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難(第一段,脈有三部,部有四經(jīng)) 【原文】 曰:脈有三部,部有四經(jīng),手有太陰、陽明,足有太陽、少陰,為上下部,何謂也? 然: 手太陰、陽明金也,足少陰、太陽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 足厥陰、少陽木也,生手太陽、少陰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為上部。 手心主、少陽火,生足太陰、陽明土,土主中宮,故在中部也。 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養(yǎng)者也。 脈有三部九侯,各何主之? 然:三部者,寸、關(guān)、尺也。九侯者,浮、中、沉也。 上部法天,主胸上至頭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鬲以下至臍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臍以下至足之有疾也。審而刺之者也。 人病有沉滯久積聚,可切脈而知之耶? 然:診病在右脅有積氣,得肺脈,結(jié)脈,結(jié)甚則積甚,結(jié)微則氣微。 診不得肺脈,而右脅有積氣者,何也? 然:肺脈雖不見,右手脈當沉伏。 其外痼疾同法耶?將異也? 然:結(jié)者,脈來去時一止,無常數(shù),名曰結(jié)也。伏者,脈行筋下也。浮者,脈在肉上行也。左右表里,法皆如此。假令脈結(jié)伏者,內(nèi)無積聚,脈浮結(jié)者,外無痼疾;有積聚脈不結(jié)伏,有痼疾脈不浮結(jié)。為脈不應病,病不應脈,是為死病也。 --------------------------------------------- “脈有三部,”- 診脈有寸、關(guān)、尺,三部。 “部有四經(jīng),”- 左邊兩,右邊兩,上中下。三四,一十二。 (每部各有表里兩經(jīng), 左手 寸:手少陰心經(jīng)與手太陽小腸經(jīng)相表里; 關(guān):足厥陰肝經(jīng)與足少陽膽經(jīng)相表里; 尺:足少陰腎經(jīng)與足太陽膀胱經(jīng)相表里; 右手 寸:手太陰肺經(jīng)與手陽明大腸經(jīng)相表里; 關(guān):足太陰脾經(jīng)與足陽明胃經(jīng)相表里; 尺:手厥陰心包經(jīng)與手少陽三焦經(jīng)相表里。) 就是(老師板書) 左手,心、小腸、肝、膽、腎(膀胱) 右手,肺、大腸、脾、胃、命門、三焦。左手右手的脈。 左手, 心與小腸是寸脈,心是沉,小腸為??; 肝與膽(是關(guān)脈),肝為沉膽為??; 腎與膀胱(是尺脈),腎為沉,膀胱為浮。 右手, 肺與大腸是寸脈。先記住這個前題。 “手有太陰、陽明,足有太陽、少陰,為上下部,何謂也? - 手的太陰肺、陽明大腸;足的太陽膀胱、少陰腎。 “為上下部”,(診脈時,分別為寸部、尺部) “何謂也?”- 這是什么道理? (回答說, “然:”道理是這樣的:) “手太陰、陽明金也,”-(手太陰肺經(jīng)、手陽明大腸經(jīng),屬金。) “足少陰、太陽水也,”-(足少陰腎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屬水。) “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 ”- 什么意思呢? & 金在上,上屬于陽。左右呢?右屬于陽。所以右手的上部為手太陰肺和(手陽明)大腸。 * 右手的寸脈是肺與大腸。 那么“足少陰、太陽水也,” & 水在下,下就是左,左手,尺脈。記住,水在下而不能上。而"水流下行," 是金生水,水流下行,金在上,是吧。(所以左手的下部為足少陰腎和足太陽膀胱。) (* 左手的尺脈是腎與膀胱。) 記住,這第一句,是金生水。 “足厥陰、少陽木也,”-(足厥陰肝經(jīng)、足少陽膽經(jīng),屬木。水生木。) “生手太陽、少陰火,”-(手太陽小腸經(jīng)、手少陰心經(jīng),屬火。肝膽之木能生火。) “生于手太陽、少陰火”,“生于”這是什么呀?水生木。(老師這句話應為口誤。) (水生木)所以在左手的尺脈的上部是關(guān)。左手關(guān)脈,是足厥陰(肝),足少陽(膽)。 (* 左手的關(guān)脈是肝、膽) “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為上部?!? 所以,這是,左(手),心、小(腸)、肝、膽、腎、膀胱。 (* 左手寸脈是心、小腸) “手心主、少陽火,生足太陰、陽明土,土主中宮,故在中部也。 ”- 手少陰心主和少陽三焦是什么呢?對應在右手的尺部。 “手心主”,“心主”是什么呢?心包,是命門與三焦相表里。(手厥陰)心包與(手少陽)三焦相表里。這是在右手。 (* 右手的尺脈為命門、三焦。) “生足太陰、陽明土,”- 右手,尺脈往上升,就是右手的關(guān)脈,屬于脾胃。 (* 右手的關(guān)脈為脾、胃。) 這一下都有了,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再回來,土生金。 筆記者插圖: “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養(yǎng)者也。 ”- 相生相益,他有這個象,在脈上就應這個象。寸關(guān)尺為什么對應這些部位,就這么來的。 所以你到外邊去看,脈里邊,對應這個關(guān)系里邊,好多家門派。以《難經(jīng)》為主,看呢,只有王叔和,符合這個說法。以王叔和脈經(jīng)為主。其它的包括李時珍的那個(《頻湖脈學》)二十七部脈,你按照他那個背,哪一部應那一部,XXXXX?;厝プ聊グ?。 (附: 《難經(jīng)譯文注解》“對于臟的分配,左手心、肝、腎;右手肺、脾、命門,各家的意見,大都是一致的。 惟有六腑的分配,各說不一,特別是大、小 腸的分屬,更有許多不同的見解,…… 關(guān)于三部分配六腑的問題,后世大多同意王叔和的說法,以為臟腑的表里既有一定的配合關(guān)系,則以腑配臟,分屬六部,似屬合理?!?nbsp; 《古代名醫(yī)》“王叔和,名熙,晉朝高平(今山西高平人)人,生于東漢建安十五年,即公元210年。他學識淵博,為人誠實,做了當時的太醫(yī)令。在中醫(yī)學發(fā)展史上,他做出了兩大重要貢獻,一是整理《傷寒論》,一是著述《脈經(jīng)》?!??!埃?/di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