平院士為推進糧食安全、消除貧困、造福民生做出了杰出貢獻!湘雅醫(yī)院的醫(yī)生說,其實袁隆平院士早在一個多月前身體已經不太好,甚至已經病危病重了,但袁隆平先生意志非常堅強,支撐了一個多月。5月22日上午,袁隆平院士的病情惡化被推進ICU搶救,這也是當時謠傳袁老去世的原因,但當時袁老并沒有去世,據身邊人介紹,昨天上午被搶救的袁老說了兩句話,一句是水稻怎樣了,一句是讓搶救的醫(yī)生吃點飯,別餓肚子,自己已經知天命了。負責救治的醫(yī)生說,袁老今天也是一直支撐著,一直到中午他的一個家人從外地趕來,最后的時刻就來臨了。最后時刻來臨時,他已經不能講話,因此“老爺子沒有留下遺言”,“但他還能講話時,念念不忘的還是雜交水稻事業(yè),希望弟子們把雜交水稻事業(yè)發(fā)展好,把雜交水稻推廣好。”在中南大學湘雅醫(yī)院的病房里,袁老的兒媳甘女士哽咽著告訴記者。不過,可以證實的是,袁老的最后時刻是在家人陪伴下度過的,家人們一起唱著他喜歡的歌,有《我和我的祖國》、《紅雷黃兒開》等歌曲。下午1點07分,中南大學湘雅醫(yī)院,病房里的橘色燈光下,袁老合上雙眼,安靜離開了人世,3個兒子給老人家蓋上紅綢毯。14時許,在家人陪伴下,袁老的妻子鄧則進入病房,坐在一把椅子上,靜靜地陪著袁老遺體,面容悲戚。幾位身邊人都公開證實,去世后的袁老嘴角微微上揚,面帶微笑,可以想象袁老的最后時刻一定是幸福的。時針撥回到1930年9月7日,位于北京市王府井的協和醫(yī)院產房里,一位名叫華靜的年輕媽媽生下了一名男嬰。華靜和丈夫袁興烈很開心,商量著給孩子起名字。在名字沒有想好之前,就在出生登記材料上寫下了“袁小孩”三個字。這位叫“袁小孩”的男嬰后來取了一個正式的名字,叫“袁隆平”!袁隆平的童年和青春歲月,都跟隨父母輾轉于全國各地,包括北京、天津、江西、重慶、湖北等。這也讓袁隆平見識到了各個地方的風土人情。6歲那年,母親帶袁隆平到漢口郊區(qū)一家果園去游玩。對于在城市里住慣了,從沒見識過農村果園的袁隆平來講,那次旅行稍顯奇妙。或許也是那次的農村果園奇妙之旅,在那位6歲的小男孩心里種上了一個當農業(yè)科學家的夢。“從此,每到桃子成熟的季節(jié),我記憶中那個美麗的果園便飄進我的心靈,滿園里郁郁蔥蔥,到處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鮮艷的果實。我覺得那一切實在是太美麗了!美得我當時就想,將來我一定要去學農?!痹∑秸f。1949年夏天,袁隆平高中畢業(yè)后,父親打算讓他報考南京中山大學,但立志學農的袁隆平說,我想當一個農業(yè)科學家。有人把生命喻為一扇門,不同的人,總是以不同的方式推開這扇生命之門。袁隆平以 “立志學農” 的方式,推開了他的生命之門。1953年夏天,從西南農學院畢業(yè)后的袁隆平,毅然決然的投身到了祖國最需要的地方,他來到了湘西雪峰山麓安江農校教書。每日收拾禾鋤的勞作, 漸漸地將一身學生味的袁隆平熏陶成一個地道的莊稼漢。 1960年7月,袁隆平在農校試驗田中意外發(fā)現一株特殊性狀的水稻。他利用該株水稻試種,發(fā)現其子代有不同性質,他推論該為天然雜交水稻。隨后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個品種的花粉,嘗試產生雜交品種。他知道,水稻天然雜交只有千分之一的可能性。不過,一旦雜交成功產量也許會倍增。那幾年,一場極其嚴重的自然災害導致了幾年的饑荒,心系廣大人民的袁隆平心痛極了 。于是從1964的春天開始, 袁隆平選擇了水稻純系選育和1966年,袁隆平發(fā)表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從此, 他踏上了一條崎嶇的探索之路。命運之神從來不曾慷慨,研究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 從1964年開始培育雜交水稻, 直到1973年,袁隆平和他的團隊才培育出了我國第一批秈型雜交水稻。其中的艱辛,無人能體會。在田里,人的身體上半截被太陽曬著,很熱。腿在田里冷水中泡著,很涼。但這就是袁老每天的日常,為了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他每天都要拿著放大鏡,一壟壟、一行行、一穗穗,在成千上萬株稻穗里尋找水稻雄性不育株。1976年,袁隆平育成的三系雜交稻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比常規(guī)稻平均增產20%,為解決中國糧食問題作出了歷史性貢獻。1986年,袁隆平正式提出雜交水稻育種戰(zhàn)略,1996年,農業(yè)部正式立項超級稻育種計劃。4年后,第一期每畝700公斤目標實現。隨后便是2004年800公斤、2011年900公斤、2014年1000公斤的“三連跳”。2014年10月10日,湖南溆浦縣橫板橋鄉(xiāng)紅星村超級稻基地,袁隆平院士視察超級稻情況。 2020年11月2日,第三代雙季雜交稻畝產3000斤攻關測產在湖南衡南縣啟動。測產結果顯示,晚稻平均畝產為911.7公斤。2020年7月,衡南基地早稻高產攻關田進行了測產驗收,測得早稻平均畝產為619.06公斤。袁隆平院士將畢生精力,用在了水稻育種事業(yè)上。“大家吃不飽飯,我親眼見過”當記者問他,會不會害怕那樣的場景再次出現。他堅定回答,“不可能了”!2019年9月29日,袁隆平獲得共和國勛章。當天接受記者采訪時,袁隆平說:“總書記問我,有什么進展?我說,我們正在向1200公斤畝產沖刺!” 是什么讓這位身披無數榮譽的老人在90歲高齡依然努力奮斗?這正是奉獻的力量。頒獎詞這樣描述袁隆平:他一生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fā)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chuàng)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yè)科學發(fā)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杰出貢獻。2016年8月17日,袁隆平在位于湖南長沙的實驗田里觀察超級雜交水稻。 這個灑脫的質樸“90后”,盡管一生榮譽無數,對待金錢的態(tài)度卻是“夠用就好”。一次接受采訪時,袁老說道:“名利對我沒什么用處,能下田就是最好的?!?/section>或許于他而言,穿著那件價值35元的衣服,走在試驗田旁觀察水稻,才是世上最幸福的事。“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xiāng)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的人遠離饑餓。”這是《感動中國》給袁隆平的頒獎詞,是的,袁老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念念不忘的,仍是水稻的長勢。在一次采訪中,他說道,“我進入了一個夢鄉(xiāng),那里的稻穗比高粱還高,穗粒比花生還大。風輕輕吹過,他戴著草帽,就坐在稻穗下乘涼?!?/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