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蒙全面戰(zhàn)爭的爆發(fā)——從端平入洛到闊端北返(1234年五月~1236年末) 金滅亡后,南宋高層看到了收復(fù)失地的希望,年輕的理宗在一些臣僚的建議下摩拳擦掌,試圖在蒙古人在中原立足未穩(wěn)之際搶占先機,收復(fù)洛陽、開封、應(yīng)天三京。 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理宗力排眾議,授主戰(zhàn)派趙范以北伐的指揮權(quán)。 同年六月 ,其弟趙葵上書理宗,大軍正式開拔,由全子才率軍去收復(fù)東京開封,另外一路由監(jiān)軍徐敏子帶領(lǐng)去收復(fù)西京洛陽。 全子才眾人從廬州出發(fā),因黃河泛濫行軍困難,但蒙古人在開封的防御較為薄弱,宋軍將其攻陷。但蒙古人立即南下,并放水淹了開封城,宋軍最終潰退。 另一路向洛陽挺進的軍隊在進入洛陽城后收到蒙古軍隊的埋伏,也遭到了重大失敗。 八月,宋軍由于準備不足,糧草缺乏,急于冒進等原因,端平入洛宣告失敗。 這就給蒙古人提供了南征的口實,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軍隊由闊端、曲出率領(lǐng)南下。
闊端率軍攻打四川,但受阻于利州守將曹友聞。次年(1236年),蒙軍再度南下利州,最終攻陷了這座軍事要塞,此后又輕易攻陷成都,并屠城,然后留下一小部分兵力北返。 同年,曲出圍攻襄陽成功,并趁機出兵江陵、蘄州,但都被孟珙所擊敗,隨后曲出去世,蒙軍暫時撤退。加之蒙古窩闊臺汗于淳祐元年(1241年)去世,蒙古陷入內(nèi)斗,宋蒙這一階段的戰(zhàn)爭告一段落。 2.蒙哥汗滅宋戰(zhàn)爭的失?。簭呐d元之戰(zhàn)到鄂州之戰(zhàn)(1250年~1260年) 在第一次交鋒之后,宋軍以守為攻,派余玠、吳淵、孟珙等人在四川、荊襄、兩淮積極整修防備,日后蒙哥汗殞命之地四川合州釣魚城就是在這次整修中筑起的。 在蒙古人三次進攻失利后,余玠于淳祐十年冬(1250年)開始反攻,率軍圍困興元(漢中)蒙古軍李璮一部,但蒙古方援軍隨即南下打圍,但余玠這次進攻被認為是有意義的,受到了理宗的嘉獎。 隨后,蒙哥在淳祐十一年(1251年)繼承汗位。次年忽必烈從金蓮川動身前往蒙軍大本營和林,說服蒙哥汗將主戰(zhàn)場從黃淮移至四川,這樣就避免了與宋軍的正面交鋒并且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包圍圈,徹底斷了南宋的退路。此外,忽必烈擔(dān)任遠征大理國的主將,于1254年滅大理國。 1257年,蒙哥汗按下滅宋戰(zhàn)爭的按鈕,他的設(shè)想是:由塔察兒(忽必烈的親信)、李璮作為左翼軍團南下圍攻襄樊牽制宋軍兵力,為他的四川攻伐贏得時間。他本人率領(lǐng)中央軍團入川,與自云南東征的兀良合臺右翼軍團會合,然后東進滅宋。 因為戰(zhàn)斗意愿或者其他的原因,塔察兒左翼軍團并沒有服從蒙哥汗的命令,只是做了個樣子,對襄樊進行一周的圍困后就自行收兵了。不得已,蒙哥汗只能任命胞弟忽必烈擔(dān)任左翼軍團主帥(然而蒙哥汗并不太信任忽必烈,故分兵塔察兒攻兩淮制置司、忽必烈則攻京湖制置司)。 