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調(diào)查顯示,中國富人的形象不佳,奢侈、貪婪、腐敗正在成為描述富人形象最常用的詞。今天,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人在擁有了相當?shù)呢敻恢?,不是想著如何去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和義務,而是倚仗'家產(chǎn)萬貫'的底子,以一種'財大氣粗'的驕橫和無知,屢屢有恃無恐地踐踏法律底線,制造各種非正義的社會麻煩。為富不仁,已經(jīng)成為商人群體的致命硬傷。 范蠡在以勤儉持家,以智慧興家,以道德傳家的同時,有沒有以智亂法、以財謀私,讓自己成為法外特權階層的代言人呢? 范蠡(網(wǎng)絡圖片,侵刪) 01 在情理與法理之間糾結的范蠡《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范蠡在陶地居住期間,有一次,他的二兒子在楚國經(jīng)商時,因為過失殺人被當?shù)卣薪恕?strong>殺人者償命,面對著極有可能被判處極刑的兒子,范蠡陷入了情理與法理的矛盾之中。 作為父親的范蠡,首先應該具備的家庭倫理道德就是'慈愛'。為了盡到一位父親的天職,范蠡便打點好一千鎰黃金,裝在褐色器具中,用牛車裝載了黃金,準備安排小兒子前去楚國打點關系,營救出自己的二哥。沒想到,范蠡的這項安排引起了他大兒子的嚴重抗議。 大兒子說:'家里的長子就是家督,有協(xié)助父母管家的責任?,F(xiàn)在二弟被抓,父親不派我去,卻讓小弟前往,肯定是我這個做哥哥的不好??!'認為自己顏面盡失的大兒子,強烈要求以長子的身份代弟出行,如果范蠡不予允許,他就會當場自殺。 大兒子這一抗議,讓范蠡更加為難了。妻子西施勸范蠡:'就讓老大去吧。我們只不過是抱著一線希望去盡力而已,哪怕小兒子去了,也不一定可以順利營救出老二來。但是你不讓老大去,這樣又會白白搭上老大的性命,還是好好考慮一下吧。' 西施為什么這么勸范蠡呢?因為長子不是西施親生的,她作為繼母要體現(xiàn)出寬容的仁德;而小兒子是在陶地后西施親生的,她作為生母可以讓親生的孩子讓出這個機會。 范蠡不得已,只好改派老大前往營救。臨行前,范蠡寫了一封信,要大兒子送給舊日的好友莊生,并對長子說:'到楚國后,要把千金送到莊生家,一切聽從他去辦理,千萬不要與他發(fā)生爭執(zhí)。'范家老大到了楚國以后,在一窮屋陋巷內(nèi)找到了莊生的家,獻上了父親的書信和黃金。莊生對他說:'你趕快回去吧,不要留在這兒,等你弟弟放出來后,也不要再問清被放的原因。' 這樣一個貧窮之人,連自己的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有什么本事救出二弟?范家老大有些不相信眼前之人。救弟心切的他私自留在了楚國,沒有聽父親的安排,也沒有聽莊生的勸告,而用自己另外準備的黃金結交楚國權貴,四處活動打點關系。 02 范蠡的兒子為什么把事辦砸了?范蠡為什么交代長子找莊生呢? 因為莊生以廉潔正直聞名楚國,連楚王也尊他為老師。莊生為了讓范蠡長子放心,收下了范蠡送來的金子,交代夫人妥為保管,待事成以后再如數(shù)還給范家。然后,莊生安排了一個合適的時機去面見楚王,說:'大王,草民近日夜觀天象,楚國將有不好的事情發(fā)生。要趕緊修德免災、消除不利呀。'如何消除不利呢?莊生建議,大赦天下,體現(xiàn)上天好生之德。楚王說:'您不用多說了。為了國家利益,我完全照辦。'于是,楚王就派使者查封貯藏三錢的倉庫。這時候,范家長子花錢打點的楚國辦案人員就告訴他:'楚王將要實行大赦了。'