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10發(fā)行 全套6枚 發(fā)行量1198.47萬套 (6-1)T 1.20元 十七孔橋(1198.47萬枚) (6-2)T 1.20元 長廊 (1198.47萬枚) (6-3)T 1.20元 石舫 (1198.47萬枚) (6-4)T 1.20元 諧趣園 (1198.47萬枚) (6-5)T 1.20元 玉帶橋 (1198.47萬枚) (6-6)T 1.20元 后湖 (1198.47萬枚) 郵票規(guī)格:50×38毫米 齒孔度數(shù):12度 整張規(guī)格:240×180毫米(6版) 版別:膠雕 整張枚數(shù):16枚(4×4) 防偽方式:防偽紙張、防偽油墨、熒光噴碼 責(zé)任編輯:史淵 雕刻者:錢志敏(第1圖)、徐永才(第2圖)、宗偉雄(第3圖)、馬榮、孔維云(第4圖)、 張宇 (第5圖)、彭巍棟(第6圖) 設(shè)計者:蕭玉田 印制廠:河南省郵電印刷廠 頤和園,原名清漪園,始建于乾隆十年(1750年),咸豐十年(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lián)軍焚毀。光緒十二年(1886年)重建,1888年改名為頤和園。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lián)軍的破壞,珍寶被劫掠一空。1902年修復(fù)。清朝滅亡后,頤和園在軍閥混戰(zhàn)和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又遭破壞。1924年,頤和園辟為對外開放公園。1949年之后政府不斷撥款修繕。1961年3月4日,頤和園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2007年5月8日,頤和園經(jīng)國家旅游局正式批準(zhǔn)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 頤和園位于北京市西北近郊海淀區(qū),是利用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風(fēng)景為藍(lán)本,汲取江南園林的某些設(shè)計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園,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 頤和園占地面積達(dá)293公頃,園內(nèi)建筑以佛香閣為中心,園中有景點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處,建筑面積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臺、樓、閣、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間。古樹名木1600余株。大致可分為行政、生活、游覽三個部分。以仁壽殿為中心的行政區(qū),是當(dāng)年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坐朝聽政,會見外賓的地方。樂壽堂為居住生活區(qū)中的主建筑。游覽區(qū)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兩部分組成。萬壽山屬燕山余脈,高58.59米。建筑群依山而筑,萬壽山前山,以八面三層四重檐的佛香閣為中心,組成巨大的主體建筑群。從山腳的“云輝玉宇”牌樓,經(jīng)排云門、二宮門、排云殿、德輝殿、佛香閣,直至山頂?shù)闹腔酆?,形成了一條層層上升的中軸線。東側(cè)有“轉(zhuǎn)輪藏”和“萬壽山昆明湖”石碑。西側(cè)有五方閣和銅鑄的寶云閣。后山有西藏佛教建筑和屹立于綠樹叢中的五彩琉璃多寶塔。山上有景福閣、重翠亭、寫秋軒、畫中游等樓臺亭閣。與中央建筑群的縱向軸線相呼應(yīng)的是橫貫山麓、沿湖北岸東西逶迤的“長廊”,共273間,全長728米,這是中國園林中最長的游廊。后山的景觀是富有山林野趣的自然環(huán)境。除中部的佛寺“須彌靈境”外,建筑物大都集中為若干處自成一體,與周圍環(huán)境組成精致的小園林,建筑有諧趣園和霽清軒等。昆明湖是頤和園的主要湖泊,占全園面積的四分之三,約220公頃。南部的前湖區(qū)碧波蕩漾,西望起伏、北望樓閣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橋橫臥湖上,湖中3島上也有形式各異的古典建筑。