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貴 上一篇談到了“即”,這一篇來談“既”。“既”字的古文字字形只比“即”字多了一個扭轉(zhuǎn)過去的“口”形,而與“即”字的意思卻正好相反:“即”是正在進食的意思,而“既”是已經(jīng)進食完畢的意思。由此產(chǎn)生最為常用的已經(jīng)的意思,成語“一如既往”的“既”就應(yīng)這樣理解,意思是就像已經(jīng)過去了的一樣,而“既”字今天的意思也一如既往地保留著自古以來的各種義項,幾乎沒有什么新的變化。 一、“既”字的字形解讀及造字本義 “既”(旣)字的字形演變與字源演變 “既”字的甲骨文為左右結(jié)構(gòu)的合體會意字,一側(cè)的部件象一只高腳的“豆”(古代一種盛食物的容器)上面盛滿了食物,另一側(cè)的部件象一個跪坐的側(cè)面人形,突出其頭部反方向的“口”,借以表示扭過頭去,或者表示背對著食物,意思是已經(jīng)吃飽了,不再食用了。金文字形改變或者省去了表示“豆”的底座的橫線,有些晚期的金文形體(如上圖第二個金文字形)跪坐的人形呈側(cè)立之狀,但其造字原理仍與甲骨文一致。 小篆“既”字的左側(cè)構(gòu)字部件發(fā)生了變化,將表示“豆”的柱腳和底座的線條訛變?yōu)椤柏啊?,因此便造成了“皀”(今讀作jí或bī)這一部件,右邊部件側(cè)面人形上面的“口”的形體也發(fā)生了變異。再經(jīng)過隸變與楷化之后,于是來源于甲骨文和金文的形體后來寫作“既”,而來源于小篆的形體后來寫作“旣”,今天則一律規(guī)范寫作“既”。 “既”字的本義是進食完畢?!墩f文解字》卷五皀部:“旣,小食也。從皀旡聲。論語曰:'不使勝食旣。’”《說文》的解義“小食也”有人理解為小的食物或者不豐盛的食物,這種解釋是否正確還要依據(jù)許慎自己加的注解才行,那就是緊接著許慎引用《論語》的說法“不使勝食既”來證明他所說的“小食也”的意思。這就涉及到了“不使勝食既”這五個字究竟是什么意思,然而這卻是一個相當不簡單的問題。 如果查這五個字的來源,它應(yīng)該是出自《論語·鄉(xiāng)黨》,其原文如下: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p> 值得注意的是,原文中的相關(guān)文字為“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并非“不使勝食既”,那么何以會有如此不同呢?且先放它一馬,我們先來看看《論語·鄉(xiāng)黨》中的這段話整體意思是什么,讓我們試作如下翻譯: 糧食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糧食陳舊和變味了,魚和肉腐爛了,都不吃。食物的顏色變了,不吃。氣味變了,不吃。烹調(diào)不當,不吃。不時新的東西,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適當,不吃。席上的肉雖多,但吃的量不超過米面的量。只有酒沒有限制,但不喝醉。從市上買來的肉干和酒,不吃。每餐必須有姜,但也不多吃。 《論語·鄉(xiāng)黨》共27章,就是說《論語》這本書的《鄉(xiāng)黨》這一篇當中共有27段文字,集中記載了孔子的容色言貌、衣食住行,展示孔子是個一舉一動都符合禮的正人君子,上面所引的這一章是27段文字中的一段,集中述說孔子在“食”方面的禮儀,我們常說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就出自這里??磥怼叭怆m多,不使勝食氣”的“氣”(繁體字寫作“氣”,下邊有一個“米”字)乃是五谷做成的飯食冒的氣,“食氣”,即飯食之氣,谷物營養(yǎng)價值之所在。宋代哲學家、教育家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對此句注釋說:“食以五谷為主,故不使肉勝食氣”。