長子問:'怎么見得呢?'官吏說:'每當楚王大赦時,常常先查封貯藏三錢的倉庫。昨晚楚王已派使者查封了。' 范家長子錯誤地認為,自己撞大運了。楚王既然大赦,弟弟自然可以釋放了,一千鎰黃金交給莊生沒有發(fā)揮作用,太可惜了。一貫節(jié)儉的家風讓范家長子犯下了人生中不可彌補的錯誤,他重新敲開了莊生的家門。莊生看見他很驚奇:'你沒離開楚國嗎?'長子說:'始終沒離開。我為了營救二弟在楚國四處打點關系,終于聽說楚王大赦,我想弟弟自然會得到釋放,所以我特意來向您告辭。'那意思很明顯:你沒幫我辦成事,那黃金你得退還給我。莊生也是個聰明人,就讓他進到內(nèi)屋,自行取回金錠,再次裝進了牛車。 看著得意揚揚而去的范家老大,莊生十分氣惱,活了一輩子居然被年輕人耍了,太沒面子了。為挽回面子的莊生于是再次面見楚王,說道:'您即將實行大赦,做好事為楚民免除災禍。但我在外面聽路人都說,此事源于陶地富翁朱公的兒子殺人后被楚囚禁,他家派人拿出很多金錢賄賂楚王左右的人,讓您實行大赦。所以君王并非因為道德水準高,體恤楚國人而實行大赦,而是由于金錢左右和踐踏了法律的公正,大赦是為了幫助朱公兒子獲救的。'楚王大怒道:'我雖然無德,怎么會因為朱公的兒子布施恩惠呢!'楚王當場下令,先殺掉陶朱公兒子,第二天才下達赦免的詔令。 這場本來萬無一失堪稱完美的策劃,因為摻雜了面子工程的因素,范家長子最后只能攜帶弟弟尸體回家了。 03 財富的積累并不一定能夠給人帶來尊嚴'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老大回到家里,范家上下都悲痛欲絕,只有陶朱公范蠡獨自苦笑,他說:'我早就知道老大會把這件事辦砸。他不是不愛自己的弟弟,只是執(zhí)著太多不能做到放棄。 老大從小和我一起,過慣了創(chuàng)業(yè)的苦日子,知道生活艱難,因此對錢財看得很重。小兒子一生下來就看到我十分富有,乘坐上等車,驅駕千里馬,到郊外去打獵,哪里知道錢財從何處來,所以把錢財看得極輕,棄之也毫不吝惜。原來我打算讓小兒子去,因為他舍得棄財;自從長子出發(fā)后,我就早有思想準備了,日夜等待的就是他把二兒子的尸首送回來。' 《史記》中說:'唯朱公獨笑。'范蠡的笑,是老年喪子后的強顏歡笑,也是心情釋然后的坦然之笑。在這場情與法的較量斗爭中,范蠡其實早就預知到了結局,他難道不能干預和改變嗎?完全可以。為什么范蠡并沒有積極主動地去扭轉事態(tài)向良性發(fā)展呢?這是身為黃老道家學者的范蠡對法律的敬畏和尊重。 黃老學派認為,現(xiàn)實社會中的人性是駁雜不純的,要讓社會秩序回歸到有度,僅僅依靠道德、仁義的教化是不行的,必須重視刑與法的力量。 《文子》中說:'故圣人立法,以導民之心,各使自然。故生者無德,死者無怨。'我們每個人在社會大環(huán)境中,不能單純從自私的功利目的出發(fā),以一己之私破壞天道的公正,以'妄為'和'強索'的行為去扭曲社會的正義。'犯法者,雖賢必誅;中度者,雖不肖無罪。是故,公道而行,私欲塞也;人莫得恣,即道勝,而理得矣!故反樸無為。' 《淮南子》告訴我們: 財富的積累并不一定能夠給人帶來尊嚴,尊嚴是靠我們每個人的言行來贏取的。一個真正的企業(yè)家,傳承的不一定是有形的產(chǎn)品,而是無形的思想和精神;一個真正的道商,留下的不僅僅是如山的財富,而是符合天道的價值觀念。在熙來攘往的如夢繁華中,我們又有幾人能夠循天道而行,寧可自己獨自承受生命中最大的痛苦,也不違逆游戲規(guī)則,隨時保持和堅守著公正嚴明的修身、治家道德底線。 《史記·貨殖列傳》載:'后年衰老而聽子孫,子孫修業(yè)而息之,遂至巨萬。'范蠡后來年老力衰,就把經(jīng)營產(chǎn)業(yè)的事情完全交給了子孫,自己則安享晚年。