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會有5000多字,按照我的風格一般不會發(fā)這么長的文章在公眾號上,除非我覺得特別有必要。 今天要發(fā)的是任然老師的教學設計和反思。 在思考《手指》一課的時候,我本來的設想是從作者豐子愷入,談談對這位老人家的印象。因為豐子愷的漫畫非常簡潔又有趣味,這和他的寫作風格是很契合的。 然后,分享這篇文章最有意思的地方在哪兒? 我自己讀的時候覺得他老人家用語真是妙。把五指當作人來寫就算了,文字里還有調侃的意味。像大拇指“呆呆站在一旁”,食指不如其他手指“窈窕”;中指相貌最“堂皇”最“養(yǎng)尊處優(yōu)”都讓人很有畫面感。但是小朋友會不會這樣想,我不知道,根據我的經驗,他們總是有不一樣的發(fā)現(xiàn),所以準備先聽聽看,他們的發(fā)現(xiàn)再交流。 任然不是這樣想的。她從文本對比入,再介紹作者,分析內容和寫法。第二課時再考慮體會語言的妙處。這樣的方式其實不錯,很容易讓學生精心思考作者寫作的妙處,只是不太容易激發(fā)小朋友學習的興趣。果然在教學的時候,她遇到了一些困難。 不過,這個家伙最讓人佩服的是,很善于思考。她詳細地記錄了自己是怎么教學,怎么落實,又遇到了什么困難,并怎么反思的。 看完之后,我也很有感觸,年輕人肯下這樣的功夫,還有什么學不成的呢? 課時目標 1. 認識“拇,弦”“等13個生字,讀準多音字“薄”,會寫拇,搔等15個字,會寫拇指等9個詞語。 2.默讀課文,能說出五根手指各自的作用。 3.能由文中的拇指和食指聯(lián)想到生活中類似的人。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將一篇手指的說明性文章和本文進行對比,讓學生形成對課文風趣語言的初步印象。 2.板書課題和作者,導入新課 二、默讀全文,把握課文大意 1.讓學生默讀全文,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2.讓學生朗讀課文第1自然段,找出關鍵句。 預設:關鍵句是“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態(tài),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板書關鍵句) 3.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課文內容就是圍繞第1自然段的關鍵句展開的。 三、細讀第2自然段,體會表達方法 1.讓學生朗讀第2自然段,找出描寫大拇指姿態(tài)和作用的內容。 2.讓學生用“/”給第2自然段分層。 預設:前兩句為第一層,后面為第二層。 教師點撥:作者先寫了大拇指的姿態(tài),再寫大拇指的作用。 3.讓學生圈出第2自然段中作者對大拇指姿態(tài)和作用的概括性描述,和同桌討論。全班交流后,教師相機歸納。 (板書:姿態(tài):算不上美 性格:最肯吃苦,討巧的事輪不上他) 4.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 提問:你認同作者認為大拇指“最肯吃苦”這個觀點嗎?先讀一讀寫大拇指最肯吃苦的內容,然后四人小組討論,說說作者是怎么寫的。 預設1:作者用上了排比和擬人的修辭手法。 預設2:作者舉了很手例子,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大拇指的確是五指中最辛苦的那一個。 預設3:作者用上了“死力”“拼命”“用勁”這些詞語,讓我們真切地感到大拇指在做這些事情時是那么勤勤懇懇、盡心盡力。 教師歸納點撥:作者用了先概括后舉例的表達方法,具體地寫出了大拇指是如何“最肯吃苦”,讓人覺得很有說服力。 5.讓學生試著用一兩個詞語概括大拇指的特點。 預設:吃苦耐勞、勤勤懇懇、默默無聞、不圖名利、任勞任怨…… 6.