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經(jīng)語 宣道貴德抱無得一 行善利生濟世救人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閑 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 學(xué)習道德經(jīng),開啟大智慧 善是老子的核心主題之一,道德經(jīng)宗旨可以用“道妙德善”來概括。此章最顯著的經(jīng)文就是“圣人常善救人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弊⑨尲腋匾暋暗烂睢?,忽視“德善”,這是很大的偏頗,對理解老子道家思想的高度是不公正的,同時對理解華夏文化也失去了高度和方向。 這是道德經(jīng)“濟世救人”宗旨最直接的告白,所有的經(jīng)文隱含的意義都不會違反這一宗旨,老子把“慈”作為“三寶”之首,后面的反戰(zhàn)章(30C、31C)宗旨相同。歷史上大部分文化精英都被“虛無玄妙”所吸引,把真正的救世情懷忽視了。 當我們逐章深讀經(jīng)文,知道老子的“救世濟人”的博愛情懷無邊無際。如果說第1章、第25章極為深奧,那么此章則非常直白。修行者的深意識和深思維已經(jīng)逐步開啟,對于利根者來再說,宇宙最奧秘的道已經(jīng)開顯,并已經(jīng)安住在道的本位上。老子向往的不爭斗的文明世界已經(jīng)顯露尖尖角,一定會茁壯成長。如何把好爭的世人救拔出來,恢復(fù)自己的本性極為重要。 此章老子講了五善,與水的七善可以對應(yīng)。救人五善值得深深體會,可以對比世界其他文明智者的救人之法,能夠有更深的體會。歷史上很多注釋家給道德經(jīng)下了很多斷語,一說是治國書,一說是兵書,一說是謀略書,都不是,道德經(jīng)就是救世書。這一章是最好的證明。 第二十七章經(jīng)文 第一段: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shù)不用籌策, 善閉無關(guān)楗(jiàn)而不可開,善結(jié)無繩約而不可解。 第二段: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第三段: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第四段: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 是謂要妙。 此章經(jīng)文分為四段。第一段經(jīng)文: 善行無轍跡, 善言無瑕謫, 善數(shù)不用籌策, 善閉無關(guān)楗(jiàn)而不可開, 善結(jié)無繩約而不可解。 這是救世五善法,也是救世五妙法。善字值得注意,普通義是善于,精通。此處可以理解為有特別巧妙之法,非此特別巧妙之法,則世人不可救矣。善法就是妙法,不可思議之法。救人是最難的,一般的勸告沒有用處,只有用妙法,不可思議之法才能轉(zhuǎn)化人心。 經(jīng)文:善行無轍跡。這是第一妙法。王弼注:“順自然之性,不造不始,故物得至而無轍跡也”。行走必然有轍跡,能有行走沒有轍跡的嗎?王弼說,順自然之性,就順其本性,不要人為干涉,萬物都可以成就。這就是老子的善行無轍跡。河上公注:“善行道者,求之于身。不出門,不下堂,故無轍跡?!钡勒咄诘?,要修道就向自己本身求,返回自己的本性就能夠證道,就能夠開啟世人向善的法門。 不需要出遠門去尋找。這就繼續(xù)闡發(fā)“道法自然”的內(nèi)涵,“道法自然”就是老子的無上法門,是老子的密法。