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好孕姐 我一個朋友,去年父親去世了,她跟哥哥卻忽然開始后悔在父親生前沒有好好孝敬他。原來,父親60多歲還在外打工,每個月的工資都平均打給她和哥哥補貼家用。去年父親勞累過度,不幸染病去世了。他們才后悔,遺憾父親活著的時候,沒有讓他過過一天舒心的日子。 不過,也有一些父母很幸運,晚年不帶娃不被“啃老”,子女還搶著孝敬,讓人羨慕。就比如以下幾類父母,晚年就過得最舒心,我們年輕人和老人都應(yīng)該看看。 會教育孩子的父母 很多父母晚年被子女“啃老”,子女還不懂孝順,其實說到底還是自己教育的失敗。比如,對孩子太過嬌慣,總是習(xí)慣付出,孩子都結(jié)婚成家了,父母還大包大攬?zhí)嫠麄兂袚?dān)家庭重擔(dān)。那么,子女學(xué)不會獨立,還把“啃老”當(dāng)成理所當(dāng)然,父母晚年自然不幸福。 因此,只有那些會教育孩子的父母,晚年才過得最舒心。因為,他們從小就懂得教育孩子獨立,讓孩子懂得感恩,那么孩子長大后悔努力靠自己的能力養(yǎng)家,而不是去指望父母幫襯。而且,他們懂得感恩,就算父母不帶娃,他們依舊會孝敬父母,感恩父母對自己的養(yǎng)育。 跟子女有“界限感”的父母 什么是“界限感”呢?我一個朋友的父母就做的很好,他們從小就告訴子女,父母養(yǎng)到他們18歲就盡了撫養(yǎng)義務(wù),以后就不欠他們了。所以,他們結(jié)婚、買房、買車、生娃、養(yǎng)娃等,父母想幫并有能力幫,就會自愿管。如果父母不想幫或者沒能力幫,就不管。當(dāng)然,父母也不催婚、不催生,不插手子女婚后的生活。就是這種“界限感”,讓我朋友很自在,反而喜歡跟父母相處,時不時會看望父母,還會接父母同住幾天。 這樣懂得跟子女保持“界限感”的父母,其實是最明智的。他們生了子女,但是并不把子女私有化,也不把自己的人生都捆綁在子女身上。因為,孩子長大,總要獨自面對社會,自己去經(jīng)營家庭,所以父母和子女是一種漸行漸遠的關(guān)系。父母只有懂得這一點,接受這一點,才能活得灑脫,也能讓子女活得自在。 可以自由支配“金錢”的父母 我們的傳統(tǒng)是“養(yǎng)兒防老”,很多父母之所以晚年不自在,就是被這么觀念束縛了。他們既想要過自由的晚年,又擔(dān)心不帶娃、不幫襯會得罪子女,所以就無奈犧牲晚年幸福去帶娃、去讓子女“啃老”。 但是,那些可以自由支配“金錢”的父母,就沒有這樣的煩惱。他們有自己的存款,而且不會早早交給子女。他們每個月有退休金,也不會都拿出來幫襯子女,而是看誰孝順以后把錢留給誰。 其實,都是把錢留給子女,只是這類父母很聰明,選擇先把金錢的支配權(quán)掌握在自己手里,以后再給孩子。這樣,就算他們不幫忙帶娃、不讓子女“啃老”,子女想想以后也會搶著孝敬父母。 【話題討論:網(wǎng)友們,你想過晚年怎么過才能舒心的問題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