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部病辯證
一、太陽病
1、綱領(lǐng)證
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2、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證
63、發(fā)汗后,不可更行桂枝場,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1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 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
二、厥陰病
1、綱領(lǐng)證
337、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2、當歸四逆湯證
351、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脈細欲絕者,《玉函》《千金冀》并作“脈為之細絕”。
手足厥寒,脈細欲絕,則四逆湯為正方。今當歸四逆湯雖以四逆名,其方乃桂枝湯去生姜,加當歸、細辛、通草,故前賢多疑之。錢氏、柯氏以為四逆湯中加當歸,如茯苓四逆湯之例。
今案本方方意,實為肌表活血之劑,血被外寒凝束,令手足厥寒,脈細欲絕,初非陽虛所致,日本醫(yī)以本方治凍瘡,大得效驗,可以見其活血之功焉。
和久田氏云:此平素氣虛之人,外邪襲人,在于心胸,正氣為之抑壓,四肢厥逆,脈細欲絕者,以此方排心胸間之寒邪,導(dǎo)下水氣,舒暢正氣,則厥寒復(fù)溫,脈帶陽氣而愈矣。其與三味四逆湯之別,彼既在內(nèi),有下利清谷之證,故于四肢稱厥冷,冷者屬內(nèi)之詞。此云厥寒,寒者外來之氣,屬外之詞。此證在心胸間,而腹內(nèi)無變,故變文書厥寒,示其異也。
淵雷案:
邪襲心胸,意蓋謂心力不足以抵抗外寒之束血歟。厥冷與厥寒,字例不必爾,然以釋本方與三味四逆湯之異,恰甚穩(wěn)貼。
當歸四逆湯方
當歸(三兩),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細辛(三兩),甘草(二兩,炙),通草(二兩),大棗(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細辛三兩,《玉函》作“一兩”。
本論不可下篇云:下利、脈大者,虛也,以其強下之故也。設(shè)脈浮革,因爾腸鳴者,屬當歸四逆湯主之。
《傷寒六書》云: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fā)之,必動其血,或從口鼻耳目中出,名下厥上竭,為難治(二百九十七條)(經(jīng)方中醫(yī)程醫(yī)生注:398條本之294條)。又咽喉閉塞者,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吐血,氣欲絕,手足厥冷,蜷臥不能自溫。又脈弱者,不可發(fā)汗,發(fā)之則寒栗不能自還(并不可發(fā)汗篇),并當歸四逆湯主之.
淵雷案:
陶氏之主療未必對,然以本方為理血之劑,固有所見矣。
方輿輗云:當歸四逆湯,用于純血痢,但下血便者。傷寒下血,雖為惡候(案:蓋指腸出血也),然痢疾下血則不同,以此湯愈之。
《百疢一貫》云:休息痢來自疝者,當歸四逆湯所主也。黑便與血交下者,當歸四逆湯有效。五更瀉,當歸四逆、真武所主也。用此二方不效者,死證也。
《餐英館治療雜話》云:此方證,以熱手按其腹,則發(fā)蛙鳴。又,病人自覺腹中或左或右有冷處,或自腰至股,或一體一足,覺冷者,用此方之標準也。此等病,有歷五年、十年之久而不愈者,時發(fā)時止,雖形體起居不衰,已難操業(yè)謀生矣。
《類聚方廣義》云:當歸四逆湯,治疝家發(fā)熱惡寒,腰腹攣痛,腰腳拘急,手足寒,小便不利者,兼用消塊。
又云:治婦人血氣痛,腰腹拘攣者。
又云:治經(jīng)水不調(diào),腹中攣急,四肢酸痛,或一身習(xí)習(xí)如蟲行,每日頭痛者。
《方函口訣》云:此方雖為治厥陰表寒厥冷之藥,然本是桂枝湯之變方。凡桂枝湯證而血分閉塞者,用之有效,故先哲不僅治厥陰,凡寒熱勝復(fù)之手足冷,亦用之云。又加吳茱萸生姜湯,為后世疝積之套劑,陰頹(湯本云:鼠蹊赫尼亞也)之輕者,亦用此方。
和久田氏云:本方證,腹皮拘攣,似桂枝加芍藥湯、小建中湯之腹狀,且有左臍旁天樞(穴名在臍旁各二寸)上下攣痛者,又似當歸芍藥散、當歸建中湯之證。凡于上述之少腹、腰間有結(jié)聚,而手足冷,脈微細無力者,當歸四逆湯證也。案:此方,即桂枝湯方中去生姜代細辛,更加當歸、通草,增大棗。蓋下焦寒氣上迫心下,正氣為之抑塞,不充肌表,不及四肢,故血脈澀滯,不復(fù)作夬流之勢。細辛能散中焦冷氣,排除抑塞胃口之水氣,通草能引其水,利小便而通關(guān)節(jié)以導(dǎo)陽氣,余則和血脈而滋達正氣,觀于桂枝湯而可知也,但以當歸為主,和以芍、甘二味,亦能解腹中之結(jié)血攣引。
《續(xù)建殊錄》云:病者,年十余歲,有寒疾,初服藥二三日,發(fā)汗不解,熱反倍于前日,眼中赤,短氣,躁煩,手足厥冷,大便秘澀,眾醫(yī)皆以為元氣虛,曰:“非參附白術(shù)等,無以補其虛也?!币蚺c理中湯。得湯,疾彌進,因求治于先生。診之曰:“此所謂厥陰證,血氣內(nèi)迫所致也,乃與桃仁承氣湯。其翌,下利如傾盆,續(xù)服數(shù)帖,爾后厥冷甚,殆如將死者,更與當歸四逆湯,厥冷即愈,再用前方,疾痊愈。
清川玄道(《溫知醫(yī)談》作織田貫)云:凍瘡(原書作凍風(fēng))治法,未見有神效者。余壯年西游時,訪古田玄道翁于遠州見付驛,翁篤信仲景氏之方法,傷寒無論已,至于雜病,亦但以《金匱》、《傷寒論》為規(guī)矩。見翁治凍瘡,用當歸四逆湯,奏效奇速。余尋其所以,翁曰:《傷寒論》厥陰篇云:“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庇嘁虼笥兴?。別后殆三十余年,每于凍瘡用此方,必見效。庚辰二月,數(shù)寄屋町綢布商上總屋吉兵衛(wèi)之妻,年三十許,左足拇指、中指紫黑潰爛,腫自趺上及腳膝,寒熱煩疼,晝夜苦楚,不得寢食。一醫(yī)誤認為脫疽之類癥,種種施治而無效,主人倉皇邀余。余問舊年曾患凍瘡否,曰:“多年有之。”余曰:“是決非脫疽之類,即凍瘡也,全由誤治而致此。”乃與當歸四逆湯,外貼破敵中黃膏等,—月余而痊愈。此凍瘡之最重者,若平常紫斑癢痛,前方四五帖,即時奏效,捷于桴鼓,真神方也。
淵雷案:
古田誠深思妙悟,然藥證互參,不難得之于言外。蓋當歸四逆湯明是肌表調(diào)血之劑,于是知手足厥寒、脈細欲絕云者,謂手足因寒冷所迫,使血脈細澀欲絕。脈蓋通指血脈,不必斥寸口脈搏也。凍瘡多在手足,其原因無非外寒凝血,治以本方,誠心安理得哉。
經(jīng)方中醫(yī)程醫(yī)生注:
1.文中“陰頹”之“頹”字,原文是一個病字旁加一個“頹”字。五筆及拼音皆不能打出此字。
2.文中“夬流”之“夬”字,原文是一個馬字旁加了下“夬”字。五筆及拼音皆不能打出此字。