《心經(jīng)》說:“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道法自然”是老子的最高法門,能夠幫助世人開啟深思維,把世人從嗜欲的羅網(wǎng)中掙脫出來。這樣的濟世救人法門不需要周游世界就可以獲得,反過來,即使你周游世界也無法獲得這樣的法門。世人出門必須留下轍跡或足跡,世人只能在平地上走。 你看巖羊登山巖如履平地,人那里能夠做到。巖羊就是善行,但還是會留下足跡。鳥比巖羊更善行,巖羊不能翻越的喜馬拉雅山,鳥能輕松飛過去,還不會留下足跡。救世之法必須比巖羊登巖,鳥飛無跡一樣,超出世人的淺思維。 經(jīng)文:善言無瑕謫。這是第二妙法。父母總是教孩子要學(xué)會說話,不要得罪人。但即使學(xué)的再好,世人說話還有得罪人,可見善言是很難的,任何人類語言都可以挑毛病,找不到毛病的語言是沒有的。但老子找到了一種語言,你挑不出任何毛病,這就是不言之言。 第23章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河上公注:“無能與不爭者爭”。誰能夠與不爭者爭呢?誰能夠挑出無言之言的毛病呢?所以說“絕學(xué)無憂,希言自然”,學(xué)不爭之爭,無言之言。無言之言是真正的善言,沒有瑕謫。歸根曰靜,世人都回歸自己的本性,安于寂靜,這不是“善言無瑕謫”嗎? 印度馬鳴大師是一位大修行人,年輕時就名氣很盛。他聽說一位年紀大的肋尊者境界高深莫測,無人能夠戰(zhàn)勝他的辯才,于是帶了弟子前去挑戰(zhàn)。馬鳴走到深山肋尊者修行處,見尊者盤腿而坐,正在修行中,就對尊者挑戰(zhàn)說:“無話不可勝”。意思是你不管辯才有多高,我都可以駁倒你。肋尊者閉目不言,年輕的馬鳴大師等了很久,還是不見尊者開口說話,就以為肋尊者不敢回答自己,徒有虛名罷了。 于是馬鳴帶領(lǐng)弟子得意的回去了。馬鳴走到半路,突然醒悟,“我輸了!”弟子們感到奇怪,肋尊者不是很久不敢說話,自己的師父怎么會輸呢?馬鳴說:“無話不可勝。肋尊者以無話,故我不可勝他?!庇谑邱R鳴急忙趕回去,見到了尊者,向肋尊者頂禮。尊者說:“我知道你會回來的。”馬鳴于是就拜肋尊者為師。這就是老子“善言無瑕謫”的注解。 此句對治善辯者,是使世之善辯者汗顏,改轍而希言,歸與寂靜。世之善辯者眾,多以驚世之言,滔滔之辯,飾智以驚愚(莊子語),世人不知所從。唯有道法自然,歸根曰靜之法為最上。老子先以絕圣棄智以擯斥,再以不言之言而引導(dǎo),使歸善道。 經(jīng)文:善數(shù)不用籌策。這是第三妙法。河上公注:“善以道計事者,則守一不移,所計不多,則不用籌策而可知也?!毙薜勒哳A(yù)測未來,凝神抱一,通天下就是一個大玄同體。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大道至簡,還需要籌策嗎?古代對于大事都要占卦,籌策是占卦的一種方法。 華人喜歡用筷子吃飯,籌策是最古老的筷子?,F(xiàn)在用來吃飯,古代用來算卦,預(yù)測未來。成語一籌莫展就是占卜時代留下來的,一根籌策是無法預(yù)測未來的。計算機最少的進位法就是二進位,一進位是不可能的。數(shù)就是用數(shù)字來占卜,古人說善易者不占,善數(shù)就是善易。 預(yù)測未來的不可思議的法門就是歸根曰靜,希言自然和道法自然,真正懂易經(jīng)的大宗師手中沒有一根籌策,沒有一根蓍草,也沒有計算機。人性是善的還是惡的?籌策和蓍草一籌莫展。但老子說最妙的占卜就是用一根籌策,所以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靈,神得一以靈,萬物得一以生”。修行只有歸根一途,人生最好歸宿就是無私。 