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責聲明】圖文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水在五臟不等于五臟水(桂林本14-27條) 【14.27】水在心,則心下堅筑,短氣,惡水不欲飲;水在肺,必吐涎沫,欲飲水;水在脾,則少氣身重;水在肝,則脅下支滿,嚏則脅痛;水在腎,則心下悸。 【14.27】條,這個水在心,則心下堅筑,短氣,惡水不欲飲這些,我想我們就淡淡然的讀過去就算了,因為比較沒有那么要緊。甚至等一下我繼續(xù)往下念的時候,有一些條文是宋本《金匱要略》有,而桂林本沒有的,我也就大概淡淡的念一下,跟同學講個大意就好了。因為他沒有對應到開方需要的主癥框里頭。所以你多聽那一句少聽那一句,其實對你的醫(yī)術沒有太大的差別,我就覺得不用花這種不太值得的力氣。 不過在講這個水在哪里、水在哪里這個地方之前,我要跟同學說一下,這里講到說水在心什么,水在肺,水在脾這種種的狀況,等到后面我們講水病的時候,他條文里頭又會講什么?心水,肺水,腎水,脾水,肝水,就是五臟水。這個地方的五臟、水在五臟跟五臟水的區(qū)別在哪里呢?這差別很大,所以定義上不要搞混。就是后面那個水病講的什么心水、肝水那個五臟水,指的是這個人的水腫是因為心臟的功能壞掉所以他腫。肝水就是肝臟的功能壞掉所以他腫,比如說他肝硬化腹水所以他腫起來了。 這個是因為病根在某個臟壞了,所以這個人才水腫,所以有這些癥狀。那個心水、肝水、肺水那些,那個倒是還蠻有一點意思的。這個地方的水在心什么的,就是臨床上來說的話,首先中醫(yī)說的心在哪里我們都已經(jīng)不知道了,所以這些東西都是隨便聽聽。這個你說肺里面有痰飲我們還比較聽得懂一點,可是你說肝里面有痰飲,或者是腎里面有痰飲,你也會問那是什么東西。因為痰飲我們都知道是具體有形的一個死水,你說水在脾,請問中醫(yī)說的脾在哪里?脾不是只是一個在講這個消化機能的一個架空的功能的結合體嘛。哪里真的有一個中醫(yī)說的脾,那個單獨的東西在那里?其實不太有嘛。所以我們這些地方就只能說這個痰飲可能大概在哪一個范疇,這樣子。就是比較不用力的來看待它啦。 他說“水在心則心下堅筑”,如果是心有水的話呢,你的心下,這個心也是無形的心了,就是這一帶有痰飲的話,它這個地方就會硬邦邦的,發(fā)悶,然后短氣,呼吸的時候覺得呼吸沒有辦法很深,很容易發(fā)喘。然后惡水不欲飲,中國人會用五行的說法來解釋,說心是火臟特別怕水,如果水在心的話,那這個火臟會反彈得特別的激烈,所以會很討厭再喝到水,這樣的一個狀態(tài)。你如果要說水在心的這么一種,一組癥狀來講的話,也有可能是發(fā)氣喘病,也有可能是發(fā)心臟病。如果是用方劑的話,通常一開始可以用到苓桂術甘湯,如果更嚴重,有一些特別的主癥都出來了,有人用到木防己湯那也是對的。 再來說,水在肺,必吐涎沫,欲飲水。這個水在肺,你說他一定容易會吐出這個稀稀的痰嗎?我也說不是那么的一定,通常是會,比如說小青龍湯的這個肺中有飲,通常就吐出稀稀的痰。可是你說會不會口渴這個事情,就不一定了。因為張仲景的小青龍湯證的患者是不很渴的,反而是說吃了小青龍湯把那個水丟掉以后人會發(fā)渴??墒桥R床上面如果是肺積水的患者的話,絕大多數(shù)都是渴得一塌糊涂的。所以我們姑且也相信他說的這個也有正確的地方,但是還是有一些讓人感覺好像是例外的。比如說像從肺冷的甘草干姜湯證,到肺痿的炙甘草湯證,那個時候也是口、咽喉很干燥,可是肺部不能收納津液,所以這個水、涎沫一直吐出來,所以又吐涎沫,又口渴的狀況也可能是肺痿啊,這個就跟水在肺又沒有關系了,肺痿是水不在肺。因為例外多,所以這些條文講起來就也只能淡淡地聽過就算了。 再來這個水在脾,則少氣身重,其實這樣講倒是對了,就中醫(yī)的這個脾,就是主四肢嘛。如果他這個機能已經(jīng)被水氣弄亂了,運作不通暢了,這個人立刻就是感覺沒有力氣,覺得手腳發(fā)沉,這倒是等于消化軸太濕了。 