在子孫們的經(jīng)營下,范家的產(chǎn)業(yè)有了更大規(guī)模的發(fā)展,積累的家族財富更加龐大。 范蠡通過'傳人'和'傳家'兩條途徑,成功地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定律,實現(xiàn)了道商事業(yè)的基業(yè)長青。 范仲淹,網(wǎng)絡圖片(侵刪) 清白廉潔、慈善樸素的“范式家風”千年以后,自稱'范蠡后人'的北宋名臣范仲淹,曾在越州紹興城翠峰院范蠡舊宅留詩曰:'翠峰高與白云閑,吾祖常居山水間。千載家風應未墜,子孫還解愛青山。'這位被朱熹夸贊為'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的范氏后人,對范蠡推崇備至,倍感榮耀,并以'愛青山'作為范氏'家風'。 在范仲淹身上,同樣也承傳了先祖范蠡好公、好德的思想,'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清白為操守,以廉潔為自好,以慈善為宗風,以樸素為家教。'終身非賓客,食不重肉,臨財樂施,意豁如也。'在范仲淹為官杭州恰逢大饑荒之時,就運用先祖的道商之學,一改開倉賑濟的老辦法,開創(chuàng)了'以工代賑,募民興利'的救災新模式;同時,又運用價值規(guī)律調(diào)節(jié)糧價,以經(jīng)濟手段確保了杭州城'民不流徙'。 范蠡的后代除了范姓子孫外,還有部分以陶、朱、忻為姓。據(jù)悉,全國各地共6 萬多忻姓人,他們都是范蠡之后。為什么要姓'忻'呢?原來是心中要有斤兩的意思。據(jù)其家譜序言稱:'范蠡滅吳后,隱居四明東田湖,取名陶公山,自號陶朱公,改姓為忻,至今寧波忻氏獨盛……'而東田湖就是今天的寧波東錢湖,亦稱東鈿湖。 范蠡作為我國民間傳說和正史評議中,唯一有著完美形象和圓滿人生的魅力男人,其政治家、軍事家、經(jīng)濟學家等多重身份,從政到商的成功經(jīng)歷,史上絕無僅有。 讓人費解的是,對這樣一位完美的歷史人物,為何歷代統(tǒng)治者不曾大張旗鼓地宣傳、表彰其功呢?為何太史公不能在《史記》中單獨為范蠡立傳呢?更有甚者還惡意詆毀污蔑范蠡,稱其在越國與西施私通,歸隱后靠官商勾結牟利,行慈善意在洗錢漂白,未救子實智慧不及…… 實在可笑至極。 對待這些問題,我們只能從道家看問題的立場回答解釋為——大成若缺、大美不言、大功不賞。范蠡的完美顛覆了很多人的價值觀。你看,范蠡辭官而去,不愚忠;富甲天下,不清貧;美人相伴,不寂寞;救子消極,不盡心……這樣的人怎能成為道德模范,享受榮譽尊榮呢? 殊不知,道家先祖老子早就說過:
在道家的眼里,最高的榮譽就是無榮譽,也就是無須通過別人的贊美稱譽來抬高和標榜自己。具備最高榮譽和道德的人,不要求別人稱贊他為晶瑩的寶玉,而寧愿堅守堅硬質(zhì)樸的山石。在見仁見智、各執(zhí)一詞的紅塵濁世里,如果我們能夠拋棄大眾所追求的功名、利祿、權勢、尊位等世俗價值觀,隨時保持一顆清醒的、純樸的、歡樂的心,以'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精神狀態(tài)常作逍遙之游。久之,則可以打破心靈上的種種隔閡和限制,'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達到自身與外物相冥合的境界,'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讓自我的精神世界得到徹底解放。 - END 文:李海波《道商范蠡》 圖片:來自網(wǎng)絡(侵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