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老師班上有個比較調(diào)皮的男孩,經(jīng)常在學校惹事,也經(jīng)常在家挨揍。前段時間,男孩把班上的一個窗戶玻璃打碎了,顧老師只得又請他的家長放學后到學校處理此事。男孩的父親趕到學校,不問緣由,直接對孩子大吼:“又惹事,天天就是混,看我回家不把你腿打斷”。 看到父親大發(fā)雷霆,這位平時竄來竄去、不得消停的男孩面帶驚恐,哆哆嗦嗦地站在辦公室的拐角,似乎是等著父親打過來一拳或踢過來一腳。顧老師趕緊勸了勸孩子的父親,等他消了氣,才讓他把孩子帶回家。第二天,男孩不出所料地又被揍了一頓。但過不了幾天,男孩又開始在班上惹事。顧老師非常頭疼,不知道該怎么處理,請家長,怕孩子挨打;不請家長,跟孩子說什么他都不聽。其實,顧老師遇到的情況很多一線教師都遇到過。有些家長,動不動就體罰孩子,他們或許不知道,這種做法既沒有辦法幫助孩子改正自己的行為,也根本無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特別是有些家長,不顧孩子的感受,在公開場合對孩子進行言語和行動上的打擊,這會讓孩子“自尊破碎”,加上孩子因為無法從父母那里得到肯定,孩子的行為會變得更為古怪。他們不斷搞破壞,很大程度就是在刷自己的存在感,博得別人的關(guān)注。另外,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再用粗暴的方式對待他們,就會遭受來自他們的猛烈反撲。他們會變得越來越叛逆,越來越不受控制;他們與父母的心理距離越來越遠,最終站在了父母的對立面。簡而言之,懲罰孩子一定要有度,不能憑著自己的心情來。那么,家長該如何把握這個度呢?筆者認為應(yīng)該依據(jù)這三點。“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在孩子開始懂事的時候,家長就可以立規(guī)矩,把懲罰的力度提前告知孩子,如果孩子踩踏紅線,就給予相應(yīng)的懲罰。立規(guī)矩不是恐嚇,而是一種威懾;懲罰不是為了打擊孩子,而是為了幫助孩子主動避開“雷區(qū)”。所以我們的規(guī)矩不僅僅是“犯了什么錯誤接受什么懲罰”,也要有“取得什么成績獲得什么獎勵”。比如學習,家長可以設(shè)定一個“及格線”,考試成績低于多少分或多少名次,就要接受“取消周末玩耍”或“扣除零花錢”的懲罰;同時家長也要設(shè)定一個“優(yōu)秀線”,考試成績高于多少分或多少名次,就獎勵一些“積分”(可兌換禮物)、“自由玩樂時間”等。部分家長身上有一個“通病”,就是在管教孩子的時候,由著自己的性子來。前面提到的經(jīng)常揍孩子的父親就是如此,他對孩子實施的懲罰不像是教育孩子,反而像是在發(fā)泄自己的情緒。還有一些家長對孩子的某個行為不滿意時,會翻出幾天前甚至幾個月前孩子做出的令他們不滿意的行為進行抨擊。這也是一種很任性的做法。家長懲罰孩子,一定要“一碼歸一碼”、“就事論事”,要克制自己的負面情緒,尤其是不能把工作上的壓力和不快帶到這件事情上。如果家長任性為之,不考慮后果,與孩子的關(guān)系就會變得愈來愈緊張。不任性,是懲罰孩子的重要原則。家長對孩子進行懲戒,不能傷害孩子的身體和心理,既要規(guī)范,又要有彈性。舉個簡單的例子,某家長定好了規(guī)矩:同樣的錯誤犯第一次,面壁思過1分鐘;犯第二次,面壁思過5分鐘;犯第三次,面壁思過10分鐘;超過三次,面壁思過1小時。可是孩子仍經(jīng)常在同一個問題上連續(xù)犯錯,如果按照規(guī)定,孩子每隔幾天就要面壁思過1小時。顯然我們不能這么做,此時家長可以策略地進行一些彈性操作。本來需要面壁思過1小時,但家長可以找出孩子當天的一些閃光點“沖抵”懲戒,像數(shù)學家庭作業(yè)完成質(zhì)量很高;在英語課表現(xiàn)好,主動參與組內(nèi)活動等,對其進行一些減免。這樣不僅避免了不必要的時間浪費,激勵了孩子的學習興致,也保留了規(guī)矩的威懾性。懲罰孩子的目的是為了消除孩子的不當行為,幫助孩子改正錯誤。而有些家長對孩子實施的懲戒無法達到這個目的,甚至讓孩子的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這樣的懲戒方式肯定是出了問題。作為孩子的父母,要檢討自己的行為,要做出改進。話說回來,人無完人,更何況是未成年的孩子,他們身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好的問題,或貪玩好動、或?qū)W習態(tài)度不認真、或責任心不強、或懼難懦弱。父母要以平常心看待,同時進行積極地引導(dǎo),讓孩子在正確的軌道上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