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日韩经典一区二区三区-五月激情综合丁香婷婷-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专区

分享

【蘇子散文】夜探《石鐘山記》 臆斷其有無可乎

 江山攜手 2016-07-24

石鐘山記 

蘇軾

 

    水經(jīng)》云:“彭蠡(li)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fēng)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fēng)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枹(fu)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kong)然。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cè)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hu),聞人聲亦驚起,磔磔(die)云霄間;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噌吰(cheng hong)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xia),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dan)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dāng)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fēng)水相吞吐,有窾(kuan)坎鏜鞳(tang ta)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yīng),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這篇《石鐘山記》是蘇軾的代表文章之一。并不算太長的文字簡潔,清晰地表達(dá)了作者的看法和觀點,從文辭中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豪放的蘇軾。

     文章記錄了他考察石鐘山得名的原因的過程,文中的敘事,議論皆由探尋石鐘山命名的來由而發(fā),卒章顯志,先得出“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的觀點,再用“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的一嘆,一笑點寫自己的寫作意圖。 
    全文分三個部分,第一段,對石鐘山命名緣由的兩種解釋表示懷疑。第二段解疑,通過實地考察去探究石鐘山命名的真實緣由。屬記敘部分。第三段得出結(jié)論,即事情如果沒有親眼看見,親耳聽到就不能憑主觀臆測去推斷它的有無。屬議論部分。

    其結(jié)構(gòu)不同于一般的記游性散文那樣,先記游,然后議論,而是先議論,由議論帶出記敘,最后又以議論作結(jié)。作者以“疑──察──結(jié)論”三個步驟展開全文。全文首尾呼應(yīng),邏輯嚴(yán)密,渾然一體。本文第一句就提酈道元的說法,提出別人對此說的懷疑,這種懷疑也不是沒有根據(jù),而是用鐘磬作的實驗為依據(jù)。這就為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所見的兩處聲源──石穴罅和大石當(dāng)中流──作鋪墊,從而發(fā)出“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慨嘆。在文章最后又一次慨嘆酈元所說雖對,但太簡單了,讓世人不能真正明白。而對李渤扣石聆之以此推石鐘山得名原因的作法,作者在第一段就表示“余尤疑之”,第二段中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作者對此種驗證方法仍是“笑而不信”。待實地考察,得出真相之后,在第三段中,作者又回扣前文“笑李渤之陋”。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發(fā),夾敘、夾議,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環(huán)環(huán)相扣,渾然一體,是為因事說理的千古名篇。

   《石鐘山記》寫于蘇軾從黃州移官汝州期間,從黃州到汝州,本不必經(jīng)過石鐘山,但蘇軾以送兒子為借口,專程來到石鐘山,因為他心中有所郁結(jié),想到石鐘山來消解。蘇軾是反對新法的,被御史李定等人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必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快。他們抓住蘇軾的幾首小詩,捕風(fēng)捉影,胡編亂造,給蘇軾安上一個“諷刺新法”的罪名,多次上表彈劾蘇軾。于是,蘇軾被捕入獄,受審四十多天,家也被抄。好在宋神宗不想殺蘇軾,加上他人的多方營救,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貶官黃州,對蘇軾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他的思想變得深刻了,文學(xué)創(chuàng)作由此進(jìn)入高峰期?!冻啾谫x》、《念奴嬌·赤壁懷古》皆作于此時?!妒娚接洝肪褪撬@個時期心靈軌跡的一個展示?!?FONT color=#006600>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這句話表面看是對隨從李渤的嘲笑,實際上是對以李定為代表的欲置蘇軾于死地的迫害狂們的詰責(zé)。在蘇軾看來,所謂的寫詩諷刺新法,純屬主觀臆斷,僅僅根據(jù)二首小詩,就斷定一個忠于朝廷的臣子有叛逆行為,未免太牽強附會了吧。這與“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有什么區(qū)別呢? 