眾所周知,我們民族自古以農(nóng)立國,是種谷、食谷的民族,人們通常習慣地說自己是吃五谷長大的,吃飯長大的,可見中國人對吃五谷的重視?!叭怆m多,不使勝食氣”的意思就是:席上的肉雖多,但吃的量不超過米面的量,要以五谷的營養(yǎng)為主,這是我國古代重要食論之一,影響深遠。 明于此,下面再來看“不使勝食氣”與“不使勝食既”的關(guān)系。原來“不使勝食既”這句話并非是許慎的引文有誤,而是出自《古論語》,何謂《古論語》?事情的緣由是這樣的: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齊人淳于越反對當時實行的“郡縣制”,要求根據(jù)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駁斥,并主張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秦始皇采納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民間醫(yī)藥卜筮種樹之書以及不屬于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燒毀;有敢談?wù)摗对姟?、《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禁止私學,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此即為“焚書”。 自從秦始皇焚書以來,先秦典籍付之一炬,《論語》幸有民間師傳得以保存,此外另有其他版本的《論語》,《古論語》即為其一?!墩撜Z》傳至漢初,分為《古論語》、《魯論語》和《齊論語》。今本《論語》多取自《魯論語》和《齊論語》。《古論語》與《古文尚書》同出于孔宅壁中,被孔安國所得,孔氏世代相傳??装矅?,字子國,西漢前期人,是孔子的十二世孫?!豆耪撜Z》與今本《論語》在篇目與字句上略有不同,“不使勝食氣”與“不使勝食既”的區(qū)別即在于此。 由此可知,許慎《說文解字》中講到“既”字所引的文字是出自《古論語》,那么該如何解釋這個“不使勝食既”的“既”字呢?晚清研究甲骨文的著名學者羅振玉在《增訂殷虛書契考釋》中解釋為:“既,象人食既。許君訓既為'小食’,誼(義)與形為不協(xié)矣。”他認為許慎將“既”字理解為“小食”的意思,這跟“既”字的字形是不般配的,也就是說,羅振玉依據(jù)“既”字的甲骨文字形,不認可許慎《說文》中的解釋。 由此觀之,將“既”字解為“小食也”的意思是不符合造字原理的。許慎依據(jù)小篆字形解義,將內(nèi)部的表義部件“旡”(讀作jì)誤認作聲旁,故曰“從皀旡聲”,而且對左半邊另一個表意部件“皀”的認定也是基于訛變了的小篆字形,這與“既”字的造字本義是不相符的。 現(xiàn)代著名甲骨文學者李孝定在《甲骨文字集釋》中解釋為:“契文象人食已,顧左右而將去之也。引申之義為盡。”他所說的“契文”即甲骨文,就甲骨文和金文字形來看,“既”的左邊和“即”完全一樣,而右邊則是一個掉轉(zhuǎn)頭口形象的人。因此“食既”也就是“食已”,即已經(jīng)吃完了。李孝定先生的“顧左右而將去之”,這句話說得極為形象,它會使你的腦海中浮現(xiàn)出一個人吃飽了,剔著牙、打著飽嗝而離開宴席的情形,這就是“既”。 二、“既”字的字義演變源流 綜上所述,“既”的造字本義當為進食完畢。這種意思在文獻中已經(jīng)不多見了,例如:“君既食?!保ā抖Y記·玉藻》)意謂君進食完畢(吃完飯了)。 “既”字由此進食完畢的造字本義可以產(chǎn)生如下一些直接引申義和間接引申義: 其一,表示完畢,完了。例如:“既而曰?!保ā豆騻鳌ば辍罚┮馑际恰笆庐叾f”。再如:“既冠之后”就是完成冠禮之后的意思。