1258年十二月,蒙哥汗舉大軍四萬親自攻四川。但多次抵御蒙古人進攻的釣魚城這次又發(fā)揮了作用,在守將王堅的帶領(lǐng)下,宋軍成功抵御了蒙軍的進攻。最終,蒙哥汗于1259年去世于釣魚城外。(可能死于痢疾、霍亂或者宋軍的箭擊) 蒙哥汗之死使得蒙古又陷入爭奪汗位的爭斗之中。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奉命西征中東的旭烈兀也因此帶走了大部分軍隊,只留下了怯的不花一部與埃及馬穆魯克王朝的軍隊作戰(zhàn),最后戰(zhàn)敗于阿音札魯克,馬穆魯克這個新生國家也幸得免于遭受滅頂之災(zāi)。 忽必烈也聽聞了蒙哥汗去世的消息,但經(jīng)過他與謀士的商量,他還是選擇了南征鄂州而不是爭奪汗位,他認為此時北返不利于他控制手下軍隊。 宋軍此時的守將是緊急前來救援的賈似道(后來的“蛐蛐宰相”)。因為汗位等問題,忽必烈并未完成這場戰(zhàn)爭,在與鄂州宋軍達成停戰(zhàn)協(xié)議后匆匆撤離。南宋也奇跡般地茍延殘喘了下來。 3.忽必烈的滅宋戰(zhàn)爭——從襄樊之圍到焦山之戰(zhàn) (1267年~1275年)
咸淳三年(1267年),忽必烈決定將進攻的重心放在荊襄(京湖),于是派阿術(shù)、劉整征襄樊。但由于蒙軍水兵戰(zhàn)斗力等因素,襄樊久攻不下,于是劉整于咸淳六年(1270年)提出了一個造艦大計,上書忽必烈造戰(zhàn)艦五千艘并訓(xùn)練水軍,忽必烈當(dāng)即同意,就這樣,蒙古方面有了一只強大的內(nèi)河艦隊。后來在張弘范的建議下,蒙軍又在襄陽、樊城間筑“一字城”,最終孤立兩城。 咸淳九年(1273年)樊城被元軍(忽必烈于1271年改國號為元,本文為簡便,自此不再使用“蒙軍”一詞,改為使用“元軍”一詞)攻陷,襄陽方面宋軍指揮官呂文煥最終在絕望中投降。 此后,元軍一路高歌猛進,深入荊襄。德祐元年(1275年),宋朝廷派出在之前于鄂州“大敗”忽必烈的“蛐蛐宰相”賈似道迎敵。賈似道不得已受命,只得前往丁家洲迎戰(zhàn),但他早已打好了自己的算盤:他自己率軍駐魯港(隨時準備跑路),孫虎臣在丁家洲兩岸布防,老將夏貴則帶領(lǐng)水師在江中應(yīng)戰(zhàn)。果不其然,十三萬宋軍在此戰(zhàn)中潰敗,賈似道遭流放(途中被縣尉鄭虎臣所棒殺,一說刺死)。
賈似道是死了,但元軍也不會像魔法一樣消失。 德祐元年(1275年) 七月,元軍進軍鎮(zhèn)江,宋軍派張世杰迎戰(zhàn)于焦山附近水域。但不幸的是,宋軍此時已經(jīng)是軍心渙散,很多士兵準備跑路 ,于是張世杰使用了“一字鏈”防止有人乘戰(zhàn)艦私自逃跑,類似于曹操在赤壁之戰(zhàn)中將戰(zhàn)艦用鐵索連在一起。 元軍將領(lǐng)是此前在襄樊之戰(zhàn)中嶄露頭角的張弘范(據(jù)說他與張世杰是同族兄弟),張弘范見宋軍陣仗,使用了火攻,宋軍大敗,此戰(zhàn)之后南宋再無反撲的實力。 德祐二年(1276年),宋朝廷投降,宋蒙全面戰(zhàn)爭告一段落。 |
|
來自: 5807everyday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