    令讀者佩服的是,蘇軾寫《石鐘山記》目的不是申冤,而是嘲笑陋者,他蔑視李定那班小人。蘇軾是非常曠達(dá)的,也是不屈不撓的,正如他在《定風(fēng)波》所表達(dá)的那樣:“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痹谥袊糯R分子中,有蘇軾這樣心胸的人是不多的,這就是蘇軾的魅力。曾滌生說:“石鐘山之片石寸草,諸將士皆能辨識。上鐘巖與下鐘巖皆有洞,可客數(shù)百人,深不可窮,形如覆鐘,乃知鐘山以形容之,非以聲音之,道元、子瞻皆失事實也?!保ā肚箨I齋讀書錄》卷九)此乃膠柱鼓瑟的迂腐之論。

    文章一始,蘇軾就對酈道元的說法及李渤探究的懷疑.然而只是說是沒有說服力的,所以蘇軾夜訪石鐘山考察親見: “大石側(cè)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林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跡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倍潭虜?shù)語向讀者展現(xiàn)了一個神秘,幽邃的石鐘山夜景,也難怪舟人會“大恐”了。不過作者很快便道破了原由.“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FONT color=#006600>微波沖入石穴中,水的波蕩,波浪相激發(fā)出的聲音,而“與何之噌吰者”相應(yīng)的就是屹立在水流中,中空而多窟的大石頭中進(jìn)進(jìn)出出的風(fēng)浪如同音樂一樣發(fā)出的,可見作者親眼所見之后確實效果卓著了,也就難怪蘇軾會理直氣壯地問:“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一句“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也流露出自己對官場中人的不滿之意。由此可見,一個人的世事經(jīng)歷會對一個人的言行起到一定的影響作用,就連蘇軾這一位名垂千古的大文豪好像也不例外.全文最后那句頗具嘲諷意味的:“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逼鋵嵏嗟氖窍胍硎龀鲎约和ㄟ^實地考察后發(fā)表一番議論,認(rèn)為凡事不能臆斷。

    其實后來有人提出說人們早在蘇軾,酈道元,李渤之前是由當(dāng)?shù)匕傩彰@座山的,而他們何曾像蘇軾“夜訪”過,又有蘇軾那樣博學(xué)而去探尋得如此深奧呢不過不管“夜訪”而來的命名由來是否真實,不管言語是否夠直接,文章所要表達(dá)的凡事不可臆斷卻是以對后人有所啟發(fā)和影響了。

    文章的寫景部分是最精采的。作者用了許多逼真的象聲詞和形象的比喻,來描繪訪石鐘的經(jīng)過和所見所聞。如,寫泊舟絕壁之下所看到的巨石有千尺之高,形狀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大石大得“可坐百人”。如,寫云霄間的“磔磔”聲是棲鶻的驚啼,山谷中“若老人咳且笑”的可能是鸛鶴的叫聲。水上發(fā)出的“噌吰”聲如“鐘鼓不絕”,又與“窾坎鐺鞳之聲”相應(yīng)和,“如樂作焉”。寫形狀寫音響都非常形象,使讀者讀其文猶如身臨其境,親見其形,親聞其聲。尤其用語言來形容聲音是很不容易的,但通過作者的妙筆生花,把這些毫無形象可言的聲音寫的如此惟妙惟肖,這在古代散文中是極少見的。作為語言文字藝術(shù),能達(dá)到這樣的效果是同作者巧妙地運用了象聲詞和比喻手法分不開的。

    蘇軾的文章即便是小處也處理得十分周密。前面已經(jīng)談到他對酈道元、李渤說法之疑在表達(dá)上有所不同,以示其懷疑程度之區(qū)別。還有中間一段寫棲鶻與鸛鶴也是有差異的,前人也曾注意到了這一點,說:“驚起者,可以望見,則直言棲鶻;欬笑者之為鸛鶴,未必果確,故偕‘或曰’二字寫出,何等活動。”(《纂評唐宋八大家文讀本》卷七引西仲語)這正和蘇軾的詞《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處理方法相似,因黃州赤鼻磯不一定是三國周瑜破曹處,所以他說“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這正是人們所贊揚的“一字不輕下”。

    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加上使人受益匪淺的深刻寓理,《石鐘山記》能流傳至今而被人們所欣賞,贊頌自然不足為怪了。

 