此句經(jīng)文對治好爭者。世人爭斗不息,老子先說“不尚賢,使民不爭”(3C),又說“絕巧棄利”(19C)。灌園丈人告誡子貢“有機械必有機事,有機事必有機人。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 人的機心不可動,機心一動,純白之本性蕩然無存。兒子機心一動,父親就永遠失去了兒子。父親機心一動,則兒子永遠失去了父親。籌策用于算計,算計之心不可長。 經(jīng)文:善閉無關(guān)楗而不可解。這是第四妙法。關(guān)楗就是閉門的橫木,要關(guān)閉大門,必須里面用橫木卡住。這是世人的辦法。如何防止犯人越獄是世界各國監(jiān)獄當局的痛疼大事。美國舊金山有一個魔鬼島,人們把監(jiān)獄建在這個小島上,離陸地有好幾海里,水又深又冷,加上堅固的監(jiān)獄圍墻和守衛(wèi),犯人幾乎無法逃出。建設(shè)者以為這是世界上最牢固的監(jiān)獄,沒有犯人可以逃出。 但后來還是有幾名水性極好的犯人越過圍墻,游過水域逃走了。這是世人的善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世人的道即使再高,破壞者的能力還是超過它。據(jù)說后來的北支流監(jiān)獄用了七道防護,至今還沒有犯人能夠成功越獄。這就是世人的善閉。但能夠防住人越獄,能夠防止蒼蠅嗎?能夠防住飛鳥嗎?當然不能。世人的善閉必然是有漏洞的。 河上公注:“善以道閉情欲、守精神者,不如門戶有關(guān)楗可得開”。世人的情欲是最難關(guān)閉的,任何門戶關(guān)楗都無法關(guān)閉,只有修道可以關(guān)閉世人的情欲。這就是善閉。世法都是有關(guān)楗的,既有關(guān)楗,必然可開,只有凝神抱一甚深禪定的妙法才是無關(guān)鍵的,故不可開。世人情欲最難關(guān)閉,從外面關(guān)閉就從里面打開。只有以道之妙法才能關(guān)閉人的情欲。 此句經(jīng)文可以對治情欲,情欲發(fā)動于內(nèi),雖有關(guān)楗于內(nèi),世人目無所視,耳無所聞,但情欲從內(nèi)開啟關(guān)楗,世人不得不屈服。不是世人不討厭情欲,而是世人雖距情欲于外,情欲從內(nèi)發(fā)動,所以歸于失敗。凝神抱一,氣定神閑,歸根則自然無欲。 經(jīng)文:善結(jié)無繩約而不可解。這是第五妙法。約是繩子上打的結(jié)。世人要捆綁物件只有用繩子,因為繩子是最可靠的。母子連心,其中有繩子嗎?世界上還有比母子連心更牢固而不可解的妙法嗎?誰發(fā)明了這一個妙法,使人類代代相傳?這就是“善結(jié)而無繩約而不可解”的謎底之一。繩子捆子的是有形的是身體,而不能困住無形的心。要使人心互相聯(lián)系在一起,不爭是第一根“繩子”。 但世人被另一根繩子牢牢的捆綁住了,就是情欲的繩子。這根繩子是無繩約而不可解,世人被更無形的繩子捆綁很久了,甚至不知道自己身上有這根繩子。交通規(guī)則要求司機系安全帶,剛開始系上就特別感到被捆綁的感覺,但時間久了,就不知道這根繩子的存在了。情欲就是如此。這是世人不可解的一根繩子,世人一旦驚醒,就會討厭這根繩子。 心靈最渴望的是自由,而不是繩子。但嗜欲這根繩子無法解開,只有回歸本性才能解開。這樣我們面前有二根繩子,一根是嗜欲的繩子,世人想掙脫都掙脫不開,另一根是人與本性的繩子,這根繩子想建立起來做不到。前一根繩子是捆綁人的繩子,后面這根繩子是人需要的救命之繩。 老子前章以樹與根為例說法,樹與根之間是必然的聯(lián)系,只有歸根,樹才有生命。歸根的“繩子”必須抓緊不放,嗜欲的繩子必須切斷。修行就是抓緊歸根的繩子,這是“善結(jié)無繩約而不可解”。這根救命之繩抓緊了,嗜欲之繩就容易切斷了。 