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幾種意思: 一是表示窮盡,終盡。例如:“吾與汝既其文,未既其實?!保ǔ尚⑹瑁骸凹?,盡也?!保┰偃纾骸案毁犔煜露患?,德施百姓而不費?!保ā痘茨献印ぴ烙枴罚┯秩纾骸叭≈唤?,用之不既?!保ㄋ巍だ罹V《理財論中》) 二是表示終了,整個。例如:“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唐·韓愈《進學解》)再如:“終朝已罷精,既夜未交睫?!保ㄋ巍ね醢彩稇蛸浫~致遠直講》詩)又如:“(孫姓者)言未既,而忽仆于舟,惛然不醒?!保ㄇ濉ど蛟涣亍稌x人麈·舟人見鬼》) 三是表示(日全食或月全食)食盡。例如:“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保ā洞呵铩せ腹辍罚畈ⅲ骸凹?,盡也。日全食也?!痹偃纾骸捌浜舷喈斎缫u辟者,日既是也?!保h·王充《論衡·說日》)又如:“(世宗大定)二十三年五月己卯,月食,既?!保ā督鹗贰ぬ煳闹尽罚?/p> 其二,表示失掉。例如:“不既信,不倍言,義者有取焉。”(《史記·太史公自序》)再如:“既,失也。”(《方言》第六)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幾種意思: 一是表示確定,一定。例如:“既,定也。”(《方言》第六)錢繹箋疏:“既猶已也。凡已然者皆定之意也?!痹偃纾骸爸V曰:'人貌榮名,豈有既乎!’”(《史記·游俠列傳》) 二是表示安定,穩(wěn)定。例如:“忽發(fā)寤以無睹,魂迷念兮情既?!保ㄌ啤ど騺喼秹粲蜗少x》) 三是表示等到,達到。例如:“劉尹至王長史許清言,時茍子年十三,倚床邊聽。既去,問父曰:'劉尹語何如尊?’”(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再如:“國朝文德殿鐘鼓院于夜漏不盡刻,既天未曉,則但撾鼓六通而無更點也?!保ㄋ巍げ探{《鐵圍山叢談》卷一)又如:“鄭氏自宋而元而明以既于今,其衰亦非人力之所能禁,獨其家法之陵夷為可惜耳。”(清·全祖望《諸葛氏義門銘》) 其三,用作副詞,表示已經(jīng)。例如:“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保ā稌虻洹罚┛讉鳎骸凹?,已也?!痹偃纾骸凹葋碇?則安之?!保ā墩撜Z·季氏》)又如:“既得隴,復望蜀,人之常情?!保ā冻蹩膛陌阁@奇》卷六)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幾種意思: 一是表示全、都的意思。例如:“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保ā蹲髠鳌べ夜辍罚┰偃纾骸凹矣屑韧?,國有既滅?!保ā豆攘簜鳌は骞辍罚┯秩纾骸肮示兄岳?,結(jié)之以信,示之以武,故天下小國諸侯既許桓公?!保ā秶Z·齊語》) 二是表示不久、于是的意思。例如:“既,楚發(fā)其賞?!保ā盾髯印妵罚┝簡⑿坩專骸凹龋?,不久之后?!痹偃纾骸凹?,榮公為卿士,諸侯不享,王流于彘?!保ā秶Z·周語上》)又如:“楚成王以商臣為太子,既欲置公子職?!保ā俄n非子·內(nèi)儲說下》) 三是表示隨即、便的意思。例如:“武王使尚父與伯夫致師。王既以虎賁戎車馳商師,商師大敗?!保ā兑葜軙た艘蟆罚┰偃纾骸扒赝踔^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V既取圖奉之,發(fā)圖,圖窮而匕首見?!保ā稇?zhàn)國策·燕策三》) 四是表推測:其,將。例如:“天既訖我殷命?!保ā稌の鞑琛罚┯衢小度航?jīng)平議·尚書二》:“古書'既’與'其’每通用……皆事前推度之辭?!痹偃纾骸皠t此使不智慧者治國家也,國家之亂,既可得而知已?!保ā赌印ど匈t中》) 其四,用作連詞,常與“則、就”相呼應(yīng),相當于既然。