【賞析】

蘇軾的《石鐘山記》寫于元豐七年(1084)。在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今湖北黃岡),四年后又被量移汝州(今河南臨汝),官銜仍是“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事”。“烏臺詩案”中所蒙受的冤屈、凌辱,貶謫黃州時生活上的艱辛、困頓,精神上的苦悶、空虛,他是從來沒有淡忘的。雖然想“歸誠佛僧,求一洗亡”(《黃州安國寺記》),雖然以老莊思想自我寬慰,但終究是解脫不了的。所以蘇軾移官汝州時仍是懷著沉重的心理負(fù)擔(dān)上路的,并不是因內(nèi)遷而輕松愉快。我想是應(yīng)該這樣把握蘇軾寫作《石鐘山記》的心態(tài)的。

 

蘇軾離開黃州去汝州上任,并不是走陸路直接北上,而是先向東南,順江舟行,計劃,“沿流入淮,溯汴至雍丘、陳留間,出陸,至汝”(《與王文甫書》)。蘇軾這樣舍近求遠(yuǎn)是有自己的幾點考慮的:一是考慮到經(jīng)濟條件。乘船而行,可以省下車輛、坐騎和旅店住宿的花費;二是親自送長子蘇邁赴德興縣任縣尉。這時,蘇邁已經(jīng)26歲,開始登上仕途;三是蘇軾要去筠州看望在那里監(jiān)酒稅、分別了四年的弟弟蘇轍。他繞道舟行,實在是一舉三得的辦法。

 

在“烏臺詩案”后,蘇軾的親朋好友中許多人都受到株連,或被貶官,或被罰金。為避嫌遠(yuǎn)禍,蘇軾不得不杜門簡出,息交絕游。其實他心里卻是更加珍視骨肉、手足之情,更加渴望友誼了。他對長子和弟弟尤其有特殊的情感。雖然移官汝州,吉兇莫卜,并不值得慶幸,但能送子會弟,對蘇軾來說則是很大的安慰了,正因此他才有心思去順路登臨廬山,尋訪石鐘山。蘇軾這次游賞石鐘山并不是“內(nèi)遷”帶給了他什么好的心緒,而是送子晤弟這兩件事提高了他的興致。

 

蘇軾在元豐七年正月受汝州之職,四月離開齊安(今湖北黃岡)舟行至九江,先游廬山,后去筠州。在筠州逗留了十天,這一年的端午節(jié)就是在那里度過的?!妒娚接洝窐?biāo)明“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九日),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依時間順序看,蘇軾與蘇邁是四月底一同游了廬山,又去筠州,然后回九江,再從九江至湖口,同游了石鐘山之后才分手,蘇邁去德興上任,蘇軾又乘舟向東北行,直到金陵。這里要附帶說明的是有些專著和選本對于蘇軾游石鐘山前后的行蹤沒有弄清楚或言之不詳,如:有的說蘇軾是先游石鐘山后去高安晤別子由,顯然有時間的謬誤;有的說蘇軾是“順道”送長子赴任。于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語文課本第一冊中便錯把“臨汝”注成了“江西省臨汝”,誤認(rèn)為蘇軾也去江西赴任,途經(jīng)湖口,所以“順道”送子赴任。歷史上的江西確曾有一個臨汝,故城在今臨川西南。東漢置臨汝縣,隋改曰臨川。北宋時因隋舊制,劃入撫州,已不再有臨汝之稱了。蘇軾此次移官汝州,郡治在今河南的臨汝,因為要走水路,繞道而行,所以才經(jīng)過九江和湖口的。文中說“自齊安舟行適臨汝”,送長子邁至湖口,省略了游廬山、去筠州等許多細(xì)節(jié),那是為了使文章簡潔,只交代送子,而無需還寫晤弟。

 