現(xiàn)在嗜欲之繩捆綁的太牢了。網(wǎng)癮、毒癮是更厲害的繩子,把年輕人捆綁而不能自拔。任憑嗜欲發(fā)展,人的一生就毀了。老子這段話可以從正反二方面來解讀,才能找到人生的最好歸宿。此句經(jīng)文要世人抓緊救命之繩,割斷捆綁之繩,從嗜欲中解脫出來。道法自然是最善的救世之繩約。 以上宣說救世濟人的五妙法(善法),但圣人的妙法不止五種,而是有無數(shù)種。如同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可救八萬四千中煩惱。老子五妙法也是針對五種根器之人,然世人根器遠不止五種,故妙法也遠不止五種。具體來說,善行對治好畋,善言對治好辯,善數(shù)對治好爭,善閉對治好色,善結(jié)對治好功。 第二段經(jīng)文: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是謂襲明。 經(jīng)文: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此句經(jīng)文正式宣告道德經(jīng)的宗旨,就是“救人”,而且是“善救人”。不僅善救人,而且是常善救人。道法自然,歸根曰靜是救拔世人的妙法,亙古以來沒有這樣的妙法出現(xiàn)過。常字顯示無始以來,不是今天的妙法,“自古及今,其名不去”。(21C)常善救人的才是真圣人,口頭的圣人不是真圣人。 釋德清注:“是以圣人處世,無不可化之人?!逼仗熘?,雖然失者蕓蕓,但以圣人的妙法,皆可救度?!?strong>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保?9C)二章經(jīng)文對照起來,圣人救世濟人之意廣大無邊。惡人都是善人,因為可以轉(zhuǎn)化。凡夫都有見道的渴望,圣人有宣道的本懷。 經(jīng)文:是以故無棄人。是以二字證實圣人救度世人的妙法不止五種,五種妙法只是舉例而已。圣人救人不會放棄一個人,這是悲心之大。常善救人是悲心之妙,圣人救人之悲心即妙又大。 這使我們想起地藏菩薩的誓愿:“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如此廣大的悲心是每一個人類文明的大宗師都共有的上德。佛教中曾經(jīng)發(fā)生“一闡提”(斷善根者)是否能夠成佛的教義爭議?!耙魂U提”不能成佛是當時佛教界的共識,因為善根已斷。 東晉《大涅槃經(jīng)》中印度傳來,中土只譯出上半部,道生法師研讀經(jīng)意,提出“一闡提”也能夠成佛,一時觸動大部分佛教徒的信念,于是群起而攻之,道生被逐出僧團。道生只得到蘇州虎丘山以石頭為聽眾說法,據(jù)說頑石紛紛點頭。后來曇無讖譯出《涅槃經(jīng)》下半部,其中正有“一闡提”能夠成佛的教義。 那些當年把他逐出僧團的佛教界人士不得不佩服道生的睿智,“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故事不脛而走。這里爭論的焦點是“一闡提”是否有佛性的佛教理論問題,成佛的依據(jù)是善人和惡人都有善根,“一闡提”善根已斷,傳統(tǒng)理論認為不能成佛。但道生認為“一闡提”佛性尚存,因此可以成佛?!赌鶚劷?jīng)》后半部正是如此宣說。 “故無棄人”一句經(jīng)文,與一闡提能否成佛是同樣的理論問題。也許這二句太像佛經(jīng)所說,以致宋晁說之等懷疑原文無此四句。晁說:“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四句獨得之河上公,諸本無有”?,F(xiàn)在帛書出土有此四句,時代在劉邦稱帝之前。此時佛教尚未傳入中華。