例如:“使同乎若者止之,既與若同矣,惡能止之?”(《莊子·齊物論》)再如:“既是我生身的父親,那家業(yè)我應(yīng)得有的?!保ā抖膛陌阁@奇》卷十一)又如:“既定策則仆須急歸營。”(梁啟超《譚嗣同傳》)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兩種意義用法: 一是與“又”呼應(yīng),表并列關(guān)系?!凹取弊纸?jīng)常與“且、又”等字搭配使用,也就虛化為“又”的意思,表示兩種情況兼而有之。如:既高且大,既快又好,既機智又勇敢……例如:“既無老謀,而又無壯事,何以事君?!保ā秶Z·晉語一》)再如:“尚疑而不許,既不益兵,又不易甲?!保ā逗鬂h書·袁譚傳》)又如:“既不能斷蒺藜荊棘之根株,又不能展鳳皇麒麟之拳局?!保ㄎ宕R己《苦寒行》) 二是自身前后呼應(yīng),表并列關(guān)系。例如:“水則源泉混混沄沄,晝夜不竭,既似力者;盈科后行,既似持平者?!保h·董仲舒《春秋繁露·山川頌》)再如:“臣聞沈潛既義,高明既經(jīng),日以陽德,月以陰靈?!保铣に巍ぶx莊《月賦》)又如:“抑予嘗考:從魚際至高骨一寸曰寸,既曰關(guān),既曰尺也?!保ㄇ濉ぶ芰凉ぁ稌啊肪矶?/p> 根據(jù)上面對“既”字的字義演變過程的梳理,現(xiàn)將“既”字字義的發(fā)展脈絡(luò)簡示如下(示意圖中的橫直線表示字義之間的先后演變關(guān)系): 三、含有“既”字文化含義的相關(guān)成語 “既”字在常用成語的使用中大致保留有兩類文化含義: 其一是表示已經(jīng)的意思,例如:成語“一如既往”的意思是指一切都如同已經(jīng)過去的樣子,完全像從前一樣。而“既往不咎”這個成語源自《論語·八佾》:“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痹敢呀?jīng)做完或做過的事,就不必再責怪了,現(xiàn)指對以往的過錯不再責備。成語“既得利益”原本是指已經(jīng)得到的利益,現(xiàn)指人們或集團已經(jīng)獲得的法定的某種特別權(quán)益。而“既成事實”意謂已經(jīng)造成的事實,常指用武力或某種手段強行造成的局面。有個成語叫“東曦既駕”,“曦”指曦和,他是神話中駕日車的神,意謂太陽已經(jīng)在東方升起,比喻驅(qū)散黑暗,光明已現(xiàn)。還有一個成語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源自《論語·顏淵》:“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币馑际且痪湓捳f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馬拉的車也難追上,指話說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數(shù)。 其二是表示既然的意思,例如:成語“既有今日,何必當初”的意思是既然后悔現(xiàn)實的局面,當初為什么要那樣做呢?成語“既來之,則安之”的原意是既然把他們招撫來,就要把他們安頓下來,后指既然來了,就要在這里安下心來。語見《論語·季氏》:“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p> 四、“既”與“即”的用法區(qū)別 本篇說的這個“既”字和上一篇談的那個“即”字,長得頗有點相像,它們的左半邊都一樣,區(qū)別在于右半邊: 從字形與字音的聯(lián)系上看,聲母與韻母都是相同的,差別在于聲調(diào),右半邊是兩畫的就讀二聲,右半邊是四畫的就讀四聲。 從字形與字義的聯(lián)系上看,它們的造字本義都有在食具旁吃飯的意思,右半邊是兩畫的表示正在吃,還沒吃飽;右半邊是四畫的表示已經(jīng)吃飽了,不再留戀食物了。 