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劑型就是方劑應用于患者的形式,也是中藥施于患者機體前的最后形 式。中藥最常見湯劑型除了的湯劑以外, 就是“丸、散、膏、丹”。此外,傳統 中藥劑型還有供口服的膠劑、露劑、酒劑,供皮膚外用的涂擦劑、浸洗劑、熏 劑,供體腔使用的栓劑、藥條、酊劑等等。本世紀 30 年代出現了中藥注射劑,以后 又發(fā)展出膠囊劑、片劑、沖劑、氣霧劑、 膜劑等新劑型。 中藥藥劑的起源可追溯至夏禹時代 (公元前 2140 年),那時已經能釀酒,并出現了由多種藥物浸制而成的藥酒。釀 酒時又發(fā)現了曲(酵母)。曲劑具有健脾 胃、助消化、消積導滯的功效,是一種復合酶制劑,至今仍在應用。 漢代名醫(yī)張仲景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共收載醫(yī)方314首,其中記載有湯劑、浸劑、丸劑、散劑、酒劑、 浸膏劑、糖漿劑、洗劑、軟膏劑、栓劑 等10余種劑型。晉代葛洪著《肘后備急方》 中記載了鉛硬膏、干浸膏、蠟丸、濃縮丸、錠劑、條劑、尿道栓劑、餅劑等劑型。唐代藥王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分別收載成方 5300 首和 2000 首, 有湯劑、丸劑、散劑、膏劑、丹劑、灸 劑等劑型,其中比較著名的成藥有磁朱 丸、紫雪丹、定志丸等,至今沿用。北宋政府于 1076 年初在京師設立了太醫(yī)院 賣藥所(后改稱太平惠民局)及修合藥 所(后改稱和劑局),制備丸、散、膏、丹和各種飲子等成藥出售,其后又在全國各地設置分支機構多所,此為中國官營商業(yè)性藥房之始,它的出現使中成藥 具備了一定的標準規(guī)格 ;到明代《本草綱目》已收載劑型 40 余種。 可見,中藥傳統劑型是很豐富的,不僅包括供病人自己進行制劑加工的飲 片,還有各種形態(tài)各異的供患者直接服用或外用的成藥,不同劑型的中藥各具 不同的用途特點。 湯劑 湯劑是最古老的劑型。把藥材放入適宜的容器中用水煎煮一定時間,去掉藥渣即成湯劑。湯劑的出現,使人們能夠更加有效、充分地利用藥材,促進了醫(yī)學、藥學的發(fā)展,開了方劑應用的先 河。湯劑在體內吸收快,能迅速發(fā)揮療 效,并可以隨證加減,靈活運用。湯劑還可用于外洗和灌腸,治療皮膚科、外科、 骨傷科、肛腸科疾病及某些內科疾病。據說湯劑的來源與伊尹有關。伊尹是商湯王的御廚。《資治通鑒》記載 :伊尹“作湯液本草,明寒熱溫涼之性,酸苦辛甘咸淡之味,輕清重濁,陰陽升降, 走十二經絡表里之宜。今醫(yī)言藥性,皆祖伊尹” ,“湯液”即為湯劑。有人解釋湯劑的內涵時說:“湯者,蕩也”,對病邪有掃蕩之功,可知其來勢勇猛、見效快捷,便于藥物配伍應用。湯液的出現為日后中醫(yī)方劑理論的發(fā)展做了準備。 丸劑 丸劑是指將藥物細末與一定的賦形劑混合成圓形固體狀。正所謂“丸者, 緩也”,丸劑在體內分解吸收需要一定的 時間,停留期間也較長,即起效慢、持 續(xù)時間長,加之貯存與服用都很方便, 故丸劑適用于慢性疾病須長期服藥的情況。丸劑因賦形劑不同,又可分為水丸、蜜丸、糊丸等。最常見的在蠟丸中包裹的中藥藥丸 、就是傳統的蜜丸,是傳統中成藥丸劑的一種。