王弼早于道生近200年,河上公有說是西漢人,也有說后于王弼很久。 否定王弼本的這四句,就有可能更加坐實這四句老子真言是佛教思想滲入,這無疑會貶低老子思想的高度。現(xiàn)在帛書出土,為老子洗清了冤案。老子“故無棄人”一句,完全與佛教思想站在同樣的理論高度。但老子的時代要早于《涅槃經(jīng)》很多年。中華和印度的智者都在探索濟世救人的理論依據(jù),這是完全可以得到證實的。 王弼注:“圣人不立形名以檢于物,不造進向以殊棄不肖,輔萬物之自然而不為始,故曰無棄人也。不尚賢能,則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則民不為盜;不見可欲,則民心不亂。常使民心無欲無惑,則無棄人矣。”王弼注的很詳細,說明很重視老子“常善救人,故無棄人”二句經(jīng)文。 圣人不會建立刑法來制裁人,不會推崇強者來貶斥能力有差距的人,一切依據(jù)萬物的本性而成就萬物,而不會自己造作,所以沒有棄人。善人惡人,其自然本性都是道生之,都有道性(河上公語),所以沒有人可以被拋棄?,F(xiàn)在佛經(jīng)比較普及,人們不感到老子的思想超越時代,但佛教沒有傳入中華的時代,這樣的思想是遠遠超出同時代的其他思想家的。后世關(guān)于道德經(jīng)是陰謀論、愚民哲學(xué)的曲解不攻自破。 經(jīng)文:常善救物。釋德清注:“物,猶事也。”古代的物可以代表物體、事物、人物(物、事、人),上文既以說救人,此處肯定是指人之外的事和物。老子救人可以理解,為什么要救物呢?物包括動物、植物、萬物。道德經(jīng)以天地萬物對舉,此物是指人之外的萬物,不僅指有生命的動植物,還包括無生命的萬物。這個思想在莊子這里很好理解。 莊子作《齊物論》,說“等生死而齊萬物”,“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齊一”。莊子的思想很好的注釋了老子物的概念。老子對天地萬物的情懷是等同的,既然要救人,就必然要救物。救物是什么概念?恢復(fù)萬物的本性,救人是恢復(fù)人的本性。“道法自然”是善救人的真言,也是善救物的真言。莊子說鶴腿長野鴨腿短,不要試圖去截斷鶴的長腿,不要試圖去接長野鴨的短腿。這是救物的一個例子。救物的核心思想正像王弼說的輔萬物自然。 莊子還記載了海鳥的故事。魯國來了一只巨大的海鳥,魯侯非常高興,就按世人最豐盛的太牢和最美妙的音樂招待海鳥,結(jié)果海鳥悲傷而死。莊子說,這是以“人養(yǎng)養(yǎng)鳥,”不是以“鳥養(yǎng)養(yǎng)鳥”,讓海鳥享受人喜歡的食物和音樂,海鳥怎么會開心呢?世人一直在傷害萬物,不懂“輔萬物之自然”,所以圣人必須救物。 經(jīng)文:故無棄物。救物的內(nèi)容清楚了,此句經(jīng)文就清楚了。萬物被人傷害太大了,這是老子“常善救物,故無棄人”思想的出發(fā)點。故無棄物,就是人不要傷害萬物,人要按萬物的自然(本性)來對待萬物。不然萬物就成為人的犧牲品。 這是老子最早提出的動物保護主義宣言。老子道德經(jīng)不僅濟世救人,而且還濟世就物(動物和萬物)。從這個觀點來看,后世的煉丹肯定不是老子主張的,而恰恰是老子反對的。因為煉丹也是對萬物的傷害。傷害萬物來延長人的壽命,老子也會極為慎重,犀牛角,虎骨都是老子所不愿看到的。 經(jīng)文:是謂襲明。釋德清注:“如此應(yīng)用,初無難者,不過襲其本明。襲,因襲。”(《老子道德經(jīng)解》61頁)按照道法自然的真言救人救物,并不困難,不過是因襲(依照)人和萬物的本明(那個真我而已)。救人救物不會離開人與萬物的本明,那個自然,這當然不會困難。鶴腿長就讓他腿長,野鴨腿短就讓它腿短,這有困難嗎?第16章說“知常曰明”,明就是對大道本身的認識。 