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言在前:對格律詩不感興趣的朋友就不要看了,省得徒生戾氣。雖然你們的評論謾罵如癬疥之疾,要不了我的命,但是總難免讓人癢得惡心。 格律詩初學者,如果還沒有熟練掌握規(guī)則、開始創(chuàng)作的朋友,也暫時不建議探討這篇文章,因為很多東西到了一定層次之前,是不適合學習的,反而會干擾你的正常學習進展。 嚴格的格律詩定義來說,只要在平仄關系上遵從“相替”、“相對”、“相粘”這三個平仄的基本原則,我們就可以稱之為格律詩。從平仄的角度來看,并沒有對格律詩押什么聲調的韻作出規(guī)范。因為絕大部分格律詩都是平聲收尾,配合詩歌的吟誦體韻味,我們現(xiàn)在一般默認了格律詩平聲結尾的規(guī)則。 但是這種默認,只是方便初學者學習格律、創(chuàng)作近體詩,而不代表仄韻格律詩不存在,更不代表我們不能創(chuàng)作仄韻格律詩。 從“相替”的角度來說,只要詩句符合平仄交替進行,就是合格的律句,這與韻腳的平仄沒有關系。我們以五言分析,它的律句形式分為四種
這四個基本律句格式,直接就組成了一首仄起不入韻的五絕平仄關系。句內遵守“相替”、句外遵守“相對”、“相粘”(看以前的專欄章節(jié)),那么我們把這四個律句按照“對”、“粘”的關系重新組合一下,以仄聲字結尾,就可以得到仄韻格律關系:
這就是一首仄起入韻的仄韻格律詩平仄關系。 和平收的格律詩一樣,我們也可以通過首句平仄的調整,得出仄韻格律詩的四種基礎關系:
比如柳宗元的《江雪》:
首句為平起仄收,對句為仄起仄收,第三句平起平收,第四句仄起仄收。四句都是完全的律句,不過可以看到一二句、三四句的“對”是符合規(guī)則的,但是二、三句失粘,所以我們只能稱其為平起仄收的仄韻折腰體——實際上稱其為古體詩也沒有問題,但是肯定是“律古”,而并非魏晉前那種完全沒有平仄使用的古風。 柳宗元的這首名作,押的是入聲字韻,當然也是仄韻。 而個人前段時間的那首小詩,就是一首反用“錦鯉翻波”的平起入韻的仄韻五絕:
“聽”發(fā)去聲,“看”發(fā)平聲,第三句類“平平平仄仄”翻波成“平平仄平仄”,韻腳字為去聲。 注意,將“仄仄仄平平”翻波成“仄仄平仄平”并沒有成文先例(也可能有,未關注),只是個人按照邏輯推理使用而已,而且通過再三吟誦,以不影響發(fā)音通順為基本原則。 這里再聲明一下,我們創(chuàng)作格律詩,還是以平聲韻為主,保證詩句悠揚、洪亮,余韻未盡的感覺。仄聲字,特別是入聲字,發(fā)音急促,快狹,沉重,用在古體詩中表現(xiàn)慷慨、激烈、悲愴的情感抒發(fā)更為合適。 當然格律詩一樣有孤獨抑郁、豪氣激烈的情感沖突作品。如李商隱的“高閣客竟去”,就是使用仄聲字的音調來加重情感塑造,但是他最終還是選擇了平聲結尾,并在對句中對連仄做出了拗救——這就更加說明了格律詩人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可以用仄聲字音調來塑造情感,但是格律詩整體所反映的情感要趨于平和:
本人有過專門的文章進行格律和內容分析此詩,這里就不復述了——這只是格律詩人使用仄聲字來塑造情境,表達情感的典型,并非仄韻詩。 柳宗元的《江雪》折腰,孟浩然的《春曉》也折腰(分析略),咱自己寫的不算,那么歷史上有沒有完全合格的仄韻格律詩呢? 當然是有的,還有不少很經(jīng)典的作品。 如王維的《竹里館》:
這是一首仄起入韻,押平水韻“十八嘯”部的仄韻五絕。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首句雖然是仄聲字結尾,卻是“四紙”部的上聲字“里”,這和“嘯”、“照”是不押韻的,這又如何理解呢? 還是那句話,我們把“替、對、粘”三規(guī)則和韻腳分離,守好格律規(guī)則即可。而對于首字入韻卻不押韻,宋朝的“孤雁出入群”等對平聲韻部的寬松不也是一回事嗎? 因為平聲韻成為近體詩主流,規(guī)則嚴格,才有宋代詩人用各種特殊韻格對格律詩規(guī)則作出改變的試探(孤雁、轆轤等),而仄韻格律詩從來不是主流,甚至越來越邊緣化,所以沒有人去歸納、總結、約束。 又比如劉長卿的《送靈澈上人》:
首句就是用了和平聲韻格律詩中同樣的“錦鯉翻波”,將“平平平仄仄”變化成“平平仄平仄”。所以這是一首平起入韻,押平水韻“十三阮”部,上聲的仄韻五絕。和王維一樣,它的這個首句雖然是仄聲字“寺”,是平水韻“四寘”部,與后兩句的韻腳字“晚、遠”發(fā)音毫不相干。 我們甚至可以把仄韻格律詩首句不入韻(押仄聲)看作一種常態(tài)規(guī)則,在我們自行創(chuàng)作的時候使用,這是不是感覺更靈活了些呢? 所以小眾并非不是壞事,沒那么多人寫,就沒有那么多規(guī)矩要遵守。 至于個人的“寒山遮不住,萬事流云渡”倒是首字同韻的作品,純粹是當時想起了辛棄疾的那句“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有感而發(fā)才寫成了那首符合當時情景的仄韻五絕,并沒有去遷就王維、劉長卿的首句入仄不入韻的套路。 寫詩這個東西,就好像駕校學開車,有很多規(guī)則和知識必須要學習,但當你成為老司機之后,就會發(fā)現(xiàn)不知道是不行的,但是知道了也就夠了,并不一定要嚴格遵守。 格律詩知識看似繁瑣精細,實際上都是為了說明一點:格律是為了讓詩清朗通順的一個工具。 對于一個掌握了格律知識的詩人來說,任何規(guī)則都比不過自己大聲朗誦幾遍,找出不通順的地方修改更重要。 當然,對于格律初學者來說,首要的是學習規(guī)則,然后才能凌駕規(guī)則。 看到別人把車開得飛起,你當然也可以學,但是你總得先拿到駕照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