傳統蜜丸分為大蜜丸和小蜜丸,每丸重量在0.5g(含)以上的稱大蜜丸, 以下的稱小蜜丸。蜜不僅是賦形劑,同時也起到藥物的作用,這是大多數劑型所不具備的。蜜同時因其味甜,性緩、入中,還起到使藥物作用部位停于人體中、上的作用。有些丸劑改劑型后,在 人體內迅速崩解下溶,作用部位偏下了。所以現在有些治療中焦、膈與心肺的片劑、膠囊劑等療效反而不如蜜丸。 散劑 散劑是傳統的中藥劑型之一,在《黃帝內經》中已有散劑的記載;《傷寒論》 和《金匱要略》中記載散劑達50余方 ;《名醫(yī)別錄》中對散劑的粉碎方法有“先切細曝燥乃搗,有各搗者,有合搗者……” 的論述。這些制備原則至今仍在沿用。散劑為藥物研碎后干燥均勻的粉末。粉末顆粒有粗有細,應用途徑有內服與外用,還有極細粉的散劑可用于五官科。散劑的特點是 :“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因散劑比表面積較大,因而具有易分散、奏效快的特點。此外散劑制法簡便,劑量可隨證增減,當不便服用丸、 片、膠囊等劑型時,均可改用散劑。 膏劑 膏劑是中藥古老的劑型之一,其從萌芽、成熟至發(fā)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 過程。早在《山海經》中就記載了羯羊脂,用于涂搽皮膚以防皸裂,可以說是 最原始的膏藥?!饵S帝內經》中記述了“豕 膏” 、“馬膏”等藥劑用于治療外、傷科 疾病。南北朝時稱膏劑為“膏方”。唐代 也有“摩膏”的稱謂。明清時改稱“膏滋” 或“膏”,并納入膏劑的范疇。隨著歷史 的發(fā)展,膏劑的用途逐漸擴大,不但治 外病、內病用膏,預防疾病也用膏劑。膏劑是藥物經水或植物油煎煮濃縮而成的膏狀劑型。有內服和外用兩種。其中,煎膏是內服劑,將藥材反復煎煮, 去渣取汁濃縮,再加蜂蜜或砂糖、冰糖 煎熬成膏狀即成 ;軟膏是外用膏劑,將藥物細末或油榨取的有效成分與基質(植 物油、動物油、礦物油、石蠟等)混勻而成, 外觀為半固體狀,可涂于皮膚、黏膜, 涂后漸漸溶化或軟化而作用于患部,可用來治療外科、皮膚科的疾病 ;硬膏是外用膏劑,又稱藥膏、黑膏藥,將藥物置麻油中炸取有效成分,去渣繼續(xù)熬煉濃縮,再加鉛丹、白蠟等收膏,趁熱涂于紙、布等裱褙材料上即成,應用時在火上加溫使藥物融化,敷貼于患處或穴 位,可治療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瘡瘍或某些內科疾病。 丹劑 丹劑是伴隨著煉丹術出現的,是用升華法煉制的含汞、砷的粉狀劑型,具體來說是水銀、硝石、雄黃等礦物藥在 高溫條件下,經過煉制、升華、融合等技術處理制成的不同結晶形狀的無機化 合物,如紅升丹、白降丹等,為傳統劑 型,大多含水銀成分,故一般僅供外用, 或用以配制丸散供外用,具有消腫生肌、 消炎解毒的作用。后世人們?yōu)閺娬{某些成藥的突出功效,或因方中含有貴重藥 品,也稱之為丹,如大活絡丹(實為丸劑)、 玉樞丹(實為錠劑)等;部分丸劑、散劑、 錠劑品種多以朱砂為衣,因其色赤習稱 丹。這種廣義的“丹”包括的劑型多而 雜亂。上述藥物就劑型而論,實際上非屬于丹藥。狹義的丹藥僅指用汞和某些礦物藥煉制的化合物,其制備方法有升法、降法和半升半降法等。