襲明是老子的專門術(shù)語,解釋不過是有助于理解,但還是要獨自理解襲明,正像理解佛教的般若、涅槃,需要解釋,但還是要離開解釋?!笆侵^”一詞是對術(shù)語下定語,特別要重視。河上公注:“圣人善救人物,謂襲明,大道也?!笔ト松凭热松凭任铮哉f是襲明,是跟隨大道。如果把襲明理解為借明,似乎更確切一些。借人的本明來救人,借萬物的本明來救物。人的本明是內(nèi)明心,萬物的本明是萬物之理。 第三段經(jīng)文: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經(jīng)文文意很簡單: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師,不善人是善人的(反面)教材。善人成為不善人的老師,這很好理解。但不善人也有價值,可以警醒善人,鞭策自己。世人都陶醉在莊子的汪洋自恣的文章里,這里看出老子文章同樣精彩絕倫。 但即使老子文章妙筆生花,也應(yīng)該沉浸在其哲理中,而不能耽著于文筆華美。老子前面講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這里就看到老子是怎么做到故無棄人的。讓善人成為不善人的老師,讓不善人成為善人的鏡子。老子的智慧和胸懷實在令人敬佩,這是只有大宗師才有的智慧和胸懷。 經(jīng)文:善人者。把人分為善人和惡人是文明的蘇醒,基督教把人分為罪人和義人。希伯來人把每個人都看成是罪人,但這個罪是原罪,是祖上從基因里帶來的,可以稱為基因罪。義人來到世界上以后雖然沒有犯罪,但不可忘記自己的基因罪。 這一思想是不同尋常的,擊中了人的心靈深處。善人反觀自己,難道沒有生起過惡的念頭?捫心自問,任何善人都不敢如此說,如果有人這樣說了,也必然是打妄語,被他人嘲笑。坦承自己曾經(jīng)生起過惡念,這是成為善人的第一步,誠實是一種美德,《中庸》把“誠”作為立身之本。 不誠實的人絕對不可能自我完善,父母教育孩子第一條準則就是不能講假話,講假話就是不誠實,就毀了一輩子。小孩一旦從講假話中得到了好處,把講假話當做一種態(tài)度,那父母該擔憂了。講假話是對自我生命的扼殺,自己從此不敢再面對自己了。 善人是敢于面對自己的,問心無愧是內(nèi)心的基本準則。一旦失去了問心無愧的基本準則,說謊成為習慣,這個人必然會自暴自棄。父母知道孩子最可怕的是自暴自棄,不敢面對自己,這樣的孩子就不可救藥了。老子這里順應(yīng)世人,把人分為善人和惡人,但老子看出了這種善人和惡人的二分法雖然有益,但存在巨大的隱患。 經(jīng)文:不善人之師。道德經(jīng)中把惡人稱為不善人,當時的“惡”大部分是“丑”的意思,到孟子時代“惡”才更多作為“罪惡”的含義。“惡”的造字是從鱷魚而來,悪就是鱷魚張開血盆大口的樣子。鱷魚的血盆大口非常醜陋和恐怖,惡具有醜陋和罪惡二重含義。驚愕之愕與鱷魚之鱷造型相同,見到鱷魚的反應(yīng)就是驚愕。“不善人”的稱名說明道德經(jīng)的年代很古老,早在孟子的人性善惡之爭出現(xiàn)以前。人性善惡之爭,說明惡已經(jīng)與善相對,道德經(jīng)中是美惡對舉,善不善對舉(只有一處“善惡”對舉--21C)。 但老子是否對不善人的稱呼另有深意呢?這需要考慮。老子的玄同哲學(xué)中,人具有道性,因此老子只把惡人看為不善人,即失去了善的人。既然是失去了善的人,那善還可以重新獲得。如果稱為惡人,有一棍子打死的意蘊,老子極不愿意這樣看。把惡人稱為不善人是也可以看作老子的慈悲。學(xué)人稱名惡人的時候,一定要記住老子的不善人,即可以轉(zhuǎn)化的善人,有道性的人。 此二句經(jīng)文把善人和不善人對舉是不得已的,一是必須這樣區(qū)分,但必須記住這樣的區(qū)分是暫時的,一旦進入深思維就不可以這樣區(qū)分,“以道觀之,物無貴賤”,同樣“以道觀之,人無善惡”。