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傷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脈沉而遲,手足厥(冷)〔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原文357
【闡釋】 對于本條,歷代注家如柯韻伯、舒馳遠等均持否定態(tài)度。鄭氏認為此證“陽虛之極已明甚,法宜大劑回陽,陽回利止,手足溫,方為合法?!笔怯幸姷氐?。筆者認為此條方證不相符,原文后云“難治”,論中凡言難治,仲景多不出方,“麻黃升麻湯主之”一句,當系衍文。 麻黃升麻湯方(校補) 麻黃二兩半(去節(jié)) 升麻一兩一分 當歸一兩一分 知母十八銖 黃芩十八銖 萎蕤十八銖(一作菖蒲) 芍藥六銖 天門冬六銖(去心) 桂枝六銖(去皮) 茯苓六銖 甘草六銖(炙) 白術(shù)六銖 干姜六銖 石膏六銖(碎綿裹)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渣,分溫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頃,令盡,汗出愈。 【方解及其應(yīng)用范圍】 邪深入而陽內(nèi)陷,故以麻黃升麻配伍可以升舉下陷之寒濕而外散之;當歸以補血;黃芩以清膽火;知母石膏以清胃熱,所以止吐膿血也;萎蕤天冬以潤肺,所以利咽喉不利也;白術(shù)干姜芍藥桂枝茯苓甘草,所以解水分之寒濕,增營分之熱,而通利血脈也,但令水寒去而營熱增,手足之厥冷自解矣。此方藥味較多,方組復(fù)雜,而本條是陰陽兩竭的證候,方證不符,故錄之以俟高明。 |
|
來自: 仲師之徒 > 《《傷寒恒論》厥陰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