而水在肝,則脅下支滿,嚏則脅痛。這個我就不知道是不是一種想當然的說法,就是肝的病常常會呈現(xiàn)在脅下,所以脅下的支滿,就是脅下會覺得撐、塞,然后一打噴嚏,這個肋骨就會扯痛。這個的話,以癥狀來講,好像比較像懸飲的癥狀,就是十棗湯證好像占的狀況多一些。這個是不是稱之為水在肝呢?肝硬化的時候造成的腹水,這個肝硬化算不算水在肝呢?如果你把那個脂肪肝的那個脂肪也算成痰飲的話,那就算了,很難說。 這個水在腎,則心下悸,這一句就是歷代的醫(yī)生很喜歡拿來吵架啦。像很多的傷寒學者都認為腎有水氣的時候,最典型的是發(fā)奔豚。發(fā)奔豚應該是臍下悸才對啦,怎么會是心下悸?所以大部分的人就是用中醫(yī)一般論的說法是這么想。除了奔豚之外,你說這個腎臟跟水搞不定啊,代謝不掉那些多余的水,產(chǎn)生的水在腎的話,那個真武湯證的主癥,倒是有心悸這件事的,所以你要說臍下悸也可以,你要說心下悸也是對的,所以這邊就一路就把它讀過,放過。 留飲VS背冷VS四肢痛(桂林本14-28、14-29條) 【14.28】心下有留飲,其人必背寒冷如掌大,咳則肋下痛引缺盆。 【14.29】胸中有留飲,其人必短氣而渴,四肢歷節(jié)痛。 【14.28】條,我們來讀一下。他說“心下有留飲,其人必背寒冷如掌大”,有的版本寫如手大。這個后面一句說,咳則肋下痛引缺盆。在宋本是把他斷到另外一條去的了。我們先來說背冷不冷的問題,就是這個人的背后,跟人的里面的五臟六腑是有一定的聯(lián)系的,如果你是有針灸的概念框架就會知道,背上有那么多重要的俞穴,這五臟的暖氣都會這樣子通到背上來的。如果這個人身體里面是有很多的這種死水東塞一點西塞一點的時候,是不是有可能他的這些俞穴好像得不到,那個能量不能夠很通暢的傳過去,所以就可能會有某一塊地方,就是那個人本人就覺得背上有一坨在發(fā)冷的感覺,這個臨床上面還算是可以接受的。據(jù)說是心臟的俞穴,這個心俞是比較,那個位置比較會明顯的有啊。 你說這樣的狀況要開什么方的話,一般是說用到苓桂術甘湯啦。不過,臨床來講的話,其實背上面有一塊發(fā)冷的地方,你就姑且先往痰飲病去想,那在面對這個病人的時候,你就來看主癥嘛。如果他是想吐容易吐的那種,那你開小半夏嘛。如果他是那種容易咳的那種,你開小青龍嘛是不是?就看實際上有什么癥狀來搭配,再來開藥。他這個“咳則肋下痛引缺盆”這一句,這個在《金匱要略》里面是另起一條寫——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盆。這個什么留飲,你不要說張仲景又發(fā)明第五種飲了,不是,這只是形容那個飲停在這邊而已哦。后面說短氣有微飲”,這個微微有飲它也不是另外一種,就是這種這幾個字眼都是大約的說一下,就是并沒有再另外發(fā)明其它的飲病的分類了。 我們【14.29】條,他說胸中有留飲,就當一個人有痰飲,塞在這一塊的時候,他說那個人一定會“短氣而渴”,這樣講是沒什么不對了。前面那個水在肺也說,那個人欲飲水,如果是這一塊有痰飲的話,通常都會影響這個人的身體的那個水氣運轉上來,就是實質(zhì)的水要上來是會被擋的,所以這個人他呼吸覺得喘喘的,而覺得嘴巴干干的,這些都是正常會有的現(xiàn)象。 然后呢“四肢歷節(jié)痛”。這個四肢歷節(jié)痛像后面講到治溢飲的方,標準方是大青龍湯,可是張仲景后面又補一個小青龍亦主之。小青龍湯我覺得在這種地方就有點意義,就是可能你這個地方有一塊這個水氣、死水塞在這里的時候,你到最后變成你的氣血運行四肢,都有點運行不出去,所以你的四肢的氣血不通暢,它就會在四肢堆一些有的沒的東西。 那也有人說這是痰飲沿著這個筋膜的縫隙粘到這個四肢去了,那個痛法,他雖然說歷節(jié)痛,但是卻不等于痛風的痛。 文源:彩云長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