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在我國出現(xiàn)于殷商時期,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它是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憑信法物。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以及工商往來,無不以印章取信。及至今日,印章在我國以及全世界仍有著廣泛應用。除了實用功能,印章也被賦予了高妙的藝術屬性。自甲骨、金文、小篆、繆篆、隸、楷等文字的不斷演繹,乃至各個時代、民族、區(qū)域的文化、審美因素和制作手段的不同,使印章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先后衍生出先秦、秦、漢、魏晉及唐、宋、元的各式印章,以及明清以來名家輩出、流派紛呈的文人篆刻,印風魚龍變化,各臻其妙,形成中國獨有的印章(篆刻)藝術。 目前,正在上海韓天衡美術館展出的“心心相印——中國印文化大展”,便是以中國印文化的視角,遴選和展示了古代璽印、流派印章、精貴印譜、美石、美雕展品,共計562件(套),堪稱一部中國印文化微縮史。據了解,本次展覽以上海韓天衡美術館藏品為基礎,同時向西泠印社、河南印社及海內外藏家廣泛借展,是一次精心策劃、多方助力而成的篆刻文化綜合大展。 展覽策展人、篆刻藝術家韓天衡表示,之所以稱之為“印文化大展”,是因為此次展覽囊括了印文化幾大方面:比如周秦兩漢的古璽和明清文人流派印章,古代的印譜;又如展覽展示的精美印材——田黃、雞血、荔枝凍、芙蓉、艾葉綠等等;以及歷代名家雕刻印鈕,其中包括圓雕、深雕、薄意等。而之所以稱之為“大”,是因為其中珍貴的古印譜就有140余部,周秦兩漢的古璽印精品有130余件;明清流派印章包括明代的文彭、何震、蘇宣及清初的程邃、林皋等,丁敬為首的西泠八家,鄧石如的皖派以及吳讓之、徐三庚等,以及之后的趙之謙、胡匊鄰、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等名家印章有100多方;珍貴美麗的印石也有100多件,包括86斤重的頂級雞血石、800多克的大田黃。
咸陽丞印 秦封泥 除了數量之“大”,此次展覽更加突出的特點是展品級別高。古印章部分,從先秦的官私璽,到秦漢的官私印與封泥,再到魏晉南北朝、宋元印章,以至明清以來流派篆刻共240余方,其中不少是難得一見的珍品、孤品。比如,“關中侯印”龜鈕金印,是上海韓天衡美術館的鎮(zhèn)館之寶,這方金印鑿刻精良,布局飽滿,整體形象生動古拙,為漢官印中不可多得的精品。而流派印章,從文彭、何震、蘇宣等明代大家及400年以來的名家杰作都有展示。其中浙派、皖派全員登場,吳讓之的奇品——暮年所刻的方竹四面自用印,也難得亮相。近代著名畫家任伯年,早期也曾刻印,展品中有一方他僅存于世的自刻印章。西泠印社中保存了吳昌碩12方田黃印章,此次借出其中9方。展覽中,還有一方吳昌碩給好友高邕之刻的“邕”字印,邊款“香補”,這是吳昌碩在三十幾歲的時候用的齋號,也是其刻印里唯一所見。又如來楚生是刻佛像印的高人,此次就展示了他在象牙上刻的綠豆大小的袖珍佛像印……
“關中侯印”龜鈕金印
臣翳 漢玉印
高章宦者 韓天衡介紹,元明時期,尤其是明后期,由于易于鐫刻的青田、壽山的葉蠟石廣泛引進印壇,加之原鈐古璽印譜對上古經典璽印藝術的傳播、學習、借鑒,令不甘寂寞而嗜好篆刻的文人們都樂于叩石治印,標榜出秦入漢,遂成了印壇的主體,且代不乏人,從而造就了明清篆刻流派印風的勃興。明代的文彭、何震、蘇宣、汪關、朱簡,乃至清代徽、浙、皖印風及一些杰出印人的相繼涌現(xiàn)和對印石邊款藝術的開拓發(fā)揮,在古璽印高峰之后,又開辟出了一片新的天地。它區(qū)別于古璽印以諸侯國、時代、區(qū)域為特征的印風,成為以個人或以個人為核心的諸多印派。這些印人和他們的印作,分朱布白、計白當黑、詩心文膽、各呈風流,也成就了印文化中一道獨特奇妙的風景。
文彭《琴罷倚松玩鶴》
何震《聽鸝深處》 而這批文人對傳統(tǒng)古璽印的重視,也促成了印譜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如今,我們能讀到的存世“明清古璽印譜”就有約700種,這些印譜不僅具有學術研究、收藏、市場、藝術等多種價值,也為后人的學習和摹刻提供了范本?!八卧懊髑捌诘挠∽V都是由工匠大而化之地翻刻于木,不免形失神喪、古意盡失。而使印譜真正還原古璽印的本真、得見璽印典范的,當數明代隆慶六年(1572年)采用原印鈐蓋而成的上海顧從德輯藏的《顧氏集古印譜》。自此,恩澤印苑,風氣遂開?!?韓天衡說。此次展覽的古印譜部分,即是從歷史上第一部用古璽印鈐蓋的明代《顧氏集古印譜》開始,展出了明代范汝桐輯《范氏集古印譜》、郭宗昌輯《松談閣印史》、蘇宣刻《蘇氏印略》、張灝輯《學山堂印譜》,清代周亮工輯《賴古堂印譜》、黃樹穀輯《孝慈堂印譜》、汪啟淑輯《飛鴻堂印譜》、陳介祺輯《十鐘山房印舉》以及篆刻名家印譜共140余部。
鄧石如《江流有聲斷岸千尺》
吳熙載《方竹四面印》 中國印章藝術自成源流和體系,內涵深邃,除了印章和印譜之外,印材、印鈕也是印文化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笆荒苎宰羁扇恕钡挠〔模橐詶钣耔?、周尚均等雕鈕高手的加持,美石配美雕,有著奪人心魄的魅力,吸引更多愛石之人的追慕。此次展出的清代將軍洞芙蓉舊印,其色如荔枝白,既糯且透,非常潔凈。上面雕的是龍紋,方正飽滿,配以官帽鈕,是造辦處為宮廷所用制作的印章。芙蓉石還有很多其他顏色,包括黃色、紅色、綠色,甚至黑色,有“三陽開泰”“五福臨門”等美譽。而在展出的田黃作品中,有一件19世紀福州的雕刻大匠林清卿的作品。他把中國傳統(tǒng)的繪畫搬到了石材雕刻上,借鑒了石材上的隙、裂、皺等天然瑕疵,將各種花紋變成巧雕,開創(chuàng)了非常重要的一門裝飾工藝。
林清卿雕薄意田黃(壽山石)
劉碩識雕壽山峽江險水(壽山石)
楊留海作雞血長方章(昌化石)
姚仲達作鴻運當頭雞血巨章(昌化石) 一石一世界,一石一情致,一石一故事,從周秦兩漢的古璽印,到明清文人流派印章;從古代的印譜到以“四大國石”為主的珍稀印材……對于博大精深的中國印文化而言,此次展覽也許只是豹之一斑,但對于愛印人乃至廣大觀眾而言,無疑有著一斑窺豹的效應。 (圖片由上海韓天衡美術館提供) 責編:李曉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