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22歲。 初診:右手鵝掌風4年3個月。龜裂,癢痛,出血,冬季加重。每月經(jīng)行2次,色黑不暢。正值經(jīng)前,面部滿布紅色丘疹,奇癢難忍,脈數(shù)苔黃。 辨證:癥由腳癬時時搓癢傳染,濕熱內(nèi)蘊,血熱而瘀,不榮肌膚。 處方:生地(酒浸)、當歸、桂枝、赤芍、川芎、桃仁、紅花、丹皮、紫草、定風丹(制首烏,炒白蒺藜)、白蘚皮、烏蛇肉(蜜丸先吞),炙草、鮮生姜、棗、黑芥穗、皂刺。 二診:10天后,上方服5劑,下黑血塊屑甚多,面部紅疹已退,右掌龜裂愈合,皮損修復,仍感癢痛。 處方:久病營衛(wèi)阻塞,加麻黃、桔梗,開表閉以通皮部之氣;日久頑疾,加狼毒攻毒;黃帶陰癢,加生苡仁,黃柏,蒼術(shù),川牛膝,蛇床子,以清濕熱。 隨訪7劑后諸癥皆愈,追訪5年未復發(fā)。 按:基本方內(nèi)暫加的狼毒,《綱目》謂有大毒。主“惡瘡,鼠瘺,疽蝕”,“積年干癬,惡疾風瘡”。近代臨床實驗證實,對頸淋巴結(jié)核,睪丸、骨、皮膚、肺等結(jié)核,有顯效(狼毒棗),對各種頑固、積久難愈之皮膚病,煎劑加入,有奇效。又參合眾多扶正解毒群藥,絕無中毒之虞。 方中桃紅四物合桂枝湯,養(yǎng)血潤燥,活血祛瘀,通調(diào)營衛(wèi)。定風丹(制首烏、白蒺藜對藥)滋養(yǎng)肝腎,烏須發(fā),定眩暈,養(yǎng)血驅(qū)風止癢;丹皮、紫草涼血解毒;白蘚皮苦咸寒,入肺與大腸、脾與胃四經(jīng),功能清濕熱而療死肌,為風熱瘡毒、皮膚癢疹特效藥,服之,可使?jié)€、壞死、角化之皮膚,迅速層層脫落而愈;脾胃虛寒者酌加反佐藥,本品對濕熱黃疸,兼見全身瘙癢者,對癥方加入,一劑即解。 |
|
來自: 仁和堂老軍醫(yī) > 《皮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