蘇軾讀書是個有心人。讀書時他發(fā)現(xiàn)關(guān)于石鐘山得名的原因前人做過不同的解釋,對這些解釋他都經(jīng)過了自己的思考。如北魏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以為“下臨深潭,微風(fēng)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這個說法,“人常疑之”,蘇軾也不信,理由是鐘磬置水中尚不能鳴,何況是石頭?唐李渤的《辨石鐘山記》中說他親自尋訪,“遇雙石欹枕潭間,扣而聆之,南音函胡,北音清越”。蘇軾更加懷疑,因為所有石頭都能敲打出聲,為什么單這里叫石鐘呢?這次來到湖口正好趁機考察石鐘山,以解開自己多年來的疑惑。這種讀書善于思考,有機會便進(jìn)行調(diào)查研究的求知精神確實是很可貴的。蘇軾不輕信,勤于思考,不滿足在石鐘山上聽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他頗富有冒險精神、求實精神,堅持要自己去做實地考察。在月明之夜,他“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他看到了側(cè)立千尺的巨石形狀,聽到了云霄間驚鶻的鳴叫和山谷中鸛鶴的啼聲,發(fā)現(xiàn)了石穴間風(fēng)水吞吐時的音響。文章真實、具體地記錄了作者在船上的感受,當(dāng)聽到山鳥亂鳴時他慌恐不安,“心動欲還”;當(dāng)聽到水石相擊“如樂作焉”時,他“笑謂邁日:‘古之人不余欺也’”,那洋洋自得的神態(tài)躍然紙上。他遺憾酈道元的見聞?wù)_卻說得不詳細(xì),譏笑士大夫不肯像他這樣探險求知,也感嘆漁人船夫雖然了解實際情況卻不能作文傳世,更嘲笑那種以斧斤敲擊聽聲的做法。蘇軾認(rèn)為自己與“酈元之簡”、“李渤之陋”不同,他可以盡道其詳,正確地解釋石鐘山命名之根據(jù),一種自信、自得的心情充分地表露了出來。蘇軾的文學(xué)是個性的文學(xué),在寫景、敘事、議論之同時,他個人的心理活動、精神狀態(tài)都自然而然地流于字里行間。

 

《石鐘山記》不是單純記石鐘山之行的游記,它還具有一定的考察報告性質(zhì)。蘇軾是帶著石鐘山“獨以鐘名,何哉”的疑問去游山觀水的。他經(jīng)過實地考查,最后得出“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的議論。這一議論具有很深的哲理性,它是認(rèn)識論范疇內(nèi)的一個基本命題,所以很有思想價值。蘇軾的思想能達(dá)到這樣一個高度,這和他的政治遭遇、生活處境是有關(guān)系的。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開始變法,蘇軾因意見不合,于熙寧四年乞補外任,先后通判杭州,又知密州、徐州。蘇轍在給蘇軾寫的《墓志銘》中說:蘇軾通判杭州,是時,四方行青苗、免役、市易,浙西兼行水利、鹽法。公于其間,常因法以便民,民懶以少安”。說明蘇軾不但執(zhí)行新法,而且在執(zhí)行過程中發(fā)現(xiàn)它確有可以便民之處。以至元豐八年上書哲宗,在《論給田募役狀》中說:“臣伏見熙寧中嘗行給田募役法,……臣知密州,親行其法,先募弓手,民甚便之。”可見,蘇軾并非一概反對新法,而是經(jīng)過目見耳聞,了解到了新法的得失??梢哉f《石鐘山記》中所說的“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的議論是有著作者個人切身的體會的。正由于蘇軾能夠通過實踐明白了新法的利弊,所以后來他才又反對全部廢除新法,而主張“較量利害,參用所長”(《辨試館職策問札子》之二)。另外,也正由于蘇軾在外任上執(zhí)行新法的過程中,看到了新法有利有害,對于新法之利,他可以“因法以便民”,同時“見事有不便于民者,不敢言,亦不敢默視也,緣詩人之義,托事以諷,庶幾有補于國”(《欒城集墓志銘》)。但是,舒亶、李定等人卻不論是非真?zhèn)?,不分輕重主次,硬給他加上了“包藏禍心,怨望其上”,“謗訕朝政及中外臣僚”的罪名,下了御史臺獄,受盡折磨。從皇帝到群臣的逮捕、審詢、貶謫蘇軾的做法,不就是不顧事實的“臆斷”嗎?所以說《石鐘山記》中主張凡事要“目見耳聞”,不可“臆斷其有無”,還是以作者的實際政治遭遇為思想根據(jù)的??傊?,《石鐘山記》不單單是一篇兼有科學(xué)考察性質(zhì)的游記,它也論證了一個哲理,而這個哲理正是作者生活經(jīng)歷、政治遭遇的一種折光的反映。

 

