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底到北京,偶得半日閑暇游覽頤和園。 近年的北京,經(jīng)過大力整治,環(huán)境有了極大改善。是日天氣晴和,碧空無云,微風吹拂,正適合出游。我一個人閑逛,從萬壽山后山的北門入口進園,過蘇州街,登萬壽山游須彌靈境,從山腳的“云輝玉宇”牌樓,經(jīng)排云門、二宮門、排云殿、德輝殿、佛香閣,直至山頂?shù)闹腔酆?,山勢峻峭,古木蔥蘢,經(jīng)行而下,順長廊至清晏舫,轉(zhuǎn)到昆明湖西堤,環(huán)湖半周回到十七孔橋橋頭,歷時約兩個半小時。盡管是零下6度的氣溫,悠游獨行卻不覺寒冷。然而低溫之下手機耗電太快,遂從延旭門出園返回。 頤和園是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園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也是國家重點旅游景點。 冬日頤和園雖然沒有碧波蕩漾映日荷花的水色嵐光,然而皇家園林的雍容華貴和江南園林的精巧布局,加上湖面上游客熱火朝天的冰上運動,更主要是趕上風和日麗的好天氣,光影和諧,自然賞心悅目,雖驚鴻一瞥亦足以愉悅贊嘆。 大門外的國保標志 蘇州街位于頤和園北門,它是乾隆時期仿照江南水鄉(xiāng)的風貌建立的,專供清代帝后逛市游覽的的一條水街,冬日的蘇州河結(jié)上了厚厚的冰層,許多人河面上溜冰嬉戲。
清晏舫在長廊西端湖邊,是一條大石船,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頤和園唯一帶有西洋風格的建筑。它的前身是明朝圓靜寺的放生臺。乾隆修清漪園時,改臺為船,更名為“石舫”。石舫長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船身上建有兩層船樓,船底花磚鋪地,窗戶為彩色玻璃,頂部磚雕裝飾。 畫中游是萬壽山西部一組景點建筑,依山而建,青山翠柏中簇擁著一組由紅、黃、藍、綠琉璃瓦覆蓋著的建筑群體。 昆明湖占全園面積的四分之三,約220公頃,湖中的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桃柳成行,亭橋點綴,據(jù)說是刻意摹仿杭州西湖的蘇堤和“蘇堤六橋”。雖是隆冬季節(jié),亦可想見西堤春曉時的旖旎風光。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劃分為三個大小不等的水域,每個水域各有一個湖心島。這三個島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著老傳說中的東海神山──蓬萊、方丈、瀛洲,湖區(qū)建筑主要集中在三個島上。 西堤一帶碧波垂柳,自然景色開闊,園外數(shù)里的玉泉山秀麗山形和山頂?shù)挠穹逅芭抨Y而來,被收攝作為園景的組成部分。從昆明湖上和湖濱西望,園外之景和園內(nèi)湖山渾然一體,這是中國園林中運用借景手法的杰出范例。
廓如亭建于乾隆時期,俗稱八方亭。占地140余平方米,亭有內(nèi)外三圈24根圓柱和16根方柱。亭頂采用重檐攢尖的形式,造型舒展而穩(wěn)重。亭北是煙波浩渺的湖水,亭南是千頃稻田,登亭遠眺,一望無際,廓如亭由此得名。廓如亭建造如此壯觀,是為了與十七孔橋以西龍王廟島上高臺上的樓閣亭臺遙相呼應。此亭是北京所有亭中最大者,同時也居國內(nèi)現(xiàn)存同類建筑之冠。 十七孔橋東橋頭北側(cè)的銅牛,為鎮(zhèn)壓水患而設,1755年用銅鑄造,稱為“金牛”。 橋頭一群大媽持五彩絲巾載歌載舞,恣意喧鬧,旁若無人。昔日皇家園林,今日廣場舞勝地,或許也是一種進步?欣賞不來,遂不上橋,從東門牌坊下出園歸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