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扶助一萬多冊書陸續(xù)走進紙箱。同事問是否需要幫忙,我堅拒。收拾藏書是自己的事,豈能假手于人? 一本一本自書架上取下,翻翻,或不翻,掃一下封面,迅速考慮眼下的分類、分箱,和日后的分樓層、分房間,然后再一本一本送它們進紙箱。它們不說什么,乖乖依次進了“小黑屋”。有什么關(guān)系呢?我邊捆膠帶邊對它們說:好好休息幾天,等待“解放”的那一天吧,光明再前頭,明天更美好。哈哈。不知箱中群書聽了這些套話會不會大嘔其吐。 唯獨翻到港臺“書之書”時,會稍稍停下片刻,想想是否選擇這本那本加入晚間公號曬書行列。許多書早進箱了,再找無比麻煩;有些書就在眼前,可是品質(zhì)不高,無法盡數(shù)出鏡。就這樣,選了百本左右的港臺版“書之書”,和訂閱我公號的書友分享一下。有一有二,再三再四,數(shù)五數(shù)六,今天到了“之七”,好了,暫告一段落吧。 剛才拍書影時,重又讀了《活在書堆下》的幾篇文章。每次翻這本書,心情都很沉重。 香港曾經(jīng)有過一家青文書屋,賣書也出書,多年聚焦在香港本城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與評論,開業(yè)的幾十年間堪稱香港文學(xué)根據(jù)地、大本營。1990年代,前港三聯(lián)編輯羅志華接手青文,勉力維持,且開拓出版格局,其“文化視野叢書”陣容強大,一時風(fēng)頭十足。無奈書店和文學(xué),都不再是紅火興旺的生意,羅志華苦撐危局,無力回天,青文只得在2006年停業(yè)。2008年春節(jié)前的農(nóng)歷大年二十八,羅志華獨在倉庫收拾殘書,誰知四周高高的書堆突然坍塌,層層疊疊砸將下來,他縱是有拳藝在身,也躲閃不及,竟無法脫身,結(jié)果以身殉書,尸體十四天后才被鄰居發(fā)現(xiàn)。 羅志華的猝死是2008年香港書界和媒體上的一大話題,許多人撰文回憶倒掉的青文書屋和遠走的羅志華。葉輝和馬家輝不僅為文悼念,還策劃發(fā)起編輯一本書紀念羅志華,書名是家輝起的——“活在書堆下”。 我不記得我有沒有逛過青文書屋了。銅鑼灣一帶和旺角一帶的二樓書店當年我還算熟悉,地處灣仔的天地書局我也常去,但對青文書屋印象則不深。今天再讀《活在書堆下》,我感慨的是香港一幫文化人當年肯為一位經(jīng)營上并不算成功的書店主理人編輯出版一本書,我覺得這是送別羅志華最好的方式了。書是2009年2月羅志華去世一周年出版的,也斯、小思、梁文道、黃碧云、陳子善、馬家輝、葉輝等等都寫了文章,稱得上是一場“為了告別的聚會”。 像這樣的“書之書”,其文獻價值與年俱增,書中人事場景如今不知又變了幾個回合,幸得有《活在書堆下》,可以讓與書為伴甚至與書生死與共的人,長留世間,化為鏡鑒,供各色世人時時自照且自省。 愿每一位愛書的人也為這世界所愛。 港臺版關(guān)于書的書,先告一斷落。待群書“解放”,再行出發(fā)。 |
|
來自: 明日大雪飄 > 《書,評論,回憶.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