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智深就像那個小孩子,在絕望的社會海灘上拯救一條條能救到的生命,他拯救不了全部,但并不因為拯救不了全部就一條也不拯救了。 在北宋那個名為盛世實則民不聊生的虛偽壓抑的時代,魯智深的每每出現(xiàn)總給人以拯救的希望,我們看到,北宋社會上層奢侈淫靡喜尚空談,下層巧事逢迎盤剝有術(shù),城內(nèi)生計艱辛,城外盜賊遍地,百姓幾無活路。司馬光窮盡畢生之力寫的《資治通鑒》算是白寫了,因為當(dāng)朝看不懂,他們更愿意把《資治通鑒》看作是政治陰謀小說,并且達(dá)成了高度共識,寧可亡于外不可亡于內(nèi),寧送外賊不與家奴,北宋的GDP遠(yuǎn)超漢唐,但人們的生活卻艱辛至此,如果沒有《水滸》的描寫誰會相信呢?毛 指出,《資治通鑒》總結(jié)起來就一句話“治國就是治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將不國”,所以知曉并明了這句話,不讀《資治通鑒》也無所謂,同樣的如果不知曉和明了這句話,讀了《資治通鑒》也不過增長了一點談資而已。 《論語?憲問》中言“禮失而求諸野”,在孔子看來,上層禮樂崩壞后,就要到民間去尋找真理和出路?!罢塘x每從屠狗輩 負(fù)心多是讀書人”,禮樂崩壞之后,學(xué)的文化東西越多,陷得就越深,對社會的作用和價值就越低,反而是沒有文化知識的粗人對社會更有建設(shè)性作用,因為這個時候的主流文化是逆道的,腐朽而無用只會侵蝕人心。 中國古語說的好,唯有上智下愚堅定不移,中智則動搖不定。也就是所謂大智若愚,上智與下愚有時分辨不出來。魯智深給人的感覺好像是屠狗之輩的下愚,但卻是上智。他無論做什么事都沒有猶豫彷徨過,更沒有悲觀失望過,他殺過人放過火但卻從不說謊話,對敵對友都是直來直去,對鄭屠就直接告訴他我就是來消遣你的;對賀太守就直接說我是梁山好漢,不要打傷我否則梁山會來復(fù)仇,到時你腦袋不保;在招安這個事情上,明確反對宋江告訴他不要對當(dāng)朝的昏官庸主抱幻想。事實證明,宋江和吳用等主降派是中智人物,在投降和反抗之間屢屢搖擺。 魯智深身上帶有強烈的佛的轉(zhuǎn)輪意味,智真長老給他的偈語:“靈光一點,價值千金;佛法廣大,賜名智深。”“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薄胺晗亩埽雠D而執(zhí),聽潮而圓,見信而寂”。好像有些宿命論,但從佛的角度來說就是一個輪轉(zhuǎn),只不過魯智深自己現(xiàn)在還不知道。對于魯智深的梁山好漢行徑,智真長老說“徒弟一去數(shù)年,殺人放火不易?!边@并不是否定譏諷魯智深,相反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慨,社會末法之時,誰來匡正乾坤除妖斬魔還人間太平清凈呢?智真長老從魯智深一入五臺山就告訴其他諸僧,魯智深將來會修成正果,成就遠(yuǎn)在他們之上。這實際就是他對魯智深的褒獎和期許,因為魯智深殺的是該殺的人,殺惡貫滿盈的人就是在度好人,菩薩也有金剛怒目之時。 在擒獲方臘之后,魯智深突然變得消沉落寞和宋江的狂喜形成鮮明對比,給人的感覺不像勝利而更像即將來臨的噩運臨頭。在六和寺聽得錢塘潮信后,魯智深突然頓悟了,知道自己即將圓寂后無半絲慌亂,談笑風(fēng)生本色不改,說明他已看破生死,淡看紅塵,魯智深不識字,這時突然會寫字做文章了,寫下“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里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焙髨A寂。這不是作者的疏漏,而是魯智深此時頓悟了,以前雖是佛身但并未頓悟,頓悟之后便入到了般若境界,一通百通。魯智深自身的魅力將梁山形象升華到了一個俠義的至高境界,他的離去也暗示著梁山即將土崩瓦解,寫到此時,施耐庵先生恐怕也是心如死灰了,梁山全書草草收尾。 徑山大惠禪師點評魯智深的法語是:魯智深,魯智深!起身自綠林。兩只放火眼,一片殺人心。忽地隨潮歸去,果然無處跟尋。咄!解使?jié)M空飛白玉,能令大地作黃金。后兩句“解使?jié)M空飛白玉,能令大地作黃金”已是佛的所為,示意魯智深涅槃成佛。 金圣嘆評魯智深為一百單八將中上上人物,道:“寫魯達(dá)為人處,一片熱血直噴出來,令人讀之深愧虛生世上,不曾為人出力?!泵鞔泻笃诘乃枷爰依钭课釋︳斨巧畹馁潛P可說無以復(fù)加,稱魯智深為“仁人 、智人、勇人、圣人、神人、菩薩、羅漢、佛”。 在那個弱者無助強者橫行上上下下都寡廉無恥的黑暗年代,魯智深就像一縷陽光給人以溫暖給人以光明,讓人在無盡的絕望壓抑中透出一口氣來,雖然只是一縷但卻給人以感動給人以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