蘇軾的文章總是有個人充沛的情感和性格在其中。他對酈、李的二種說法的懷疑振振有辭,對小童扣石的做法“笑而不信”,始終充滿自信。舟回兩山間時聽到鐘鼓齊鳴之聲,他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鐺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更進(jìn)一步表示堅信自己見解之正確。尤其最后一段,說酈道元之缺點在于“言之不詳”;士大夫不肯乘舟夜泊絕壁,“故莫知之”,“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即不能著書立說傳之于后世,唯獨自己既敢冒險做實地考察,也能原原本本地作文以記之,所以他嘆酈元笑李渤,那種躊躇滿志,洋洋自得之情溢于紙上,使我們不難想象到當(dāng)年東坡捋須而笑的神態(tài)。

 

文章的寫景部分是最精采的。作者用了許多逼真的象聲詞和形象的比喻,來描繪訪石鐘的經(jīng)過和所見所聞。如,寫泊舟絕壁之下所看到的巨石有千尺之高,形狀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大石大得“可坐百人”。如,寫云霄間的“磔磔”聲是棲鶻的驚啼,山谷中“若老人咳且笑”的可能是鸛鶴的叫聲。水上發(fā)出的“噌吰”聲如“鐘鼓不絕”,又與“窾坎鐺鞳之聲”相應(yīng)和,“如樂作焉”。寫形狀寫音響都非常形象,使讀者讀其文猶如身臨其境,親見其形,親聞其聲。作為語言文字藝術(shù),能達(dá)到這樣的效果是同作者巧妙地運用了象聲詞和比喻手法分不開的。

 

蘇軾的文章即便是小處也處理得十分周密。前面已經(jīng)談到他對酈道元、李渤說法之疑在表達(dá)上有所不同,以示其懷疑程度之區(qū)別。還有中間一段寫棲鶻與鸛鶴也是有差異的,前人也曾注意到了這一點,說:“驚起者,可以望見,則直言棲鶻;欬笑者之為鸛鶴,未必果確,故偕‘或曰’二字寫出,何等活動。”(《纂評唐宋八大家文讀本》卷七引西仲語)這正和蘇軾的詞《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處理方法相似,因黃州赤鼻磯不一定是三國周瑜破曹處,所以他說“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這正是人們所贊揚的“一字不輕下”。

 

湖口縣本有兩個鐘山:城西濱鄱陽湖的叫做上鐘山,城東臨大江的叫做下鐘山。蘇軾所尋訪的是下鐘山,并且是在水位升高的六月里去的,所以受到了客觀條件的限制。據(jù)說每到冬季水位下降后,山下的洞口便露出來,人們可以進(jìn)到山洞中去。進(jìn)去的人認(rèn)為石鐘山確是“全山皆空,如鐘覆地”(俞樾《春在堂隨筆》卷七)。所以蘇軾的所見并非石鐘山的全部真相,因此他得出的結(jié)論也并非完全正確。但《石鐘山記》畢竟不是科學(xué)考察報告,它的價值并不在于作者科學(xué)地解釋了石鐘山命名的由來,而是在于蘇軾在文中談到了一種“讀書觀理之法”,啟發(fā)人們讀書要勤于思考,對待任何事物都不要“臆斷其有無”。另外,《石鐘山記》風(fēng)格的浩瀚恣肆、語言的形象生動、手法的細(xì)密巧妙都是很突出的。正如劉克莊在《坡公石鐘山記》一文中所說:“坡公此記,議論,天下之名言也;筆力,天下之至文也?!彼_實是一篇杰出的文章。

 

【譯文】

  《水經(jīng)》上說:“鄱陽湖口有座石鐘山?!?/FONT>酈道元認(rèn)為,這山下面臨深潭,微風(fēng)掀起波浪時,水和石互相撞擊,發(fā)出的聲音象大鐘一樣。這種說法,人們常常懷疑它?,F(xiàn)在把鐘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風(fēng)浪也不能使它發(fā)出聲音,何況石頭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尋訪了它的遺跡,在潭邊上找到兩座山石,敲著聽聽它的聲音,南邊的山石聲音重濁而模糊,北邊的山石聲音清脆而響亮。鼓槌的敲擊停止以后,聲音還在傳播,余音慢慢消失。他自己認(rèn)為找到了石鐘山命名的原因了。然而這種說法,我更加懷疑。能敲得發(fā)出鏗鏘作響的山石。到處都有,可是唯獨這座山用鐘來命名,這是為什么呢?

