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有光才有色。 光色可按光源色、環(huán)境色、固有色等來分類。 物體的固有色彩能否被準確捕獲與當時光線有極大關系。 光源色、環(huán)境色響著照片的色彩傾向。
色溫主要影響到照片的色調感覺。 白天的自然光源屬于較高的色溫,而到了黃昏的自然光源屬于低色溫。 色溫越低,色調越暖(偏黃);色溫越高,色調越冷(偏藍)。 相機中的白平衡與標準色溫的效果是反的。后期軟件中的色溫值雖然是標準色溫值,但效果也是反的。 其原因是:白平衡通過加入補色來達到“平衡”畫面色調的目的。 比如,正常情況下,白熾燈光源色溫偏低,所以畫面本應該偏黃偏暖,但設置了“白熾燈”白平衡后拍攝,相機或軟件中將給畫面增加藍色來中和黃色,從而達到色調平衡的目的。 所以在 Lightroom 等軟件中,才會看到,色溫值較低(如上圖,2850)而照片偏藍的情況。
光源的顯色性會直接影響到照射物體后反射的顏色逼真度。 光源對于物體固有顏色呈現的程度稱為“顯色性”,也常稱做“顯色指數”(Ra)。 顯色性高的光源對顏色的再現較好,我們所看到的顏色也就較接近自然原色。 顯色性低的光源對顏色的再現較差,我們所看到的顏色偏差也較大。 1、顯色性好的光源環(huán)境里所拍攝的照片色彩豐富、飽和度適中或較高,色彩比較逼真。例如日光或光譜全的閃光燈照射下拍的照片。 2、在顯色性差的光源環(huán)境里拍攝的照片則表現為色彩較淡、飽和度較低。例如一般的室內日光燈、白熾燈以及三基色不平衡的攝影燈或室外陰天、陰影里所拍的照片。一般顯色性差的照片都須經校色處理才能較好地還原人眼所見的顏色。 ◆ ◆ ◆ 光度可以從兩方面考慮,一是現場光線的強弱,二是光源對拍攝主體的照度。
整體光線偏強或偏弱,可按“白加黑減”的原理進行拍攝。 比如,在雪地拍攝,通常要增加曝光補償;而在較暗場景下拍攝,可適當減少曝光補償。
光源發(fā)出的光線亮度一般遵循平方反比定律,也稱照度第一定律。 在用點光源照明時,與光線垂直的物體表面上的照度跟光源的發(fā)光強度成正比,跟被照亮的面到光源的距離平方成反比。 比如,位于離光源 2 米的被攝對象,受光量為 100 光度單位;離至 3 米處,受光量為 45 個光度單位;如果再離至 4 米處,則受光量只有 25 個光度單位了。 ◆ ◆ ◆ 光比通常指的是拍攝主體受光面與背光面的亮度差。 光比大小通常與光的強度有關,主要還是由光的匯聚程度來決定。 決定光匯聚程度的主要依據有: 1、光源的面積與距離。 2、直射還是散射。 一般來說,光源?。▍R聚程度高)的光線較硬,光源大(匯聚程度低)的光線較軟。 晴天硬,陰天軟;正午硬,早晚軟;直射硬,散射軟。 通常,小光源會產生較強的陰影,也有利于揭示物體紋理。 大光源會帶來柔和的陰影,適合人像攝影。 ◆ ◆ ◆ 光源的角度和高度,對攝影作品將產生極大的影響。
根據照相機鏡頭的朝向,可將光源分為:順光、前側光、側光、側逆光,逆光等。
根據光源的高度位置,可將光源分為:頂光、高位光、中位光、低位光和腳光。 ◆ ◆ ◆ 由主光、輔助光(修飾或輪廓強調)、背景光或頂燈等來為主體造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