從它們的使用功能來看,“即”與“既”都可用作動作、副詞或連詞,其區(qū)別在于: 用作動詞的時候,二者的意義明顯不同:“即”側(cè)重表示接近、靠近、迎合、符合等意義;而“既”則側(cè)重表示完畢、完結(jié)、窮盡、終了等意義。 用作副詞的時候,都是表時間的副詞,區(qū)別在于:“即”表示現(xiàn)在的時間,意思是“立刻”、“當即”;而“既”表示過去的時間,意思是“已經(jīng)”、“已然”。 用作連詞的時候,都可以關(guān)聯(lián)相呼應(yīng)的成分,區(qū)別在于:“即”關(guān)聯(lián)的是假設(shè)關(guān)系,意思是“假如”、“即使”;而“既”關(guān)聯(lián)的是并列關(guān)系或推論因果關(guān)系,意思是“既……又……”、“既然……就……”。 所有這些用法和意思都是由它們各自的造字本義“正在吃飯”和“已經(jīng)吃過了”引申出來的,使用時不可不察。然而,十分有趣的是“既成事實”和“即成事實”這兩種說法均無錯誤,在書面表達時,一定要小心區(qū)別使用,前者是“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實”的意思,后者則是銜接它前邊的半句話表示為“……就成了現(xiàn)實”的意思。 五、漫談“既得利益” 拙文啰嗦到此,忽地又想起了前文提到過的一個成語“既得利益”,據(jù)說這是當今中國主要社會矛盾的焦點。 既然“既”的造字本義是進食完畢、已經(jīng)吃飽了的意思,那么可以想見,這“既得利益”四個字用詞是多么的準確,“既得利益”在詞典上的解釋是已經(jīng)得到了利益,其實如果按照“既”字的造字本義,不妨可以通俗地理解為“已經(jīng)吃飽了利益”:已經(jīng)吃飽了政治利益,手握特權(quán)不放松;已經(jīng)吃飽了經(jīng)濟利益,貪款過億不知罪;已經(jīng)吃飽了文化利益,招搖過市不知恥。這些人不知道,“既”字的造字本義是吃飽了就走開,可是當今的情況卻大謬不然,吃飽了也不走開——手握特權(quán)不放松,貪款過億不知罪,招搖過市不知恥:真猶如“饕餮”一般。 如果在這“既得利益”四個字后面加上一個“者”字,那么,“既得利益者”就是指那些已經(jīng)吃飽了利益的人,他們至今還沒有進食完畢,繼續(xù)貪得無厭。你說他們“吃飽了”,他們覺得還差得遠;你今天整治了幾個吃飽了的,明天新上來的還得變本加厲地吃。 如果在這“既得利益”四個字后面加上“群體”兩個字,那么,“既得利益群體”就是指那些已經(jīng)吃飽了利益的群體。據(jù)說中國當下主要有三大既得利益群體:以貪腐官員為代表的權(quán)貴利益群體、以壟斷企業(yè)為代表的壟斷利益群體和以房地產(chǎn)、資源行業(yè)為代表的地產(chǎn)資源利益群體。這些既得益群體不愿意改革,它們攫取了大量社會資源,而使人民群眾的利益被剝奪或利益受損,難以真正分享改革發(fā)展的成果,最終導致國內(nèi)利益關(guān)系失衡,進而造成國民收入分配結(jié)構(gòu)的失衡。 一言以蔽之,所謂“既得利益”,就是指借助于公共權(quán)力謀取私人或部門的特殊的非正常的或不正當?shù)睦?;所謂“既得利益者”,就是在現(xiàn)有社會結(jié)構(gòu)中,憑借特權(quán)而形成的比較穩(wěn)定的合法的或不合法的特殊利益群體成員;所謂“既得利益群體”就是這些既得利益者思想與行為的群體化,就是這些既得利益者為了維護其既得利益而形成的群體。 它們都早已吃飽了,那就是“既”,它們還不知足,還正在吃,這就是“即”??墒菑V大民眾還餓著呢!他們才不管這些,他們希望廣大民眾承認“既成事實”,最好是“既往不咎”,并且能讓他們“一如既往”,既然如此,廣大民眾惟有悲嘆“既有今日,何必當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