  元豐七年農(nóng)歷六月丁丑那天,我從齊安乘船到臨汝去,正好大兒子蘇邁將要到饒州德興縣做縣尉,送他到湖口,因此能夠看到這座叫做“石鐘”的山。廟里的和尚叫小童拿一柄斧頭,在雜亂的石壁中間選擇一兩處敲打它,發(fā)出硿硿的響聲,我仍舊笑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色明亮,我單獨和邁兒坐小船,到絕壁下面。大石壁在旁邊斜立著,高達(dá)千尺,活象兇猛的野獸、奇怪的鬼物,陰森森的想要撲過來抓人似的;山上棲息的鶻鳥,聽到人聲也受驚飛起,在高空中磔磔地叫著;還有象老頭子在山谷中咳著笑著的聲音,有的人說:“這就是鸛鶴?!蔽艺闹畜@恐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聲音從水上發(fā)出,噌吰的聲音象擊鼓敲鐘一樣不停。船夫非常害怕。我仔細(xì)地觀察,原來山下都是石頭的洞穴和裂縫,不知它的深淺,微微的水波進(jìn)入里面,沖蕩撞擊,便形成這種聲音。船劃回到兩山中間,快要進(jìn)入港口,有塊大石頭擋在水流中心,上面可以坐百來人,中間是空的,有很多窟窿,風(fēng)吹浪打吞進(jìn)吐出,發(fā)出窾坎鏜鞳的聲音,跟先前噌吰的聲音互相應(yīng)和,好像音樂演奏起來一樣。我因而笑著對邁兒說:“你明白嗎?發(fā)出噌吰響聲的,那是周景王的無射鐘,發(fā)出窾坎鏜鞳響聲的,那是魏莊子的歌鐘。古人沒有欺騙我們??!”

  事情沒有親眼看到、親耳聽到,卻主觀地推斷它的有無,能行嗎?酈道元見到和聽到的,大概和我的見聞相同,可是說得不夠詳盡;一般做官讀書的人又總不愿夜晚乘小船??吭诮^壁下面,所以沒有誰能了解真相;而漁夫船工,雖然知道卻又不能用口說出用筆寫出來。這就是這座山(命名的真實原由)在世上沒能流傳下來的緣故啊。而淺陋的人竟用斧頭敲擊來尋求用鐘命名的原由,還自己認(rèn)為得到了它的真相。我因此把上面的情況記載下來,嘆息酈道元記敘的簡略,而笑李渤見識的淺陋
。

 

附:

蘇東坡認(rèn)為,人生賞心樂事很多,主有十六件:

清溪淺水行舟
微雨竹窗夜話
暑至臨溪濯足
雨后登樓看山
柳陰堤畔閑行
花塢樽前微笑

隔江山寺聞鐘
月下東鄰吹蕭
晨興半炷茗香
午倦一方藤枕
開甕勿逢陶謝
接客不著衣冠
乞得名花盛開
飛來家禽自語
客至汲泉烹茶
撫琴聽者知音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国产人妻熟女高跟丝袜| 久久永久免费一区二区| 久久免费精品拍拍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久久久| 国产老女人性生活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精品成人| 欧美成人欧美一级乱黄| 国产精品人妻熟女毛片av久久| 国产老熟女乱子人伦视频| 亚洲色图欧美另类人妻| 日本av一区二区不卡| 国产肥妇一区二区熟女精品| 在线观看欧美视频一区| 自拍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九九热视频免费在线视频| 精品亚洲香蕉久久综合网| 果冻传媒精选麻豆白晶晶| 91精品欧美综合在ⅹ| 色婷婷人妻av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精品久久男人的天堂| 国产精品不卡高清在线观看| 中文久久乱码一区二区| 久久99国产精品果冻传媒| 久久香蕉综合网精品视频| 欧美精品女同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夜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韩国日本欧美国产三级| 欧美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色堂| 欧美黑人在线一区二区| 日韩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亚洲| 又黄又爽禁片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欧美黑人在线一区二区| 日本福利写真在线观看| 国产传媒中文字幕东京热| 婷婷九月在线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久久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