小結:同學們,學習第2自然段時,我們分別找到了寫大拇指姿態(tài)和作用的內容,明白了作者的觀點,還知道了作者是用先概括后舉例的方法把自己的觀點闡述清楚的。 四、小組合作,歸納其他四指的姿態(tài)和作用 1. 教師明確要求,引導學生自學課文第3—5自然段。 (1)默讀第3—5自然段,找出寫其他四指姿態(tài)和作用的內容,在文中圈出來。 (2)圈出作者的觀點,想一想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觀點說清楚的。 2.組織學生討論,嘗試用一兩個詞語概括其他四指的特點。 預設: (1)食指:敢于冒險、不怕犧牲…… (2)中指:養(yǎng)尊處優(yōu)、好大喜功、徒有其表…… (3)無名指、小指:能力薄弱、喜歡享樂…… 3.小組合作演繹五指 五、總結歸納 小結:豐子愷用擬人手法寫了五指的姿態(tài)和性格,先寫姿態(tài),說清楚了五指的姿態(tài),作業(yè)。通過舉例寫出它的特點,豐子愷既是畫家又是文學家,他文章的語言到底有什么特點呢?我們下節(jié)課繼續(xù)來學習。 教學反思 《手指》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是能說出五根手指各自的姿態(tài)和作用;第二課時是體會課文語言的風趣,懂得團結才有力量,并仿寫。 因為第一課時在兩個班級都上了,所以我對兩節(jié)課進行了復盤并反思自己的教學。 一、教學片段反思 (一)在初讀課文后引導學生談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找出文中的關鍵句。這一部分沒有難度,學生很容易找出關鍵句【板書 關鍵句】,隨后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課文是圍繞第一自然段在寫,主要寫了五指不同的姿態(tài)和作用(性格)。 (二)對課文整體感知后,教師帶領學習第二自然段,首先劃分段落層次。 師:用“/”劃分第二自然段,劃分為幾層? (二班) 生1: 三層 生2糾正:兩層,在“比人家少一個關節(jié)”后劃分,前兩句為第一層,后面為第二層。 師問:其他同學更同意哪一種劃分方法? 全班:第二種。 師:為什么? 全班:前兩句寫大拇指的姿態(tài),后面寫大拇指的作用。 (四班) 蔡欣妍:第一層在“少一個關節(jié)”后,第二層在“撳電鈴”后,第一層說的大拇指的姿態(tài),第二層說的是大拇指肯吃苦的特點,第三層說的是討巧的事都輪不上他。 呂品溪:分為兩層,在“卻是最肯吃苦的”的后面,第一層說大拇指的姿態(tài)和作用,第二層在舉例子。 師:有同學有其他想法嗎? 生沉默 師:應該在“比人家少一個關節(jié)”后劃分,第一層寫大拇指的姿態(tài),第二層寫大拇指作用。【此處板書姿態(tài): 作用(性格): 】 教學片段反思: 在二班教學的時候,因為第二位同學很快就糾正了前一位同學的劃分,所以此處我無需過多的引導,只需要順勢問全班同學哪一種更好即可。但是在四班的教學時,兩位成績好的同學都沒能給出我想要的回答,并且再次追問時,也沒有同學和我的劃分是一致的,課堂上我便直接給出了“答案”。課后對課堂進行復盤,發(fā)現(xiàn)當同學們的意見出現(xiàn)分歧時應該讓同學們討論,哪一種劃分方法更好、更合理。而且為什么四班沒有人的想法和我是一樣的呢?有可能是其他同學發(fā)現(xiàn)兩位成績好的同學都這樣劃分了,自己的答案也許不對便沒有舉手回答,也有可能是我沒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導致其他同學沒有努力思考該如何劃分。 其實劃分段落也許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因為思考的角度不一致,得出的分類方法也不同。劃分段落的目的在于明確這一段在寫什么,蔡欣妍和呂品溪的分類方式雖然和我的不一樣,但是他們都能用合理的理由證明自己的觀點。 (三)劃分段落層次后引導學生對大拇指的姿態(tài)和作用進行概括。