人有善惡是現(xiàn)實地(俗諦),人無善惡是究竟地(真諦)。老子的不善人含義就是如此。二句經(jīng)文的“師”說明善人不善人是同源的,可以感化的。切忌把善人和不善人看做不同源的,不可以感化的,認為只有用嚴刑懲治才能達到目的。 這里可以看出韓非法家學(xué)說的狡詐。韓非為了自己飛黃騰達,研究如何說動君王而一步登天花費了畢生精力,得出的是與老子思想完全相反的哲學(xué)。法家學(xué)說認為人性本惡,只有用嚴刑峻法才能保護國君的利益,這就是法家思想的出發(fā)點。韓非研究道德經(jīng)的目的在此。韓非知道老子思想太深奧,世人無法讀懂,自己可以利用老子思想的知名度,斷章取義為自己的學(xué)說作背書。韓非子想一步登天,實現(xiàn)自己個人的野心,獲得人間最大的現(xiàn)實利益,曲解老子哲學(xué)思想。 老子此二句經(jīng)文就是最好的反駁。老子知道后世必然會有狡詐之徒如韓非者,把善人和惡人絕對分開,而且最后完全否定善人的存在,把人都看成惡人。老子要修道士辨別韓非此類的“智者”。“絕圣棄智,民利百倍”(十九章),棄絕韓非這樣的“智者”。 二句經(jīng)文所含有的善人和惡人的轉(zhuǎn)化思想是最珍貴的,惡人在淺思維中被欲望和利益捆綁了,不可能轉(zhuǎn)化,但在深思維中,世人沒有被欲望和利益捆綁,完全可以轉(zhuǎn)化。轉(zhuǎn)化是《道德經(jīng)》的主旨,應(yīng)該抬高轉(zhuǎn)化的文化力量而不是提高懲治的力量,這就是《易經(jīng)·賁卦》“天下文明”的妙理。 二句經(jīng)文對孟子時代開啟的性善論和性惡論的對峙可以作一個對比,對荀子韓非李斯的嚴刑峻法是有力的告誡。中華極其豐富,這二句經(jīng)文代表了華夏文明的生命力。 經(jīng)文:不善人者,善人之資。老子避免說出惡人這個詞,極不情愿說出不善人這個詞。世人認為善人有價值,惡人沒有價值,老子告誡人們,善人固然有極大的價值,但惡人同樣有極大的價值。 舉例來說,善人可以成為惡人的老師,讓惡人向善人學(xué)習,得到激勵,從而轉(zhuǎn)化為善人。但惡人也可以成為善人的鏡子,照出自己的不足,使善人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標。從惡人的鏡子中,善人會得到啟示:人生修行不進則退,如同逆水行舟,必須時刻努力向上。 自己雖然以善人為榮,難道自己是全德之人,沒有缺點?不是,善人不是全德之人,自己身上保留了很多缺點,一旦拿惡人這面鏡子一照,就發(fā)現(xiàn)自己離惡人只是一步之遙。一方面自己應(yīng)該慶幸,沒有與惡人為伍。但同時應(yīng)該倒吸一口冷氣,原來自己離惡人也是五十步笑百步,稍微放松,自己就會成為那個惡人。 這就是“不善人者,善人之資”。這個“資”用的極妙,資是資產(chǎn),財富,資本,依靠。惡人是善人的資產(chǎn)和財富,世人沒有想到這一層。老子的意思是,因為以惡人作鏡子,自己就會警醒,這不是財富和資產(chǎn)嗎?這是比較表面的意思。 王弼注:“資,取也。善人以善濟不善,以善棄不善也?!鄙迫擞米约旱纳苼韼椭簧迫耍蛊鋻仐壊簧?。王弼看到了老子思想的精深處。這是更深刻的第二層意思。河上公注:“人行不善,圣人猶教導(dǎo)使為善。”使不善人成為善人是圣人的天責,而且從道性看是完全可能的。 就是回應(yīng)世人對善人和惡人的絕對二分法,這種絕對二分法被世人認為是完全合理的,但老子從天人合一、天道合一、萬物玄同的視野看到世人的誤解。歸根曰靜,善人和惡人從根上看都是陰陽二氣交通成和而出生,所以道性完全相同。