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前,學術界和文史界對張學良將軍家鄉(xiāng)到底在哪里就展開了強烈爭論。說法分別有海城、臺安、盤錦等三地。后來,一些專家和學者通過幾個證據,認為張學良的家鄉(xiāng)在盤錦市大洼縣。首先,1984年《大洼文史資料選編》第五期刊載的一份1913年《張作霖喪母哀啟》中曾寫道:作霖先世,自山左移奉省海城縣。(后)徙居于海城西偏之小洼(今屬大洼縣)。” 由此看出,張學良的先祖是從山東遷來的,而高祖、曾祖、父親,都是在大洼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張學良于1936年發(fā)動了“西安事變”,隨后就被蔣介石囚禁了。他哪里知道,家鄉(xiāng)已于1937年由海城劃歸盤山縣了。1970年又劃歸大洼區(qū),大洼區(qū)于1975年底撤區(qū)立縣。地理位置絲毫未變,而行政區(qū)劃已幾易其名。 再有,就是大洼還有張學良的祖居遺址,并有其親自題寫的“張氏墓園”(在東風鎮(zhèn),即原來的駕掌寺,葬有其高祖張永貴、曾祖張發(fā)、祖父張有財、二伯父張作孚等人)。 張學良對家鄉(xiāng)也是有感情的。如解放前,為發(fā)展家鄉(xiāng)教育事業(yè)。他曾投巨資興辦過駕掌寺新民小學、育紅小學;為發(fā)展家鄉(xiāng)體育事業(yè)。1929年,張學良責成遼寧省教育廳撥???,在盤山縣縣知事公署北面(現市第一初級中學的位置)建了3萬平方米的運動場;為發(fā)展家鄉(xiāng)農業(yè),他還在此開辦過營田公司;為支持家鄉(xiāng)的抗戰(zhàn),曾撥發(fā)5萬塊銀元和一些槍枝彈藥資助抗日義勇軍,并賞給義勇軍將領張海天、項青山帶有少帥肖像的金殼懷表各一塊;他還關心家鄉(xiāng)百姓疾苦。1930年,盤山大水成災,10余萬災民流離失所,張學良接到報告后立即部署賑濟工作;張學良還舉賢不避親,部下中愛用家鄉(xiāng)人,如王鐵漢(盤山人,“九一八”事變時,率部打響了抗日第一槍 )、魯穆庭(大洼人,曾任東北軍司令部被服廠少將廠長)、欒貴田(大洼人,曾任東北軍事務處處長)等。 通過這些,就可以證明張學良就是盤錦人。 但說張學良將軍是海城或臺安人,也有一定原因。如鄰地臺安縣,是張學良的“出生地”(其實,他出生在一駕馬車上,而當時馬車正好走在臺安境內,臺安就成了他的“出生地”)。另外,張學良在民國時期還曾給《臺安縣志》撰過序,并撥款興辦過一所新民小學。為紀念張學良,臺安縣也先后出版了《張氏父子與臺安》、《張學良與臺安》、《千古功臣頌》等文史專輯;在硬件建設上。1990年,臺安縣人民政府將其舊居確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建起了張學良將軍出生地紀念館;1994年全縣人民又集資修建了“漢卿(即張學良)廣場”;2005年,該縣又在西平森林公園修建了一座總面積10公頃的“少帥陵”。 還有,由于張學良的老家1937年以前歸海城管。所以張學良就成了很多人印象中的“海城人”?! ?/span> 對此,對張學良歷史有著長期研究的史學家張德良先生的說法更客觀。他說,從歷史上說,張學良家鄉(xiāng)是海城縣,從今天來說,張學良家鄉(xiāng)是大洼,張學良的出生地是臺安縣。 家鄉(xiāng)人——盤錦人還和張學良將軍有著根深蒂固的親情,近年來盤錦舉行過不少相關活動。如2000年6月3日,大洼各界人士隆重集會,慶祝張學良百歲華誕;2001年,又召開了“大洼縣鄉(xiāng)親痛悼偉大的愛國者張學良先生大會”;還有2006年的“話說張學良學術報告會”,2007年的“東北軍十四年抗日戰(zhàn)爭史第二次國際學術研討會”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