兩個班上的同學們都無法一下子概括出姿態(tài)“算不上美”的特點,而是會把描寫姿態(tài)的兩個句子讀出來,我的處理方式是: 師:頭大而肥,構造簡單,還比人家少一個關節(jié),那這樣的手指好看嗎? 生:不好看。 師:那用課文的話來說大拇指的形狀是? 生:算不上美。【師板書:算不上美】 (四)分析完大拇指的姿態(tài)后,開始分析大拇指的性格特點和作者的寫作手法。 師:大拇指有怎樣的性格特點呢? 生1:最肯吃苦。 生2:討巧的事,卻輪不上他。例如打招呼…… 師:那從這一句可以讀出大拇指怎樣的特點,用一個詞語來概括一下。 生:憨厚老實。 師:你同意作者認為大拇指最肯吃苦這個觀點嗎?在課文中找找理由。 (二班/四班)生: “水要噴出來……用勁頂住”寫出了大拇指肯吃苦,而且這些詞語 “死力,拼命,用勁”也能體會大拇指能吃苦的特點。 師:作者是怎么描寫大拇指肯吃苦的呢? (二班) 生:作者用了擬人和排比的修辭手法。 師:你從哪個句子讀出來的?【教師板書:排比,擬人】 生:“水要噴出來……用勁頂住”是排比句,“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是擬人。 (四班) 生:作者舉例子,還運用了排比。【教師板書:舉例子,排比】 師:作者舉了例子,那排比句你從哪個句子讀出來的? 生:“水要噴出來……用勁頂住”。 師:還有沒有其他的表現(xiàn)手法? 生沉默 師:我在二班聽寫的時候,有位同學說她錯了很多,但是就只錯了一個字,你們猜猜看是哪個字? 生:“他”寫成了“它”。 師:那還有什么修辭手法? 生:擬人。【教師板書:擬人】 隨后ppt上出示“但在五指中,卻是最肯吃苦的。例如拉胡琴,總由其他四指按弦,卻叫他相幫扶住琴身;水要噴出來,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來,叫他拼命按?。?/span>重東西要翻倒去,叫他用勁頂住;要讀書了,叫他翻書頁;要進門了,叫他撳電鈴……”, 師:其實作者可不止用了這些修辭手法,讀一讀這一句,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嗎? 生沉默 師:為什么要用不同的顏色標出來? (二班/四班)生:紅色字體是中心句,后面在舉例說明。 師:是的,這樣先概括后舉例的寫作手法更容易讓讀者信服【教師板書:先概括后舉例 信服】 師:如果我們只有第一句話,你讀了以后你相信大拇指最肯吃苦嗎? (二班/四班)生:不相信。 師:所以我們需要舉例證明自己的觀點。 師:再來讀一讀這個自然段。 教學片段反思: 這個部分希望學生在領悟大拇指的特點的同時還能夠領會作者寫作的手法,即先概括后舉例,但是課后想了想,不知道這樣紅色和黑色的對比提示好不好,因為一旦教師提示顏色,同學們立馬就能領會到第一句是中心句,后面都在舉例論證。但是思考了一下,感覺這樣的顏色提示有點來得太急了,沒有一步一步引導學生,作者是先概括了中心句,再圍繞中心句去舉例論證。其實四班同學在回答的時候,有個同學已經回答了舉例子,那么當那個同學回答到舉例后,我其實可以順勢追問作者為什么要舉例,從而引導學生回答作者是想證明自己對大拇指肯吃苦的觀點,進而引導學生總結出先概括后舉例的寫作手法能夠更加讓人信服。 (五)學生默讀3-5自然段,歸納總結出其他四指的姿態(tài)和性格特點。 課程進行到這個部分,兩個班給了我完全不同的感受,二班的同學愿意跟著我的步驟去學習,但是四班的很多同學滿臉寫著“好無聊、我不想回答、我拒絕思考”,本來我設計了一個學習活動,在二班是在第二課時開展的,但是在四班放在第一課時。學習活動是:小組四人,每個人都充當不同的手指,向其他人介紹自己的姿態(tài)、作用和性格,然后請同學們上臺展示。四班在歸納總結其他四指的姿態(tài)和性格特點的時間相對少一點,沒有合作學習討論, 師:請同學默讀課文3-5自然段,思考其他四指的姿態(tài)和作用,然后分享自己最想介紹的手指。 羅中隸:我想說無名指和小指,無名指和小指體態(tài)秀麗,樣子可愛。 師:他們有什么性格特點呢? 