這三個島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著中國古老傳說中的東海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橋是有意識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蘇堤和“蘇堤六橋”。 頤和園以涵蓋中華文化的杰出造園藝術(shù)而聞名中外,它繼承了我國歷代皇家園林的傳統(tǒng),又大量汲取了江南私家園林的造園藝術(shù)精華,兼有北方山川雄渾宏闊的氣勢和江南水鄉(xiāng)婉約清麗的風(fēng)韻,既有帝王宮室的富麗堂皇,又有民間宅居的精巧別致,典型地反映了中國皇家園林特有的精神追求。其造園藝術(shù)還融合了中國的繪畫、音樂和文字意境,堪稱中國園林本于自然又高于自然,集自然美景和人文意趣于一體的典范之作。被譽(yù)為“皇家園林博物館”。 2008年5月10日,為了展現(xiàn)中國皇家園林建筑藝術(shù)和世界文化遺產(chǎn),國家郵政局發(fā)行了《頤和園》特種郵票,全套6枚。 (6-1)為“十七孔橋”。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東接?xùn)|堤,西連南湖島,全長150米,寬8米,因有十七個橋洞而得名。橋頭和橋欄望柱上雕有544只形態(tài)各異的石獅。橋欄的兩端有4只石雕的異獸,威猛雄健,為清代石雕藝術(shù)品中的杰作。 (6-2)為“長廊”。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后被英法聯(lián)軍燒毀,光緒十二年(1886年)重建。它東起邀月門,西至石丈亭,共273間,全長728米,枋梁上繪有人物、山水、花鳥等各種彩畫八千多幅,是中國古典園林中最長的游廊。長廊中間建有留佳、寄瀾、秋水、清遙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依山臨水,以排云殿為中心,向東西兩邊對稱地展開,將分布在萬壽山前的建筑連成一氣。 (6-3)為“石舫”。又名清晏舫,在長廊西端湖邊,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建成。舫身系用大理石雕砌而成,通長36米。原有中式艙樓,1860年被英法聯(lián)軍燒毀。光緒十九年(1893年)重建時改為洋式艙樓,并取“河清海晏”之意,命名為“清晏舫”。船身上建有兩層船樓,船底花磚鋪地,窗戶為彩色玻璃,頂部磚雕裝飾。下雨時,落在船頂?shù)挠晁ㄟ^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個龍頭口排入湖中。 (6-4)為“諧趣園”。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仿江南名園無錫惠山的寄暢園而建。嘉慶十六年(1811年)重修,改名諧趣園。1860年被英法聯(lián)軍燒毀,光緒十八年(1892年)重建。方塘數(shù)畝,沿池建有樓、亭、堂、齋、橋、榭等建筑,并由三步一回、五步一折的百間游廊連接,錯落相間,步步有景,是中國最負(fù)盛名的“園中之園”。 (6-5)為“玉帶橋”。于乾隆年間所造。在西堤六橋中是最令人喜愛的一座。拱高而薄,橋身、橋欄用青白石和漢白玉石雕砌,呈曲線型,宛若玉帶,由此得名。潔白的橋欄望柱上,雕有各式向云中飛翔的仙鶴,雕工精細(xì),形象生動。半圓的橋洞與水中的倒影,構(gòu)成一輪透明的圓月,四周橋欄望柱倒影參差,在皺緞般的水面上浮動蕩漾,景象十分動人。當(dāng)年帝后乘船由清漪園至玉泉山,往返均過此橋。橋頭還留有乾隆皇帝的御題:東面是:螺黛—痕平鋪明月鏡,虹光百尺橫映水晶簾。西面是:地到瀛洲星河天上近,景分蓬島宮闕水邊多。 (6-6)為“后湖”。又名石溪河。原為當(dāng)年北山麓一些零星的小池塘,選園者將其開鑿連接起來,成為一條曲折狹長的河流,并把挖河掘出的土方沿北岸堆疊成起伏的岡埠,將北面的圍墻遮擋起來,形成了“兩岸夾青山,一江流碧玉”的景象。特別是通過峽口、石、橋梁及岸邊地形、建筑的布置,將河道隔成連續(xù)而又各具不同景觀特色的流段,所以在僅千余米的水流中,卻濃縮了中國南方江流穿山渡峽、經(jīng)城過市、融流匯川、蜿蜒不盡的上千里水域景觀,典型地體現(xiàn)出“一勺則江河萬里”的中國選園意境。 本套采用了傳統(tǒng)的工筆重彩畫法,選用的是天然礦石顏料、巖彩和云母等顏色繪制,并結(jié)合一些水彩畫的方法,敷色在厚重沉穩(wěn)中透出雍容華貴之氣,同時也不失墨彩酣暢淋漓、透明純凈的效果,表現(xiàn)出皇家園林的富貴與清雅。六幅郵票,從不同角度、不同側(cè)面通過四季四時,晝夜晨昏,晴、雪、風(fēng)、月等自然變化,將空間時間融合而一,營造出了不同的意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