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是遼國的主體民族,一度威震東亞二百余年,遼國全盛之時,疆域東北至庫頁島,北至蒙古國中部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帶,西到阿爾泰山,南方控制幽云十六州與北宋對峙,《遼史》稱“幅員萬里”,無數(shù)民族在其統(tǒng)治之下。 1125年,宋金聯(lián)手滅遼,遼國版圖大半為金國繼承。國破之后,曾經(jīng)顯赫一時的契丹后人何在?鮮為人知的是,其中一支逃難中亞,竟稱霸當(dāng)?shù)匕倌?,還曾揚名歐洲。 1112年,遼國天祚帝耶律延禧巡視春州,召集附近女真族酋長來朝,宴席之間天祚帝讓女真酋長為他跳舞助興,這與唐朝“上皇命突厥頡利可汗起舞。又命南蠻酋長馮智戴詠詩”一樣,其他人都跳了舞,但唯獨完顏阿骨打不肯。天祚帝不以為意,但從此完顏阿骨打與遼朝之間不和。 二年之后,完顏阿骨打起兵反遼,勢如破竹,短短十年之后,就滅亡了遼國。那么,遼國滅亡之后,契丹人究竟去了哪呢?根據(jù)史書記載,契丹人分布范圍之廣令人驚訝,從朝鮮半島到中亞地區(qū),從北方到中國西南都有契丹人的后裔。 遼國滅亡之后,從東亞范圍來看,契丹人主要分為四支。 首先,契丹本是游牧民族,但隨著統(tǒng)治北方多年,逐漸過去了城里人或定居式的生活。遼國滅亡之后,大批契丹人已經(jīng)失去游牧習(xí)性,生活習(xí)俗逐漸漢化,已經(jīng)“故土難離”了,因此大批契丹人融入金國。 遼國滅亡近百年之后,契丹人在遼東的勢力還很強大。1212年,遼國皇室家族成員耶律留哥起兵反金,第二年就在吉林農(nóng)安、梨樹附近建立了東遼,后來成為蒙古帝國藩屬,存國57年。四年之后,耶律留哥弟弟耶律廝不建立了后遼,存國四年。 其次,契丹人還進入了西夏。1122年,遼國大臣耶律余睹投降,后來耶律余睹又起兵反金,帶走一批契丹人投靠了西夏。不過,耶律余睹被西夏殺死,帶去的契丹人被西夏收降。 第三,至少有9萬契丹人進入了朝鮮半島。耶律廝不建立的后遼,在耶律廝不兵敗之后,后遼丞相耶律乞奴率領(lǐng)九萬多契丹人進入高麗(朝鮮半島)。 第四,蒙古帝國崛起之后,為了復(fù)仇,不少契丹人加入了蒙古大軍,在蒙金、蒙宋的戰(zhàn)爭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這一過程中,契丹人流落、融入全國各地,如今已經(jīng)很難說得清。 2004年以來,學(xué)者通過DNA技術(shù),認定達斡爾族及云南阿、莽、蔣姓“本人”為契丹族后裔。蒙古帝國頻繁用兵,契丹人被征召,參加蒙古的南征北戰(zhàn),于是流落各地,其中有的保持較大的族群,如達斡爾族作為民族續(xù)存保留下來,有的則被當(dāng)?shù)厝送?,如今已?jīng)難以尋找后人了。 鮮為人知的是,除了東亞之外,一支契丹人逃難到中亞,竟稱霸當(dāng)?shù)亟倌?,還曾揚名俄羅斯。 遼國滅亡前夕,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八世孫耶律大石,發(fā)現(xiàn)已無回天之力,天祚帝又不肯“養(yǎng)兵待時而動”,于是無奈的帶領(lǐng)一批契丹人去了遼國西邊,躲避女真人的鋒芒。1124年,耶律大石稱王,到達可敦城(今蒙古國布爾干省青托羅蓋古回鶻城)建立根據(jù)地。1132年,耶律大石在葉密立城登基稱帝,號“菊兒汗”,群臣又尊漢號為“天祐皇帝”,西遼正式建立。 一支殘兵敗將建立的西遼,卻在西方大發(fā)神威。耶律大石稱帝后,開始大規(guī)模地對外擴張。十年間,先后歸并了高昌回鶻王國、東喀喇汗王朝、西喀喇汗王朝和花剌子模國,以及康里部,建成一個疆域遼闊的帝國:北至伊犁河,南至錫爾河上游,西至 在西遼歷史上,爆發(fā)過兩場至關(guān)重要的戰(zhàn)爭,打敗了一東一西兩個強國。 在東方,西遼建立之后,金國如芒在背,于是金熙宗繼位之后,1135年命令粘罕征討西遼。金軍進入沙漠后,被西遼的伏兵多次攻擊,共三晝夜,勝負未分。由于金兵副將是契丹人,得知父兄妻子都在西遼軍中,于是率部下起義。金軍在西遼軍和起義軍的夾擊下,大敗而歸,此后西遼“軍勢日盛,銳氣日倍”。 在西方,西遼一直執(zhí)行擴張政策,但西方也有一個大國,即塞爾柱王朝,這是11世紀塞爾柱突厥人在中亞、西亞建立的伊斯蘭帝國,帝國極盛時領(lǐng)有伊朗、伊拉克、高加索、小亞細亞大部及敘利亞(包括巴勒斯坦)等地。 西遼不停的擴張,注定要與塞爾柱帝國爆發(fā)一場戰(zhàn)爭。一個老牌帝國,一個逃難殘兵,戰(zhàn)爭結(jié)局卻出人意料! 1141年,西遼軍隊同以塞爾柱帝國為首的西域聯(lián)軍爆發(fā)戰(zhàn)爭,雙方在撒馬爾罕以北的卡特萬草原決戰(zhàn)。最終,西遼耶律大石以少勝多,擊敗10萬聯(lián)軍,伊斯蘭教第一次屈服于一個不信教的政權(quán)。卡特萬戰(zhàn)役后,塞爾柱帝國的勢力退出河中地區(qū),西遼成為中亞霸主,威名遠播至歐洲。 卡特萬之戰(zhàn)被傳到歐洲,正逢第二次十字軍東征,于是在歐洲流傳著東方世界有一位神秘的祭司王約翰,是基督教的捍衛(wèi)者。俄語、阿拉伯語、拉丁語和古英語中中國的發(fā)音類似于“契丹”,都是受耶律大石西征的影響。 尤其是俄羅斯,至今仍稱中國為“契丹”(Kitan),翻譯過來中國全稱就是“契丹人民共和國”,就與耶律大石西征、卡特萬之戰(zhàn)息息相關(guān)。 盡管西遼一度威震歐亞,但畢竟契丹根基不在中亞,只能采取“以夷制夷”的國策,耶律大石去世之后,西遼統(tǒng)治下的很多藩屬蠢蠢欲動,于是西遼國勢日漸衰落。蒙古帝國崛起后,西遼于1218年被大蒙古國所滅。 但西遼被滅之后,殘余的契丹勢力逃亡到波斯的克爾曼,又建立了一個“后西遼國”,又被稱為“起兒 總的來說,遼國滅亡之后,契丹人的傳奇并未結(jié)束,先后又建立了西遼、后西遼、東遼、后遼四個國家。其中,最為傳奇的是西遼,一度竟能威震歐亞,甚至讓俄羅斯將中國命名為“契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