羅中隸含糊其辭。 劉宸源補充:無名指和小指能力薄弱,但是在絲竹管弦上,他們的能力不讓于別人。 師:能力薄弱,但是作者肯定了他們在絲竹管弦上的重要性。 譚源皓:我想說食指,食指姿態(tài)不窈窕,是直直落落的強硬線條,我從“遇到危險的事……他消受的機會最多”讀出食指工作上勇于冒險和探索。 呂品溪:我想說中指,中指相貌堂皇,地位最優(yōu),但是每次做事的時候,表面是參加的實際并不出力,而且好像取得這一物是他一個人的功勞。 師總結:說明作者覺得中指有些名不副實,好大喜功。 教學進行到這里,我發(fā)現(xiàn)兩個班的同學都能準確的找到描寫五指姿態(tài)和作用的句子,但是無法用一個簡單的詞語概括,除非課文中出現(xiàn)了“最肯吃苦,冒險,能力薄弱”這些字眼。不過我在引導學生歸納總結的教學用語上有所欠缺,很多情況下,學生找到相應的句子后,當他們說不出我想要的答案,比如“徒有其表,好大喜功”這類字眼時,我會直接總結給出答案。這樣操作的問題是,無法有效鍛煉學生的概括和歸納能力,因為學生找句子后,最后的答案是老師給出的,不是學生自己領悟到的。 在分析完五指的姿態(tài)和作用后,四班的同學已經覺得課堂無聊到和我大眼瞪小眼了,于是我讓他們小組合作進行角色扮演,整個課堂才活了起來,大家熱烈積極的分配角色,把自己當作手指向小組的其他同學介紹自己。小組交流后請了一個小組4位同學上臺介紹自己的姿態(tài),作用和性格,再請臺下的同學猜他是哪一根手指。 二、整體反思 這個單元的語文要素是感受課文風趣的語言,《手指》這篇課文語言也十分幽默,風趣。但是為什么題材這么幽默的課文,我的教學卻很無聊,這堂課究竟應該怎樣設計才能好玩,有趣?我想這是我需要重新去思考的。 其次我發(fā)現(xiàn)每個班集體學生整體狀態(tài)都不相同,在二班的教學能夠有效的推進,同學們愿意跟著我的節(jié)奏去學習,給我積極的回應,愿意去思考。然而,我回到四班教學時,我們班的同學給我最直接的感受時,我知道問題的答案,但是我不想回答,或者說這個問題太無聊了,我不想去思考,到最后整個課堂變成我拉著他們前進,而且還拉不動。課下我和一些同學交流了這節(jié)課的感受, 我:欽佩佩,這節(jié)課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欽佩佩:小組里大家互相介紹自己的時候。 我:楊禮源,這堂課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楊禮源:好無聊啊。 我:我上課和馮老師上課,你覺得最大的區(qū)別在哪里? 楊禮源:馮老師上課就是圍繞一個問題讓我們去文中找答案,但是老師你就是把一篇文章拆成一個段落,把段落拆成句子,把句子拆成詞語,這樣真的好無聊啊。就好比一塊餅干,本來是好吃的,但是你非要把它打碎了,再揉在一起給我們吃。 我虛心接受楊禮源的批評,其實這堂課在備課的時候,我就意識到這樣上課應該不好玩,但是又確實想不出有趣的教學活動,擔心一些花里胡哨的設計將課堂“搞砸”,倒不如先規(guī)規(guī)矩矩的按照教參書的設計來推進。楊禮源的評價讓我也反省自己,在一些“王者段位”的學生眼中,老師這樣的課堂毫無挑戰(zhàn)而言,其他學生眼中,老師這樣上課很無聊。那么除了設計出大部分學生都感興趣的課堂以外,如何兼顧高水平學生的思維,讓他們覺得富有挑戰(zhàn),一節(jié)課下來還能有所收獲也是值得我去努力思考的。 好書推薦:《怎樣做小學教師》 推薦理由:陳鶴琴先生是很懂教育的,他的思想放到現(xiàn)在大多都不過時。在這樣一個時代教書究竟是為了什么?學習究竟是了什么?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畢竟,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更好,社會更美,祖國更強。
|
|
來自: 昵稱71118986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