丹藥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與疾病斗爭中,在冶煉技術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吨芏Y· 天官篇》載:“瘍醫(yī)療瘍,以 五毒攻之”。鄭康成注謂 :“今 醫(yī)方有五毒之藥,作之,合 黃渣,置石膽、丹砂、雄黃、礬 石、磁石其中,燒之三日三夜,其煙上者,雞羽掃取用以注瘡,惡肉破骨則盡出也?!痹谇匾院螅貏e是魏晉南北朝, 煉丹取得了突出成績。晉代葛洪以煉丹術著稱于世,他繼承了前人的理論,通 過實驗,總結了當時煉丹的經驗,寫成了《抱樸子· 內篇》十二卷,內有“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之句, 對煉丹術及后代化學、冶金等貢獻很大。梁代名醫(yī)陶宏景也很善于煉丹,著有《合 丹法式》等書。明代陳實功《外科正宗》 中對其丹藥之組方、煉制及臨床應用等 有較詳細的論述。用紅升丹、白降丹等丹藥治療瘡癤、 癰疽、疔、瘺及骨髓炎等至今仍很普遍。其特點是用量少,藥效確切??刹捎梅?末涂于瘡面,亦可制成藥條、藥線和外 用膏劑。且廉價易得,故為歷代中醫(yī)沿用。但毒性較強,只能外用,一般不可內服, 在使用上還要注意劑量和部位。 膠劑 膠劑是以動物的皮、骨、甲、角等 為原料,用水煎取膠質,用經濃縮凝固而成的固體內服制劑。中國應用膠劑治療疾病已有悠久的歷史?!渡褶r本草經》 載有“白膠”和“阿膠”,至今仍在廣泛使用。膠劑多供內服,其功能為補血、 止血、祛風以及婦科調經等,用以治療虛勞、羸瘦、吐血、衄血、崩漏、腰腿 酸軟等癥。膠劑中富含蛋白質、氨基酸 等營養(yǎng)成分,作為補益藥,適用于老年人、久病未愈者或身體虛弱者,可單服,也可制成丸散或加入湯劑中使用。常用的膠劑,按其原料來源不同, 大致可分為皮膠類、角膠類、骨膠類、甲膠類和其他膠類。膠劑根據治療需要, 常加入糖、油、酒等輔料。輔料既有矯味及輔助成型作用,亦有一定的醫(yī)療輔 助作用。輔料的優(yōu)劣直接關系到膠劑的質量。 露劑 露劑又稱藥露,是含芳香揮發(fā)性成 分的中藥材經水蒸氣蒸餾制得的飽和或 近飽和的澄明水溶液制劑,是中藥傳統劑型之一,臨床多供內服。露劑能夠保 留藥材固有的香味,便于服用和吸收, 多具有解表清暑、清熱解毒的功效。 酒劑 酒劑是以酒浸泡藥材制成的透明液體制劑。酒可以祛風活絡,通經止痛, 又能防腐而使酒劑得以長期保存,故酒劑常用于風濕痹痛、跌打損傷,或身體 虛弱需要長期滋補的情況。酒劑是藥材用黃酒或白酒為溶媒浸提而制成的澄清液體制劑。又稱藥酒。酒劑服用量少,吸收迅速,見效快,多 用于治療風寒濕痹及補虛養(yǎng)體、跌打損傷等。 其他固體劑型 成藥還有其他固體劑型,均以其外觀形狀而命名,如栓劑、錠劑、糕劑、熨劑、 餅劑、條劑、線劑、釘劑等。臨床用藥時,服藥的冷熱應具體分析,區(qū)別對待。一般湯藥多宜溫服,在不同情況下可涼服。另外,也有熱藥涼服, 或涼藥熱服者。此外,對于丸、散等固體藥劑,除特別規(guī)定外,一般都宜用溫 開水送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