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shí)。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譯】事情不是親眼看到,親耳聽到,就主觀想象和揣測(cè)它有或沒有,可以嗎?酈道元看到的、聽到的,大概和我相同,但是描述得不詳細(xì);士大夫終究不肯用小船在夜里停泊在懸崖絕壁的下面,所以沒有人能知道;而漁人和船工,雖然知道(石鐘山命名的真相)卻不能用文字表述、記載。這就是世上沒有流傳(石鐘山得名由來)的緣故。然而淺陋的人竟然用斧頭敲打石頭來尋求石鐘山得名的原因,自以為得到了石鐘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記下這件事,嘆惜酈道元的簡略,嘲笑李渤的淺陋。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漁工,漁人和船工。言,用文字表述、記載。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陋者,淺陋的人。乃,竟然。以,用。斧斤,斧頭。【分析】第三小節(jié)寫探明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感想,表明寫作意圖,也分為三層。第一層,“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用反問句點(diǎn)明全篇的主旨,是作者探明石鐘山得名由來后的心得。第二層,分析世人不能準(zhǔn)確知道石鐘山得名由來的原因,從兩方面說。一方面是說正確說法不能流傳的原因,有三點(diǎn):一是“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是說酈道元的說法是正確的,可惜“言之不詳”,得不到人們的承認(rèn);二是士大夫不做實(shí)地考察——“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三是“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雖然知道但不能為文。這就是石鐘山得名由來在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的原因——此世所以不傳也。另一方面,也分析了李渤的錯(cuò)誤說法和后人以訛傳訛的原因——“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shí)”。第三層,總結(jié)上面所說的兩個(gè)方面,點(diǎn)明寫這篇游記的目的——“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皣@酈元之簡”是肯定酈道元的觀點(diǎn),只是嘆息他太簡略?!靶畈持笔欠穸ɡ畈车挠^點(diǎn),譏笑他的淺陋。所以這篇文章也是為了傳播自己的見解,證實(shí)、補(bǔ)充酈道元的觀點(diǎn),糾正李渤的觀點(diǎ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