從根上看,善人和惡人是同一個人,任何惡人都可以轉(zhuǎn)化為善人。一旦歸根入靜,惡人都逆轉(zhuǎn)為善人,善人則成為圣人。 “道性”(河上公語)是老子思想最深刻的哲學(xué)。人性善惡的爭論十分激烈,一直延續(xù)幾千年。但對于道性(佛教稱為佛性)的開啟使人性的善惡爭論走向了更明確的方向。法家把懲治作為主要手段是否定了道性的存在,使人間越來越對立,走向了老子思想的反面。韓非拿起人性善惡爭論為由,得出人性惡的現(xiàn)實地(俗諦)結(jié)論,迷惑了世人,以為人性惡是不言而喻的,不可改變的。 于是為自己仕途發(fā)展找到捷徑。韓非研究老子思想,實際上是老子思想的大罪人。韓非不僅曲解老子思想為自己的嚴刑峻法思想作背書,而且污染了老子思想,使后世人產(chǎn)生極大誤解。 老子思想受到法家和俗儒的曲解,對后世人有很大的誤導(dǎo),這段經(jīng)文啟示了“道性”的存在,“道性”超越人性,善人和不善人都是具有從天地之始以來的道性。道性正是“道生之,德蓄之”的道生萬物思想的必然結(jié)果。韓非沒有能力理解道性,展示了人性的自私,學(xué)人不可不辨析。 第四段經(jīng)文: 不貴其師, 不愛其資, 雖智大迷; 是謂要妙。 此段經(jīng)文貫徹第三段經(jīng)文善人和不善人之間“師資”關(guān)系的述說。世人看到世間有人行善,有人作惡,就把善人和不善人嚴格區(qū)分,恨不得把不善人驅(qū)逐出這個世界,如同古代把犯人流放到邊緣地區(qū)一樣。老子對此表示理解,但又宣說了甚深之法,不必把不善人驅(qū)逐出這個世界,以善人為師,以不善人為資,就地轉(zhuǎn)化,這才是深思維的觀察。世人只有淺思維,對自己的深思維沒有開啟,只能“不貴其師,不愛其資”。 此處“貴”和“愛”極為重要。對不善人要愛,這是博愛精神的直接宣告。老子經(jīng)常以貴和愛作為意義相近的尊貴用語,第13章“貴以身為天下”和“愛以身為天下”就是這樣。要把善人當做身體一樣來珍惜,把不善人當做身體一樣來珍愛。不善人要把善人當做自己的身體,善人要把不善人當做自己的身體。也就是自他平等,利他主義。 經(jīng)文:雖智大迷。此句可以讀出老子對于“智”的看法。這個智和第三章的“智者”都是世人的俗智,世俗人的智,以釋區(qū)別,圣人之智稱為大智,或者直接稱為“愚人”。老子用詞一直與世俗分開,避免與世俗用詞混淆。此句更可以證明第18章絕圣棄智的含義,那些刪除“絕圣棄智”的注釋家不至于把此段也刪除吧。 韓非讀到此句經(jīng)文背后是否冒出了冷汗,這不是針對韓非這樣的人間“智者”說的嗎?把這樣的人間智者稱為假智者更可以理解。大迷二字則是棒喝了,人間不需要這樣的假智者,他們自己的歸宿都還迷惑,怎么能充當世間的引路人呢?假智者會把世人引上爭斗之路,這是一條人類文明的不歸路。這就是大迷。 經(jīng)文:是謂要妙。河上公注:“能通此意,是為知微妙要道也。”人皆具有道性,善人具有道性,不善人也具有道性,所以善人和不善人都值得珍愛,最后轉(zhuǎn)化為心地清凈的全德之人。釋德清注:“斯所過者化,所存者神,是為要妙”,轉(zhuǎn)化善人和不善人為全德之人的正果,這是最神奇的,這被稱為要妙。 要妙者,既要且妙,妙中之妙,神奇之妙。能夠把不善人轉(zhuǎn)化為善人,把善人進一步提升全德之人,到達人生正果,這不是妙中之妙嗎?此要妙與五善對應(yīng),善法就是妙法,妙法就是善法。大宗師濟世救人,只有依靠善法,善法就是最妙之法,要妙之法。
(道德經(jīng)散文詩是意譯,以求義理貫通,文句不一一對應(yīng),唯有以心印心,會契證悟者心法為指歸) |
|
來自: 心理咨詢診所 > 《道德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