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氣丸是《金匱要略》里的名方?!督饏T要略》第5章、第6章、第12章、第13章、第22章都提到了腎氣丸。 組成:干地黃八兩、薯蕷四兩、山茱萸四兩、澤瀉三兩、茯苓三兩、牡丹皮三兩、桂枝一兩、附子(炮)一兩 腎氣丸并不是張仲景的發(fā)明,而是他搜集來的,據(jù)說是一個姓崔的醫(yī)生家傳的方子。這個方子的配伍思路非常值得學習,號稱“三補三瀉”。 三補是指地黃、山藥(薯蕷)、山茱萸這三味藥,三瀉是指澤瀉、茯苓、牡丹皮這三味藥。 很多人認為三補三瀉就是用三味藥滋補,怕補過度了所以用三味藥反佐一下,其實并非如此。 欲補正氣,先清邪氣。澤瀉清腎中濕,并干地黃補腎陰。茯苓清脾中濕,并山藥補脾陰。丹皮清肝中濕,并山茱萸補肝中陰。亦可解釋為山茱萸、地黃酸甘化陰,山藥補氣令滋陰藥物得化。而附子溫補心脾腎之火,桂枝溫陽通絡(luò),此論應(yīng)無異言。 方中滋陰藥與助陽藥并用,三味滋陰藥合計十六兩,三味攻邪藥合計九兩,兩味溫陽藥合計二兩,滋陰藥的數(shù)量超出助陽藥數(shù)倍。可見仲景制方的本意,不是補腎溫陽以扶陽之不足,而在于填精化氣以復(fù)腎之氣化。本方滋陰以戀陽,從而補納腎中真陽之氣,以恢復(fù)其氣化功能,故方名不曰“腎陽丸”,而曰“腎氣丸”。 方中妙在山茱萸可澀精而令氣不走,使茯苓、澤瀉只能瀉邪而不能傷正。澀而不閉,更無精離腎宮而內(nèi)敗之虞也。 腎中之火,非水不能生,亦非水不能養(yǎng)?;鹕谒?,則火不絕?;痧B(yǎng)于水之內(nèi),則火不飛。山茱萸既補且澀,補精則精盛而水增,澀精則精閉而水靜。自然火生而無寒弱之虞,火養(yǎng)而無炎騰之禍,助熟地、山藥而成既濟之功,輔附子、桂枝而無亢陽之失矣。 腎氣丸有很多化身: 腎氣丸-附子、桂枝=六味地黃丸 錢乙用來治小兒,他認為小兒陽氣足,不需要用附子、桂枝,就去掉了這兩味藥,成了最有名的六味地黃丸 六味地黃丸+枸杞、菊花=杞菊地黃丸 加枸杞、菊花清肝火、滋肝陰。 六味地黃丸+當歸、白芍=歸芍地黃丸 加當歸、白芍以補肝血 六味地黃丸+麥冬、五味子=麥味地黃丸 加麥冬、五味子潤肺斂肺。 腎氣丸-桂枝+牛膝、車前子、肉桂=濟生腎氣丸 加強溫下焦陽氣的力量,同時加強利尿作用。不止是加了牛膝和車前子,茯苓的用量也翻了一翻。 把濟生腎氣丸打亂比例,就是金匱腎氣丸。 從某種角度上講,“金匱腎氣丸”其實是一個怪胎 “濟生腎氣丸”的用藥量是: 熟地黃160g、山茱萸(制)80g、山藥80g、牡丹皮60g、茯苓120g、澤瀉60g、肉桂20g、附子(制)20g、牛膝40g、車前子40g “金匱腎氣丸”的用藥量是: 生地黃108g、山茱萸(酒炙)27g、山藥27g、牡丹皮27g、茯苓78g、澤瀉27g、桂枝27g、附子(炙)4.5g、牛膝(去頭)27g、車前子(鹽炙)27g 看出來了嗎?金匱腎氣丸的比例與標準腎氣丸的比例是不同的。 真正的腎氣丸因為ID被搶注了,所以改名為桂附地黃丸。這又是一例山寨打敗正品的案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