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要:亡血不下,陽脫難治,上吊大小便出陽脫無救,手足冰脈促灸中脘關(guān)元,白虎湯(厥陰寒極生熱;舌干裂脈洪手熱小便黃),當歸四逆湯(足凍瘡,糖尿病等截肢,白帶腳冷,疝氣,胃?。敋w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胃寒惡心,慢性胃病,胃下垂),四逆湯(手足冰,四肢關(guān)節(jié)痛緊流汗下利,陽外走),瓜蒂散(吐劑,異物哽?。?,桂枝甘草湯(心下悸胃周水,臍下悸茯苓甘草湯),麻黃升麻湯(肝病吐膿血,寒熱并結(jié)),黃土湯(胃寒半夜吐血)。”
01 — 條辨三六三:傷寒,五六日,不結(jié)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此為亡血,下之死。 腹濡:肚子軟綿綿的。 亡血家:貧血、失血,出車禍、生小孩失血很多,都為亡血。 失血、肚子軟、脈虛、手腳冷,不可攻下。食物是血的來源,攻下把最后一點來源攻掉,血更不足。 貧血、失血的表現(xiàn):臉色蒼白,嘴唇也白。 02 — 條辨三六四:發(fā)熱而厥,七日,下利者,為難治。 全身發(fā)熱,但手腳冰冷,厥陰證,有寒有熱。 下利:代表陰很盛,陽不固。流汗不止,大小便失禁,都是陽不固,陽脫,難治。此為真寒假熱。 上吊死者,大小便已出,陽脫了,人已經(jīng)完了。若大小便未出,還有救。 03 — 條辨三六五:傷寒,脈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脈跳跳停停,手腳冰冷,用灸法,灸中脘、關(guān)元及腸胃有關(guān)穴位。此沒有下利惡心等癥狀。 手腳冷即胃氣不夠。 即使厥陰證,無其他癥狀,僅脈跳跳停停,手足冷,可灸,沒有什么關(guān)系。 04 — 條辨三六六: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也,白虎湯主之。 脈滑:速度很流暢,為里熱。 外面看起來寒,里面為熱,此為真熱假寒,是厥陰證之寒極生熱,陰極生陽,用白虎湯。 白虎湯證,一般舌頭干裂,脈大,手熱,小便黃。 類似特殊情況,大熱之人,用大劑石膏無效,改用熱藥生附。 05 — 條辨三六七: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常用處方。脈微細,冬天生凍瘡,此方專治凍瘡。冰天雪地,腳趾凍爛,血液不循環(huán),唯一處方。 吃下此方,熱從身體一直透到腳指頭。 糖尿病,腳破洞,要截肢,也是用此方。 只要西醫(yī)要截肢,均可考慮此方,專用于手腳冰冷。 當歸四逆湯方 當歸三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細辛三兩,大棗25個,甘草二兩炙,通草二兩。 此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當歸四逆湯
若手腳冰冷、化膿,用當歸四逆湯,若再加惡心,嘔吐,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生姜。 當歸四逆湯還用于
慢性胃病,加惡心、吐,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06 — 條辨三六七:若其人內(nèi)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主之。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方 當歸三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細辛三兩,通草二兩,甘草二兩炙,大棗二十五枚,吳茱萸二升,生姜半斤。 右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分溫五服。 人寒了很久,腸胃里寒了很久,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吳茱萸可用于肝病惡心嘔吐,入肝。 胃下垂,此方幾乎一劑去掉。 腸胃問題:不能吃涼的,一吃涼的就難受,惡心、不消化,不是吐就是下利,只能吃熱的,胃口不好,人瘦干。 手腳溫度代表胃氣的溫度。手腳背、額頭涼,手腳心熱,為正常人。可用于判斷小孩是否撒謊生病。 07 — 條辨三六八:大汗出,熱不去,四肢痛而拘急,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僅大汗出,熱不去的癥,為白虎湯癥。 四肢關(guān)節(jié)痛,抽筋緊繃,又下利。外熱下利,原因為里寒,故陽(熱)往外走。 又流汗,又下利,四肢冷,陽一直外走,津液一直傷,快用四逆湯,狀里陽。 四逆湯主癥:手腳冰冷到肘膝。 08 — 條辨三七〇: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jié)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饑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用瓜蒂散。 脈有時緊,有時不緊,胸腔很痛,東西吞不下,為有東西哽到,但氣色很好,聲音很大,用吐法。 瓜蒂散,或其他可吐之法,如按內(nèi)關(guān)+心想肥皂、惡心的東西,手指摳。 09 — 條辨三七一: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當服桂枝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 手腳冰冷為里寒。 心下悸,是水在胃周圍引起的,同時有厥陰寒的情況下,先治心下悸,把心下的水排掉,否則,先治寒,為周胃的水就會進入胃中(寒水),而下利。 心下悸:桂枝甘草湯。(臍下悸:茯苓甘草湯) 四逆湯中,干姜溫中,治胃中不治胃周圍外面。 10 — 條辨三七二:傷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吐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 此條辨,原則上不屬于厥陰篇,突然出現(xiàn),可能是錯簡。 太陽表癥,大下本應結(jié)胸,此寸脈沉、遲,手腳冰,尺脈摸不到,喉嚨不通利,吐膿血,泄利不止,難治。 可能的幾種吐血:
喉嚨問題,出現(xiàn)在癌少陰、厥陰。 麻黃升麻湯方 麻黃二兩半去接,升麻一兩一分,當歸一兩一分,知母、黃芩、葳蕤各十八銖,石膏碎綿裹,白術(shù)、干姜、芍藥、桂枝、茯苓、炙甘草、天門冬去心各六銖。 此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相中炊三斗米頃,令盡汗出愈。 麻黃升麻湯
11 — 條辨三七三: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zhuǎn)氣下趨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寒濕在身體里時,會肚子痛,下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