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中國,游在中國 北京頤和園坐落于北京西郊,是中國古典園林之首,1998年12月2日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由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全園以西山群峰為背景,建筑群與山湖形勢融為一體,景色變幻無窮。 全園分3個區(qū)域,分別為以仁壽殿為中心的政治活動區(qū);以玉瀾堂、樂壽堂為主體的帝后生活區(qū);以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的風景旅游區(qū)。 頤和園(東宮)正門東宮門 仁壽殿 大戲樓 萬壽山景區(qū)萬壽山 昆明(南)湖北岸 冰封昆明湖 長 廊 頤和園長廊全長728米,共273間,是我國古建筑和園林中最長的畫廊,以其精美的建筑、曲折多變和極豐富的彩畫而久負盛名。東起邀月門,西至石丈亭,中間穿過排云門,兩側對稱點綴著留佳、寄瀾、秋水、清遙四座重檐八角攢尖亭,象征春夏秋冬四季。廊間的每根枋梁都繪有彩畫,共14000余幅,色彩鮮明,富麗堂皇,其長度和豐富度在1990年被收入了《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 牌坊 霞輝玉宇 排云門 佛香閣 佛香閣是頤和園的主體建筑,建在萬壽山高20米的方形臺基上。南對昆明湖,背靠智慧海,以其為中心的各建筑群嚴整對稱地向兩翼展開,形成眾星捧月之勢,氣派宏偉。佛香閣高41米,8面3層4重檐,閣內有8根巨大鐵梨木擎天柱,結構相當復雜,為古典建筑精品。 清晏舫 北京頤和園石舫又名清晏舫,都用油漆裝飾成大理石紋樣,頂部有磚雕裝飾,精巧華麗,是頤和園內著名的水上建筑珍品。下雨時,落在船頂?shù)挠晁ㄟ^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個龍頭口排入湖中,設計十分巧妙。 舫上艙樓原為古建筑形式,但在英法聯(lián)軍入侵時,舫上的中式艙樓被焚毀。光緒十九年(1893年),按慈禧意圖,將原來的中式艙樓改建成西式艙樓,窗上鑲嵌五色玻璃,是園中唯一具有西洋風格的建筑。取河清晏之義,取名清晏舫。 清晏舫 碼 頭 碼頭 耕織圖 鴛鴦 麻鴨 黑天鵝 鷿鷈 漁獲 蘇州街 蘇州街是后湖兩岸仿江南水鎮(zhèn)而建的買賣街,乾隆時仿江南水鄉(xiāng)的風貌而建,是專供清代帝后逛市游覽的的一條水街。清漪園時期岸上有各式店鋪,如玉器古玩店、綢緞店、點心鋪、茶樓、金銀首飾樓等。店鋪中的店員都是太監(jiān)、宮女妝扮?;实塾涡視r開始'營業(yè)'。 后湖岸邊的數(shù)十處店鋪1860年被列強焚毀。1986年重建。是中國古代'宮市'的唯一孤本。 蘇州街 城 關 城關 宿云檐 城關 紫氣東來 諧趣園 諧趣園乾隆16年(1751)仿江南名園無錫惠山的寄暢園而建,取名惠山園。嘉慶16年(1811)重修,改名諧趣園。1860年被英法聯(lián)軍燒毀。光緒18年(1892)重建。 諧趣園建有樓、亭、堂、齋、橋、榭等園林建筑,并由三步一回,五步一折的百間游廊相連接,錯落相間,步步有景,是中國最負盛名的“”園中之園”。 昆明湖景區(qū)昆明湖原稱甕山泊,是大運河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十七孔橋 始建于清乾隆15年(1750),東接東堤,西連南湖島,全長150多米,是我國皇家園林中現(xiàn)存的最長的橋。該橋因有17孔橋洞而得名。 橋欄望柱上雕有500多只形態(tài)各異的石獅,橋頭有四次石雕的異獸,威猛雄健。當屬清代石雕藝術品杰作。 橋頭異獸 廓如亭面積達130余平方米,是中國古建筑中面積最大的亭式建筑。可四面觀景,視野開闊,故名廓如。因為八角重檐,又俗稱八方亭。 亭內懸掛乾隆御制詩和古典名著的摘抄匾額。 鎮(zhèn)水銅牛 知春亭 知春亭位于頤和園昆明湖東岸邊,建筑面積104.84平方米,為重檐四角攢尖頂。憑欄可縱眺全園景色。亭畔遍植垂柳,春來景色殊勝。 “知春”二字源于宋詩句“春江水暖鴨先知”。每年春天昆明湖解凍總由此處開始。故取名知春亭。 南湖島南湖島位于昆明湖前湖中央,向東通過17拱橋與東堤上的廓如亭相連。北與萬壽山遙相呼應。 島上現(xiàn)存有涵虛堂、廣潤靈雨祠、鑒遠堂、月波樓、澹會軒等景點建筑。 南湖島 廣潤靈雨祠 涵虛堂 詞林春麗 冰雪南湖島 鳳凰埻 繡漪橋 繡漪橋是昆明湖和京城長河的連接點,也曾是昆明湖最大的出水口,歷史上湖水自橋下流入長河,補充護城河水,直接流入通惠河,接濟漕運。 繡漪橋昆侖石碑 西 堤過繡漪橋西去,就到西堤。 西堤是仿杭州西湖蘇堤而建,從南向北依次筑有柳橋、練橋、鏡橋、玉帶橋、豳風橋,界湖橋六座式樣各異的橋亭。在柳橋和練橋之間,是景明樓。 冬去春來,西堤柳綠桃紅,鶯歌燕舞,有北國江南之稱。 啄木鳥 秋冬季節(jié) 柳橋 始建于乾隆年間,光緒時重建。橋名取自“”柳橋晴有絮”的詩句。 柳橋是西堤從南往北的第一座橋。 景明樓 始建于乾隆年間,樓名則出自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之句。1860年之后逐漸破敗,1992年復建。 練橋 始建于乾隆年間,光緒時重建。橋上建有四角重檐橋亭,可供觀景和憩息。 鏡橋 始建于乾隆年間,光緒時重建。橋名出自唐代詩人李白”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的詩句。 玉帶橋,建造于乾隆年間,拱高而薄。橋身橋欄用青白石和漢白玉石雕砌,成曲線形,宛若玉帶,故得此名。 橋下為昆明湖的入水口,西通玉河,當年帝后乘船由清漪園至玉泉山,往返均過此橋。 豳風[bīn fēng}橋,原名桑苧橋。光緒時期規(guī)避咸豐帝名諱,改為今名。 豳風意為重視農桑。 界湖橋 以分界昆明湖內外湖與后溪河湖水得名。也是昆明湖北端的入水口。清代北長河(玉河)下游北支水經界湖橋向東流入昆明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